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 时间: 2013-04-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龙山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 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地构成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宅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2%,是武陵山贫困片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该县坚持走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之路,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烤烟、百合、柑橘、蔬菜、特色养殖、粮油、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了规模,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基本现状

  (一)做大基地规模,产业效益稳步提升。通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烤烟、百合、柑橘、蔬菜、特色养殖、粮油、中药材等七大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大、效益高,直接带动20万农民增收致富。2012年,全县26个乡镇发展烤烟种植面积7.2万亩,收购烟叶17.35万担,实现产值1.93亿元。百合种植面积达6.65万亩,培植1000亩以上专业村18个,30亩以上种植大户45户,新建百合无硫烤房28栋,总产量达6.15万吨,总产值达10.84亿元,百合销售形势和销售价格创新高。完成柑橘品改0.7万亩,低改2万亩,柑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柑橘产量和品质得到全面提升。全县14万亩柑橘总产量达12万吨,总产值达2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里耶八面山、茨岩塘、洛塔、茅坪等地区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4万亩,城郊、召市等地区特色蔬菜基地3万亩,华塘、新城、白羊等地区大棚蔬菜基地5000亩,进入了全国200个重点蔬菜基地县。全县猪牛羊饲养量达61.2万头(只)、出栏29.2万头(只),家禽饲养量达146万羽、出笼84万羽,肉类总产量达到1.9万吨,网箱养鱼达1428口,水产品产量达3200吨,均保持稳定增长,畜牧养殖效益持续回升,广大农户养殖积极性持续高涨。以金银花、白术、玄参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不断提升。

  (二)做长产业链条,经营水平显著提高。龙山县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力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大力引进外来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努力打造富硒、生态、绿色及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涌现了金山实业、现代中药和农夫果业等龙头企业,大批优秀农民企业家,一批新农村农民致富带头人和数十名投入农产品加工的大学生创业青年。2012年,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其中县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8家,州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家。15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562万元,上交税金352万元,安置就业962人。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龙山县馥声民族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现代中药、金山实业、馥声食品等企业先后与湖南中医药研究院、湖南农大、北京中医药研科所、青岛大学等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共取得各种专利近20余项,转化应用先进科研成果12项。

  (二)做响优势品牌,营销市场不断拓展。龙山县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后打造推介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更成为唱响龙山“农”字品牌,攻占营销市场的一张张精美名片。“龙山百合”成功打进上海等高端市场,蔬菜、畜牧产品、中药材、柑橘等农产品在重庆、长沙、广州、北京等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龙山百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无硫百合干片”、“鲜百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定,“里耶脐橙”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定。“酉源”牌中药饮片获湖南省著名商标,七妹鲜辣食品厂、龙山金玥椒王食品公司加工的鲜辣酱产品获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喜乐百合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百合面、百合粉丝获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石牌镇获评首批“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龙山百合基地被上海市蔬菜集团江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确立为紧密型蔬菜基地,现代中药创办的2万亩中药材基地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龙山蔬菜基地成为长沙市蔬菜直供基地,洗车河刘氏食品厂的腐乳加工还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洗车河王妈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豆制品加工业,生产的“王妈腐乳”今年巳顺利获取QS认证。

  (三)做优产业服务,发展势头十分看好。龙山规划建设了民安蔬菜交易市场、洗洛百合交易市场、里耶柑橘交易市场、乌鸦和石牌中药材交易市场等,加快了本地农产品市场流通。积极培育各类营销大户、经纪人和产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8个,成为联系市场带动农户的生力军,带动全县1.6万户农户发展,年销售收入达到2170万元。全县通过协会组织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发展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200余个。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制定完善了优势农产品生产流程和技术标准规范,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防治等标准化技术,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加快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

