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区,是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也是革命老区、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和边远山区。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已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上升至国家级层面进行战略性研究,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政协贾庆林主席于今年7月亲临调研、专题考察,因此,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课题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于探索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多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可行性
(一)区域特点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黔江区、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县,湖北省恩施州8县及宜昌的五峰、长阳县,湖南省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的绥宁、城步、武冈、新宁、洞口、隆回县和常德的石门县,贵州铜仁地区及遵义的道真、正安、务川、凤冈、湄潭、余庆县,共6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5.19万平方公里,人口291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该协作区有较大发展,2000年至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3倍,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2.5倍和2.2倍,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因自然、历史等原因,协作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十分落后。
1、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制约严重。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延伸部分,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武陵山褶皱带北部,切割较深,山峦叠嶂,河谷幽深,地势险峻,山地丘陵占72.9%,耕地仅12.8%。远离重庆主城区、武汉、长沙、贵阳等中心城市,对外联系通道少,区内交通不畅,相对闭塞,主干道未形成,目前还有62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718个行政村不通公路。
2、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现状突出。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62.5%、60.7%。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协作区62个县(市区)中有37个国扶重点县,17个省扶县,40个县是少数民族县,46个县属革命老区,贫困人口558.3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5%,是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3、自然资源富集,生态地位重要。武陵山区矿产,源品种多样,储量丰富,已探明矿藏有锰、汞、铁、石膏、硅砂、大理石、方解石、重晶石、煤炭等50多种,其中锰、汞、石膏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梵净山佛教圣地、湘西凤凰古城、小南海地震遗址、乌江画廊坐落其中,极有开发潜力。地处长江中上游,乌江、清江、澧水、沅水等已梯级开发,森林覆盖率60.1%,是全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内生物物种多样,共有两千余种,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4、少数民族集聚,文化特色鲜明。武陵山区是我国跨省交界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集聚区,有土家、苗、侗、白、回、仡佬等少数民族32个,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州、40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1450.3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49.8%,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3.4%。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以土家、苗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域性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团结和睦,和谐稳定。
二、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合作共建、协同发展。解放思想、开放心灵,打破行政分割,统筹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2、调整结构、绿色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3、民生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统筹兼顾、突破重点。在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区域一体化的先导,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重点发展轴(带)。
5、自力更生、国家支持。发挥干群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自身努力和协作共建,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生态、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
(二)战略定位
1、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协作发展创新区;
2、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
3、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4、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三)统筹发展的目标
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形成,城镇化率达40%以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2、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天然林全面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90%,江河水源有效保护,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救援处置能力。
3、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扶贫攻坚取得新突破,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协作区内合作步伐加快,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旅游业协作发展和公共服务共享共建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1、难以打破现行体制和行政区划的限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涉及四省(区)10个地区62个县(市),因各地政策机制不同,思想认识程度有别,没有全盘统筹,缺乏“一盘棋”运作。
2、地区发展不平衡,运作难度大。各地基础设施没对接,工作思路不同,发展进度不同,发展措施不同,扶贫和对口支援力度不同,各自为阵,导致运作难度大。
3、边区政策差异性形成贸易抢购大战。以湘西和恩施两个自治州为例,驾校培训收费标准不同,恩施标准低,湘西的生源去恩施学,交通车辆上牌,恩施和黔江的优惠,湘西的规费每年流失上百万元。在烤烟收购时,各地抢购,边贸农产品抢购大战时有发生。
四、统筹发展的措施
(一)交通对接,形成主通道和区域网络。形成以重庆、武汉、长沙、贵阳大城市为中心的主干道,以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六个地级市为支点的环形的“四纵四横”交通网。“四纵”即:恩施至衡阳通道、万州至桂林通道、宜昌至柳州通道、贵州至郑州通道;“四横”即:重庆至武汉通道、重庆至长沙通道、遵义至岳阳通道、贵阳至长沙通道,完善怀化、黔江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庆至桂林、恩施至吉首铁路,扩建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黔江舟白机场、怀化芷江机场,迁建恩施许家坝机场,加快武隆仙女山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乌江、清江、沅水、澧水航道整治,改造重点港口,提高吞吐能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特色产业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开发特色产业,用好“富晒”、“亚麻酸发酵带”两张独特名片,建设油茶、茶叶、蚕茧、烤烟、百合、蔬菜、猕猴桃、魔芋、柑桔、板栗、竹木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绿色名、优、特品牌,支持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强化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延伸产业链条。适度发展林产品加工,搞好跨地区森林采伐和林浆纸生产。依托黔江、花垣、秀山、建始发展锰、铁、汞、煤炭工业生产;以六个地级市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农业机械、通用机械、电子零配件和旅游商品;加快生物制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酉阳青蒿素、秀山金银花、张家界及湘西州五倍子、慈利杜仲、恩施鸡爪黄莲,建设中药饮片和中间体提取生产线,支持特色民族药品生产。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现代服务业。黔江区承载成渝经济圈用西南地区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设区域交通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建材、化工、制药产业,2020年城区人口达26万人;恩施市承载武汉经济圈和长江中上游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园林旅游城市,重点发展富晒食品和生态文化游,2020年人口规模达32万人;张家界市承载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国际旅游城市,2020年达38万人;吉首市为长株潭经济圈、湖南对外联络的节点,建成商贸集散地和民族风情园林城市,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烟酒、医药、旅游支柱产业,2020年达35万人;怀化市承载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的辐射和对接功能,建成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林产、医药、旅游、现代物流业,2020年达60万人;铜仁市是连接贵州、云南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建成商贸、旅游园林城市,重点发展制造、特色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业,2020年达50万人。同时搞好一批民族文化古镇、旅游特色小镇、商贸特色小镇、加工特色小镇的建设。
(四)加大武陵山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要国家政策性“输血”,地方管好用活项目资金。握紧拳头、打捆项目资金,重点打破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解决人流、物流困难。二是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水电、建材、绿色食品、医药优势产业,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引进战略投资合作,加快武陵山区对外开放步伐。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区、地貌多样性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林、流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矿山整治、生态移民等工程,保护好武陵山的青山绿水。四是完善保障机制,解决好就业、上学、就医、养老等问题,切实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和谐社会。
一是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抢救性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工程,对凤凰古城、龙山里耶秦简、傩戏、土家摆手舞、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恩施撒尔嗬、苗族“四月八”、“上刀山”和“土家啰儿调”、桑植民歌等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保护。二是在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化发展,培育骨干企业,扶持有国家级水准的文化产业项目。三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继续开好四省边区少数民族运动会,扩大边区人民交往,保持通婚、通商、祭祀等习俗,在车辆上户、办理驾驶证、购车、置房上打破地域界限,政务公开“一站式”办理,取消边区贸易壁垒,解决好跨省区纠纷矛盾和群众上访诉求,共建和谐社会。
(六)实施“龙凤先行区”战略。龙山、来凤两县城相距七公里,是“一水双城”的跨省兄弟县,山同脉、水同源、习同俗,两县通商通婚沿袭多年,经济本已“一体化”,交通路网已对接,两县正处于武汉、重庆、长沙“铁三角”的中心点上,两省发改委十分重视和支持,在政策、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对接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正待启动。实施“中心开花”战略,试行“龙凤先行区”,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探索成功经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供稿:龙山县统计局 俞正国]
[审核: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