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五个重点”确保2011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时间: 2011-02-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1月中旬,龙山县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在县城召开,会议部署了今年经济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五个重点”,把握工作力度,确保2011年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破解发展瓶颈,加快“两网”的建设进度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居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地处重庆黔江、湖北恩施、本省吉首、张家界四个地级市的几何中心,是湘西承东启西、南来北往的关键部位,可接受长株潭、成渝、武汉三大城市圈的辐射,且县城与湖北来凤县城仅距4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但客观上形成了交通上因山高阻隔,与县外联系的公路少,路陡、弯道又急。通向县外的国、省道只有四条,约260公里,而都是山区三级路或以下。尤其是向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通道极少,让外地企业、商贩望而生畏,从而却步。龙山县八十年代是国家电气化建设县,从此以后建起了湾塘、乌鸦河、中寨等水电站,年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而龙山县生产生活用电达3.2千瓦时。对于有着57万多人口、3131平方公里县域,距省城560公里、地区首府250公里的龙山县,交通和能源成为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县委政府确立了将交通、能源建设中的路网、电网作为龙山县首要破解的瓶颈。交通网项目有:两铁三高四路五座桥。两铁:黔张常铁路开工、西安到怀化铁路申报。三高:龙永高速建设、龙张高速开工、重庆到福建湄洲湾高速争取。四路:209国道龙山绕城公路建设,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里耶至花垣、里耶到石牌二级公路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五座桥:湘鄂情大桥、里耶二桥、长沙路桥、庙溪口大桥、惹巴拉大桥。

  电力网建设有:两网三站四线五变电。两网:城网12个台区改造,每年改造4个台区;农网按五年全部改造完毕,今年必须完成40个,力争60个。三站:小河二级生态电站建设、落水洞电站开工、飞瀑潭电站前期工作。四线:尽快启动里耶到洛塔、新城到望城、新城到三元、三元到石牌4条输电线路。五变电:完成华塘、红岩、宝塔、望城和里耶(扩容)5个输变电工程。

  二、夯实发展平台,加速“两城”的建设进程

  龙山县城有280多年历史。2002年在距县城以南110公里处,素有湘鄂渝水陆交通发达的“小南京”之称里耶镇,发掘出了距今近3000年战国末期的竹简文物和的古城遗址,被国内外认为“北有西安秦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随着国家城镇发展战略和绿色环保旅游战略的实施,龙山县抢抓机遇,加快县城和古城的开发建设。县城规划定位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中等边区贸易城市。古城:规划定位18平方公里、8万人的古城旅游城市。快节奏推进交通联通、户籍联网、产业联台、周边联动。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规划可见、现实可近、群众可享的靓丽洁净有序、文明和谐宜居的两个精品城区。

  1、坚持规划“三规合一”。按照“一套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平台,分头实施”的工作思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三规合一”。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的要求,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规划、城市功能区规划、文化旅游建设规划进行“小三规”合一,统一规划目标、统一空间数据、统一空间管制,来解决各类空间规划“打架”和行政区域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促进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2、完善建设“三大机制”。根据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城市建设必须建立三大机制。一是建立“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配置”的运作机制。二是建立预算内、预算外整合联动投入机制。加大预算投入、安排专项资金;运用市场手段吸引社会投入、动员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三是建立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协同推进的考核机制。健全督查考核办法,层层分解目标,将压力和要求递传到基层和社会。

  3、强化管理“三个重点”。城乡环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是整脏、治乱、绿化等三个方面。具体要管住橙、黄、白、红、绿、蓝、青、紫“八条线”。即:强化城市的卫生管理市场化清洁、系统化处置、专业化监管橙线。二是以规范门店经营、疏堵流动摊贩、规范早点夜宵和规范农贸市场,强化城市的市容管理黄线。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率,最大限度地维持车辆运营秩序,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辆停靠需求的交通管理白线。四是紧握拆除违法建筑、严格要求围挡作业和严格规范渣土处置的城市的建设管理红线。五是维护城边、路边和水边“三边”绿化绿线,强化城市的绿地管理。将养护任务交给专业公司、将监管职能归口一个部门严格执法。六是守护水道的清淤、河道的治理和管道的管护蓝线,强化城市的水域管理。七是严格审批大型户外广告,整齐划一灯箱广告,分区规范门店招牌打造城市的广告管理的青线。八是里耶古城修筑中一条紫线,强化文物古迹管理。