  二、龙山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在农产品结构上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粗放型农产品多,农业收入以基础农产品为主,标准化、设施化、高科技高效益的产品少;在区域布局结构上规模效益不明显;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二)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构成极大的威胁。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总量不足,加之地质地形特殊,施工难度大,受益土地十分有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全县有十万亩土地未能旱涝保收,中低产田面积达20万亩以上,40%以上的耕地不通耕作道,实施机械化生产难度大,农业机械使用面积年仅20万亩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传统农业加上传统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标准化生产矛盾日益突出。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少,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比较滞后,品牌效应不明显,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弱。家庭承包经营后,形成千差万别的小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经营。龙山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98个,其中专业合作型34个,协会参与型64个,涉及农户1.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1.6%,形式上的简单组合,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未能真正建立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合力发展的良性联结机制,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松散型的结合和捆绑难以发挥预期优势。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商品性不一致,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龙头企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大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跟不上、抵御风险和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与农民长期结成利益关系的意识,其应有的产业链联结成乡、效益联结三农、利益联结农民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受市场调节机制的影响,企业吸附产业、吸附资金和资源的能力减弱,在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制约了辐射三农、带动产业作用的发挥。如作为龙山主导产业的百合产业,虽有龙头企业支撑,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农村覆盖面不宽、加工规模小。各类百合加工企业多达30余家,大部分加工企业为自发式、分散式、小作坊式,尚未形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加工产业集群。在加工深度、品牌研发上水平不高,品牌效应与产业效益关联度不强,缺乏具有带动整个产业高知名度百合产品品牌。

  (五)资金短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研发、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公共财政实力脆弱,投入到旱涝保收、水利排灌、产业便道硬化、品牌包装与市场占有宣传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设施老化,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产业基地建设、物质装备落后,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引导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龙山农业产业化的提质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抓布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生态、绿色、有机和富硒特色,重点抓好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样板带动”战略,在大安—茨岩塘—茅坪—召市公路沿线打造百里烤烟长廊;在石牌—桶车—兴隆街—洗洛—白羊—湾塘公路沿线打造百里百合长廊;在华塘—民安—新城—兴隆街—茨岩塘—水田坝公路沿线打造百里蔬菜长廊。建立健全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管理等五大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推行一个产业、一套标准、一个品牌、一套检测体系、一批标准园区、一批合作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模式,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抓好“三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推进品牌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

  (二)抓基地,夯实发展基础。根据龙山资源优势的产业发展现状,围绕优质稻、烤烟、百合、柑橘、中药材、蔬菜及畜禽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规模较大的种植基地,使公司+基地+农户紧密联系为一体。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发展设施农业。对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山林、水面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尽快建成内外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讯网络,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普及应用率。大力实施烟基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路和通畅路工程等,实现100%的村长期稳定通水、通电、通路。大力实施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国土综合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烟基配套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乡村清洁工程、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切实提升发展水平。二是围绕提质增效,建设种养业示范基地。科学管理、立体种养、精深加工和全方位营销,建成50万亩粮食、7.5万亩烤烟、6万亩百合、14万亩柑橘、10万亩蔬菜、10万亩中药材等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建成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以提高优质率,推动生猪、山羊、肉牛产业向适度规模、健康饲养、生态平衡、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方向发展,实现生猪60万头、肉牛五千头、山羊5万只、肉类总量3.5万吨。四是大力发展林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楠竹、油茶、核桃、油漆等林果业,发挥山地优势,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抓龙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具有外联国际国内大市场,内联生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的功能,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火车头”。要树立培育大龙头、强龙头的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龙头企业。一是实施组织引导,逐步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现有加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搞好产品研发,建好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大集团合作联姻,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公共财政要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信贷资金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商业银行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农户的小额贷款。三是实施龙头带动工程。通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共享龙头企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驾驭市场能力。积极推进深化农民教育活动,全年培训农民总数20万人次以上。实现全县80%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80%的农村党员接受1次以上综合培训,80%的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法制和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抓品牌、拓市场,建立现代营销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龙山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二是实施创品夺牌战略,加强品牌、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扩大龙头企业知名度、产品影响力,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要贯彻落实国家标准,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规范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超市、社区配送农产品或直接开办鲜活农产品超市;四是拓展外埠市场,引导龙头企业或营销大户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农产品一条街、直销店,提高市场占有率,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举办展销会,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外向度。

  (五)抓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导而不强迫,帮办而不包办,扮演好调控者、服务者、支持者的角色,一是搞好政策服务,制定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的各项待遇,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承包、领办各类农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搞好资金服务,调控资金投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集中资金保大项目、大龙头,使龙头强、龙身状、龙尾长。三是搞好领导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由过去重点抓地域、抓环节转移到重点抓产业、抓产品,由过去抓个别乡镇村组转移到抓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由过去包片、包点转移到包产业。四是搞好农民自我服务。在发展集体企业、状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拓宽集体经营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为主的农民自我服务体系,搞好农作物植保、农机、农资、信息、流通等方面的自我服务,切实完善技术推广机构的农业信息服务、农机服务、农资服务、病虫害防治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服务的功能,做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俞正国  唐恢红]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