2010年以来,泸溪县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结合全县农民收入主要依靠水稻、油菜、椪柑等传统产业和工资性收入偏低的实际,多措并举,通过强化管理,实施改变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烟草、种草养畜等特色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预计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9272万元,同比增长6.2%,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35元,比去年增加280元,同比增长9.8%。
一、强管理,抓传统、改模式 、提品质、促增收
今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县强化管理,稳定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0.61万亩,总产量达75999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 15.24亩,产量达 63884 吨。同时,大力推广优质稻、杂交稻等水稻新品种新良种,全县优质杂交品种普及率达100%。改变传统单一种植水稻模式,实行菜—稻、瓜—稻、烟—稻等种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冬油种植面积10.52亩,总产11137吨,产值 4100万元。在最大的支柱产业椪柑产业建设上,继续捆绑产业资金800万元,坚持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在稳定现有的30万亩面积的基础上,加强培管,积极实行标准化、科学化、集约化生产,通过推广“三挂一种”技术,即挂频振式杀虫灯、捕食螨、黄板、种草等无害化病虫害防治;实行“果—禽—沼”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行“三疏一改”技术,即疏花、疏果、疏枝、品改,提升椪柑品质,切实提高椪柑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椪柑综合生产和产业的竞争能力,并加大椪柑加工、营销力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产量预测,挂果的18万亩,总产量将达15万吨,产值2亿元。按泸溪县农村人口24万人计算,仅椪柑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833元。
二、优结构、抓区域、搞特色、强发展、促增收
在发展全县支柱产业椪柑的同时,泸溪县根据每乡镇的传统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狠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县种植烤烟 1.22万亩,产量2万担,目前已收购1.25万担,以收购价12.1元/公斤计,加上省、州、县烤烟扶持费,每公斤均价可达15.2元,烟叶总产值可达1520万元;以兴隆场镇为中心的西南6乡镇大力发展我县传统特色产业玻璃椒种植,今年泸溪县成为辣椒种植全国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5万亩,现椒产量4.8万吨,干椒产量 0.7万吨,产值 5400万元;以解放岩乡为中心的生姜产业,种植3500亩,总产3500吨,产值5400万元;浦市镇、武溪镇、白沙镇的蔬菜瓜果种植面积 2.6万亩,总产1.82万吨,产值 2400万元;利用泸溪县传统养殖优势,以浦市铁骨猪荣获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依托,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发展特色养殖,引导农民改变散养习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形成了石榴坪乡、浦市镇、达岚镇、武溪镇等一批标准牧猪养殖小区,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利用泸溪县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养殖,如浦市铁骨猪、本地山羊、南江黄羊、湘西黄牛、山鸡等等,同时利用全县溪河塘坝多,又是五强溪电站库区的优势,发展水产品的养殖,预计全年出栏牲猪13.82万头,家禽81.93万只(羽),水产品2190吨,畜牧水产业产值达21300万元,同比增长4.7%,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泸溪县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泸溪县集体林权改革任务的即将完成,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年扶持农民种植油茶3100亩,并加强原有特色经济作物(含药材)的管理。
三、搞培训、送技术、抓转移、壮劳务、促增收
近年来,泸溪县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鼓励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就业,鼓励农民依托城镇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办商贸、服务、运输、建筑等实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转移就业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按人均可寄(带)回4500元计,实现劳务总收入2.7亿元左右。农业、畜牧、林业、扶贫、农机等涉农部门根据乡镇实际,结合“科技下乡”等活动,举办椪柑、水稻、瓜菜、辣椒、水果、烟叶、生姜和养殖、农机维修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914期次,共培训农民达10.2万人次。通过举办形成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的种养管理水平和外出务工能力,也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四、抓政策、跑项目、增投入、强落实、促增收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泸溪县重点在加大农业投入、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一是在增加“三农”投入上建机制。对中央和上级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等,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落到实处。今年,泸溪县共发放各类惠农补贴7428.23万元。其中:小额扶贫贴息贷款299万元、落实粮食直补1400万元、良种补贴373.5万元(水稻15.3万亩,每亩补贴15元,计229.5万元;油菜12万亩,每亩补贴10元,计24万元;玉米2.4万亩,每亩补贴10元,计24万元)、各类农机补贴135万元(已完成补贴110万元)、家电补贴30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4500万元、椪柑培管补贴配肥1767.8吨,计币420.73万元。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上级支农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合支农项目资源,集中使用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到实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今年,县财政继续捆绑资金160万元,建设44个村级道路硬化10万平方米;创建新农村示范片区1个,新农村示范村15个;完成新建农村沼气820个;全年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500多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500处,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42万亩,新增保收面积0.13万亩,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720名。三是加大县乡财政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入,做到了“三个持续增加”:即持续增加对农业、农民在生产发展、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在农村义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截止目前,县财政已投入农业的资金达1.2个亿以上。
五、深改革、促流转、搞合作、激活力、促增收
一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开椪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使新开椪柑土地在自愿、有偿流转过程中获得财产性收益,并解决椪柑产业建设的新难题,现在新开椪柑土地流转面积达27928亩,签订合同面积17301亩。意向性流转面积达34522亩;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使农民在产权经营过程中取得收益,截止目前,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已完成外业工作到输机发证阶段,已输机面积133.9473万亩。三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成立相关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入社农户6638户,带动农户16843户。要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生产水平,继续加大“合作社法”的宣传,加强职能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结合产业发展促进合作社组织的建立;政府制定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专业合作社,发挥好其带动作用和增收作用。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彭顺田 廖胜国]
[审核:朱继无]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