  三、做大做强产业,加紧“两品”的市场对接

  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龙山县建立了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和产品。2011年,产业突出抓基地、产品突出抓标准、商品突出抓市场。要生产烤烟22万担、百合6万吨、桔橙柚15万吨、药材3万吨、蔬菜12万吨和牛、羊、猪、家禽等畜牧水产品6万吨,以及织锦、石木雕等旅游产品。商品:全年供电量3亿度,发电量1.7亿度,自来水生产量1000万立方米,原煤16万吨,铁合金0.7万吨,水泥30万吨,酒精3万吨,纸品1万吨。

  1、产业突出抓基地。确保优势农产品基地稳定在50万亩以上,做大百合、烤烟、柑橘、蔬菜、三薯、药材、畜牧等产业。

  2、产品突出抓标准。抓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

  3、商品突出抓市场。一是推进合作社平台建设。二是加快建设专业商品市场。

  四、着力龙凤共建,加强两县的城乡统筹

  县城处重庆黔江、湖北恩施、本省吉首、张家界四个地级市的几何中心,与湖北来凤县城距4公里,是全国唯一的省际间县城最近的。两县城间地势开阔,一水相隔。两县县委政府乃至民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交往密切。两县共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武陵山区龙凤经济协作中心城市。首先是在湘鄂交错处的两县城,建设龙凤先行区。

  龙凤先行区的核心就是实施城乡一体化,两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武陵山区中心城市建设,力争两县实现“武陵山区率先、湘西鄂西领先、湖南湖北争先”。1、争取两省两州政策。龙凤两县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湘西鄂西大开发政策、国务院扶贫政策、民族政策五重覆盖,享受国家和省里两个层面、多种类别、高度密集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和帮扶等10个方面的政策,争取把龙凤先行区作为两省区域经济合作的试点、示范区,重点把更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列入省和国家规划。

  2、加强两县两城对接。一是两县规划对接:围绕两县县城区定位6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中等边区贸易城市,重新定位主城区,划分城市功能区,规划产业集聚区。共建“一水(酉水)双城(龙山县城、来凤县城)三区(行政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城市新格局。二是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两县县城的街道建设对接;启动交通设施、旅游景点、景区道路对接;实施开发区的道路和工业园区的对接;规划高速、铁路门户的物流园区的对接。三是公共服务对接:充分整合和合理布局两县的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公共事务管理等社会资源,实行资源优化布局,合理开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使两县人民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现代的社会化服务。

  3、统筹两县城乡发展。在园区建设上,突出两地优势,两县的工业园共同建设龙凤工业园,借龙凤先行区平台共同申报建设国家级工业园区,力争国家在此设立武陵山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促进城市资源、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在旅游开发上,以里耶古城、仙佛寺佛教圣地开发为龙头,南北共同开发全国土家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这一品牌,建设土家族原生态文化长廊,共同打造武陵山区乃至全国知名的“龙凤城”,实现建设一盘棋、旅游一张图、景点一条线。在生态保护上,要共同做好城区酉水河保护和河堤治理规划;共同执行同等、严格的森林资源、水资源保护政策;共同建立紧密的资源案件协查机制,确保老百姓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净水。

  五、推进改革创新,注重“两制”的实际效果

  体制机制,关键是改革改制。

  1、稳步推进三大改革。一是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关键是定位政府职能。从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上,实现“四个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今年的重点是教育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关键是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紧国企改革。主要是做到:确保干部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债权人的理解配合和企业的稳定发展等“三个确保”,解决职工住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创造就业岗位等三个问题。

  2、逐步改善三大民生。第一建立就业、养老、救助保障,解决“劳有所得”、 “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的全方位民生保障。第二,改善民生中住房、教育、医疗“三难”问题。一个是住房难。全力推进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推进城乡安居工程建设,通过梯度消费逐步实现“住有所居”。二个是上学难。教育的现状是县城中学尚欠61个班3050个学位;县城小学欠141个班6345个学位。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的就读保障体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三个是就医难。卫生要建立以“医药分家、管办分开、医防分设、医卫分离”新机制为重点的疫病防疫体系。实行政府出资办公共卫生,民资办医疗。扩大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以及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实惠和有保障的医疗卫生服务。第三,最重要的民生是收入分配。从今年起下决心解决好本籍大学生就业、企业棚户区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城区供水、干部津补贴、企业退休人员工资提标、城镇社区和村干部的补贴提标等八大问题。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更快一点,让干部也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供稿:龙山统计局郭爱国]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