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已成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黄金产业”, 近年来,龙山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利用统计年报、经济普查及其它相关资料,对龙山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龙山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十一五”以来,龙山以“建设文化强县,构建和谐文化”为奋斗目标,抓重点,创特色,塑品牌,动员全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文化事业,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龙山县提出全面建设“文化大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 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文化产业发展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文化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带动、活跃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11年,全县有经营性文化产业个数1059家,总资产133685万元,劳动者实现报酬34611万元,实现税收8510万元。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出162461万元, 实现增加值78398万元, 占全县 GDP的20.77%。
(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龙山县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县乡镇街道文化站及民间文艺团队共开展各类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5000多场(次),群众参与人数达600多万人(次)。目前,该县共有民间文艺团队158支3780人,平均每个乡镇4.6支111人。其中民安、新城、华塘城区50支,800余人。有摆手舞队、三棒鼓队、打溜子队、管乐队等,其中以摆手舞、三棒鼓、摆手锣鼓、管乐队居多,每个文艺团队都有具体的负责人。乡镇摆手舞队、三棒鼓队、打溜子队等文艺团队主要在春节、建党节、国庆、元旦等传统节目开展活动;管乐队、三棒鼓队主要在婚丧婚娶中演奏;民安、华塘、新城等城区的文艺团队演出活跃,每天在县城世纪广场、龙烟花苑、烈士陵园等公众场所进行演出。民间文艺团队在自发开展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演出活动,如木兰管乐队、长青摆手锣鼓队、红双喜溜子乐队、金秋腰鼓队等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庆祝建党90周年大游行。
(三)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品牌 ”战略,组织专家骨干和老艺人深入挖掘土家民族文化内涵,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土家文化特色和很有影响的品牌节目。如大型歌舞《毕兹卡恋歌》、土家族咚咚喹乐曲《山寨的清晨》、土家族吹打乐曲《毕兹卡的节日》及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等。这些节目被专家认定为精品,并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得金奖。该单位先后组织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全州性的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参加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及国家大剧院等演出活动。这些演出均受到国内外观众、专家好评和诸多媒体宣传,使土家民族文化走出潇湘,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
(四)突出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十一五”期间,龙山县完成投资1632万元为34个乡镇街道修建了34栋共计20400平方米站舍,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在22个乡镇文化站中建立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配送了功放、音响、卫星接收器等设施设备一套,配送电视机22台,DVD44台。还配送了唢呐、二胡、笛子、萨克斯等乐器。目前,3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都设置了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展览展示室、综合培训室、电子信息服务室、老年和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活动室、广播电视工作室等,均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器材。
(五)非遗项目申报成果丰硕。现有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工作共获得了26个国字号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推为全国先进单位。
(六)“文化下乡”搭建百姓致富通道。2008年以来,围绕“建书屋,读好书,快致富”的方针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老兴乡老兴村、茨岩塘镇半寨村、大安乡大红村、三元乡元宝村等23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我县农家书屋藏有各类图书4.4万册,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文化教育、法律法规、少儿读物等8个方面;投放农业科技光碟3680张,征订《团结报》等各类报刊8.4万份,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的乐园和科技致富的加油站。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少数领导和部门一直把“文化”作为消费性事业来发展,只要一提起“文化”就认为是“投资”、“赔钱”,由于文化事业的“非产业观”,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不重视它的经济效益,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只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轻文化产业发展,忽视了其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以及对经济的渗透和辐射功能。
(二)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龙山县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竞争力不强,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有力竞争,龙山的文化产业缺乏竞争力或者说没有竞争力,文化经营单位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尚未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缺少龙头带动性强的产业集团;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 市场占有份额低;科技含量不高,传统项目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型少。
(三)文化产业投资不足,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由于多数文化产业投资期长、见效慢,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导致文化产业投资不足。其次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相对匮乏,还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龙山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龙山县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文化兴县”的战略方针。
(二)突出发展重点,以品牌引领发展。以龙山县文化资源优势为纽带,以调优结构为目标,重点发展“秦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抓实里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茨岩塘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洗车河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土家织锦生产基地建设、捞车土家文化展演中心、里耶大剧院、民安大剧院、华塘文化城等文化项目,努力争资上项,实施项目拉动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精心打造好四个品牌:立足里耶古城遗址公园、秦简博物馆,打造秦文化品牌;立足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立足土家古民居、土家歌舞、土家习俗,打造土家文化品牌;立足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打造自然遗产品牌。
(三)优化区域布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按照《2011-2020年龙山县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进一步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推动龙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进、培育、建设一批功能定位准确,规模化的文化产业企业,要巩固发展休闲娱乐、网络传媒、印刷发行等优势产业, 提升文化旅游、土家演艺、土家食品、艺术培训、土家工艺品等产业的产出能力。在产业布局上,以里耶为龙头, 带动捞车河、洛塔、皮渡河、太平山、茨岩塘协调发展, 构筑南、北、中齐头并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以城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的布局,将城区打造成龙山文化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带动全县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保障。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企业, 提升优质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优势文化企业走向市场,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融资发展。要紧紧围绕文化发展预定的目标,加快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用好用活文化人才,加强人才的教育引导,努力让文化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完善引进文化人才的政策,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有创业机会、干事平台、发展前途,努力形成文化产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供稿:龙山县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