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湘西州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分析

来源: 时间: 2011-06-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今后我国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时期,湘西州城乡收入有哪些特点?与周边地州市区以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存在哪些差距?本文拟就这些方面问题做一些探索,仅供参考。

  一、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及特点

  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81.4元、增长12.4%。据统计资料显示,湘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期末(2005年)的1766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3173元,年均增加281.4元,比“十五” 时期年均增加97.8元提高183.6元,年均增量近2倍,5年中有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在300元左右,2008年增量最高达319元;“十一五” 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4%,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6.7%提高5.7个百分点,增速提高近1倍,5年增速均超过10%,2007年增速最高达14.2%。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117.2元、增长13.2%。据资料显示,湘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529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15元,年均增加1117.2元,比“十五” 时期年均增加445.6元提高671.6元,年均增量1.5倍,5年中有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超过1000元大关,2007年增量最高达1585元;“十一五” 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8.7%提高4.5个百分点,增速提高超过0.5倍,5年增速均超过10%,2007年增速最高达21.9%。

  3.工薪收入、转移性收入仍然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两个主要部分,转移性收入比重呈下降态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分为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从收入比重结构来看,“十一五”时期工薪收入、转移性收入平均比重分别为68.7%、17.8%,仍然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两个主要部分,与“十五”时期比较,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平均比重分别增加1.3%、1%、1%,转移性收入平均比重减少3.3个百分点,呈下降态势。

  4.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总收入的两个主要部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工资性收入比重增幅较大。农民人均总收入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从收入比重结构来看,“十一五”时期,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平均比重分别为67.2%、23.1%,仍然是农民人均总收入的两个主要部分,与“十五”时期比较,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平均比重分别增加5.4%、0.2%、1.4%,家庭经营收入平均比重减少7个百分点,呈下降态势。

  5.农民纯收入增速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差距缩小。“十五”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8.7%,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6.7%高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3.2%,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12.4%仅高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差距缩小了1.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农民纯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有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共四个年份,而“十五”时期农民纯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只有2004年一个年份。

  二、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湘西州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农民纯收入尽管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农民纯收入由于基数较低,而且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8个百分点,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是从绝对差额来看。2006年-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差)分别为5272元、6564元、7329元、8089元、8942元,差额逐渐扩大,2010年差距接近9000元,逼近万元大关,平均每年增大835.8元的差距,2007年差距增加最高达1292元。

  二是从差距指数来看。“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下同)平均为3.82,比“十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3.64增加了0.18,2007年差距指数最高达3.91。

  2. 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地州市区比较,湘西州城乡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大。

  一是从收入水平比较来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张家界市、怀化市、黔江区,分别为它们的63.4%、73.1%、95.4%、96.7%、87.8%,超过恩施州、铜仁地区(2005年分别低于两州区534元、199元),分别为它们的106.2%、110.1%。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张家界市、怀化市、黔江区、恩施州、铜仁地区水平,分别为它们的53.6%、56.4%、86.5%、90.1%、71.8%、97.5%、98.5%。“十五”期末2005年恩施州、铜仁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于我州123元、66元,2010年恩施州、铜仁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我州82元、49元。

  二是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来看。湘西州城乡收入差距均大于全国、湖南省及周边地州市区,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湘西州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为3.82,差距指数分别高于同期的全国、全省、张家界、怀化、恩施州、铜仁地区、黔江区0.59、0.87、0.36、0.26、0.32、0.41、0.70。特别是恩施州、铜仁地区、黔江区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分别高于湘西州0.60、0.26、0.19,经过五年发展,周边3州区城乡收入差距缩减比较大,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低于湘西州。

  3. 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较,湘西州城乡收入水平位次低、差距排位在提高。

  一是从收入水平比较来看。据资料显示,2010年湘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高到低排位为第24位,与2005年排位比较,位次排序不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高到低排位为第21位,2005年排位是第20位,位次排序倒退一位。2010年湘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青海海西州16759元的76.5%,与2005年比较,占收入最高的云南迪庆州75.1%,差距缩小1.4%;2010年湘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新疆巴音郭楞州8890元的58.4%,与2005年比较,占收入最高的新疆昌吉州66.4%,差距提高8%。

  二是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来看。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总体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在下降,差距在缩小,统计资料显示,最大差距指数由2005年的6.87(云南迪庆州)缩小到2010年的5.42(四川甘孜州),降低1.45;最小差距指数由2005年的1.58(新疆昌吉州)缩小到2010年的1.44(新疆昌吉州),降低0.14。而从湘西州城乡收入差距比较来看,差距排位在提高,差距在扩大。湘西州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由2005年的3.70,扩大到2010年的3.82,差距指数提高0.12,湘西州城乡收入差距位次由2005年的第11位(差距由小到大排序),扩大到2010年的第14位,差距排位提高3位。

  三、加快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的建议

  1.科学制定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加强对城乡居民收入目标的规划管理工作,科学规划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力争 “十二五”期间全州在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州。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州域经济,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经济实力。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着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及监控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实现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就业增收。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各项兴农惠农政策,大力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城乡居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扶持居民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居民工薪(工资性)收入。

  5.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确保居民实际收入不因物价上涨而减缓。物价上涨,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物价上涨特别是大幅上涨对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是实际收入增长减缓、居民财产缩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消极影响。稳定物价,是今年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落实各项稳定物价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平抑市场物价,确保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居民实际收入不因物价上涨而减缓。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毛光文]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