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随着龙山县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文化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景象。然而,龙山属老、少、边、穷山区,全县文化产业在较快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竟争力来看,都尚处于初级阶段,要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还要假以时日。
一、发展现状
2012年,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年末资产总计达24793万元,比上年增长9.0%;增加值93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占全县GDP的1.9个百分点,增加值在全州位列第6位。
(一)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按照国家文化产业行业分类标准,龙山县文化产业主要涉及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网吧活动、歌舞厅娱乐活动、图书报刊零售、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和文艺创作与表演等7个重点行业。
2012年末,全县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经营单位232家(含个体大户),其中土家织锦企业及大户6家、KTV歌舞娱乐大户5家、网吧139家、文化用品及产品销售企业5家、音像销售大户3家、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企事业单位8家、艺术培训大户3家、动漫电游大户3家、印刷企业及大户4家等。
(二)特色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一是土家织锦已初具规模。为了使土家织锦形成生产产业化和经营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全县成立了“龙山县土家织锦生产基地”,以引导、指导全县的土家织锦生产。基地设有办公室、经理部、市场营销部;基地下设“土家织锦工艺研究所”1个、“土家织锦技艺培训中心”3个、“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6个;基地有注册公司2个、“土家织锦工艺坊”20个。基地的土家织锦工艺坊现有上机织锦技工1000多人,占全县织锦技工总数的1/3,产品主销北京、上海、湖北、重庆、贵州、广东等地,近5年来总产值从850万元上升到2150万元,其中更是涌现出年销售额达100万元至200万元的织锦生产大户4家,织锦产品初步形成了基地加公司联作坊带个体户连市场的生产经营格局。二是休闲娱乐业发展壮大。近年来,随着龙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县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企业达153家(含个体大户),2012年,年末从业人员达1188人,年末资产总计达5797万元,总产出达8264万元,实现增加值达5094万元。三是演艺业发展形势喜人。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有活跃在城乡的文艺演出团队600余支(绝大部分为个体户),从业人员近5000人,这支庞大的文艺队伍对文化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视。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各职能部门的扎实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全县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效显著。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也较突出:
(一)思想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文化产业相关职能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科学看法。导致文化产业许多行业都局限在小行业、小资本和小地域的范围内经营,俗称“三小”经营,如此市场定位,不能统一品牌、无法推广,导致社会影响小、市场份额低,市场竟争弱,很难做大做强。县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门,对文化、广电、旅游等领域一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对于主要按市场运行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认识。产业意识不强,关注不够,研究不多,积极宣传造势、主动争取支持力度不够,致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且未能进入县里发展规划,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很少提到文化产业发展。而财政扶持资金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一些专项经费还时不时被挤占。
(二)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挖掘不够。龙山县是土家族文化资源大县,土家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等都很深厚。龙山县是“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和“湖南省土家族打溜子之乡”,里耶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耶古城遗址、里耶大板遗址与墓群、里耶麦茶战国墓群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4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靛房镇、农车乡、苗儿滩镇和兴隆街乡4个乡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土家族打溜子”、“土家织锦”、“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咚咚喹”和“土家族梯玛歌”等6个土家族精品文化项目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审定了 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县2009年曾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
积淀的文化资源在湘西乃至湖南都有席位。而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由于资源开发不足和资金投入不够等,总体上还处于萌芽阶段,到2012年,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才实现9351万元,占GDP的比重仅1.9%。显然,全县对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挖掘不够,文化核心层的核心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启蒙阶段,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档次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经济总量少、实力弱、体制机制陈旧、技术人才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文化产业整体竟争力缺乏。2012年,文化产业单位(大户)年均总产出仅46.3万元,年均创增加值仅25.9万元。面对大型文化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巨大的文化市场需求,全县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十分弱小。
(四)政府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县财力十分有限,县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十分小,投资基本上还是以民营、个体为主,投资渠道少,投资主体没形成,这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匮乏,总量偏少,学历偏低,尤其缺少一批层次较高的人才,无法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创新发展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旅游业发展缓慢,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也必须依托旅游业。全县虽文化旅游资源丰厚,但由于受到交通等因素制约,旅游业发展速度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文化产业,并不仅是文化主管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党委、政府全面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全社会的事,切实改变过去多年来文化产业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三小”经营局面;要树立大文化产业的观念,统一指导、管理县域范围内的所有文化产业单位,要主动宣传汇报,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将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进而进行综合和中长期的规划,并把规划提升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
(二)利用、挖掘文化资源,建设龙凤文化产业园。要通过举办“土家族摆手节”、“社巴节”等大型节会和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以及旅游文化表演,来大力发展全县文化艺术服务业,带动全县文化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努力把龙山打造成土家族文化之乡。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建设好里耶古城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重点规划建设龙凤文化产业园,在龙凤先行区—龙凤新城华塘新区规划建设集土家族文化大观园、土家族民俗风情园和公众文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一体的龙凤文化产业园。龙凤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起点要高、手笔要大,产业园投入资金要达10个亿、总建筑面积要达30万平方米。产业园建成后,将全方位展示土家族的歌舞、音乐、民俗、风情、建筑、工艺等独特的文化,使之真正成为土家文化的大观园、龙凤新城的新地标、文化旅游的主要景点。届时,龙凤文化产业园必将成为武陵山协作示范区—龙凤先行区的标志性建筑、旅游支点。
(三)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全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制定推进龙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龙山土家织锦等重点文化产业,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如加大投入、减免相关税费等,对被上级发改部门立项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金融部门要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要通过实施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的格局。要通过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来促进龙山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增强实力。
(四)多措并举,破解人才匮乏瓶颈。首先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参加高校、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班、研修班,提高理论水平。二是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积极为培养对象搭建平台,可采取让他们承担重大演出(创作)活动或重大课题项目、挂职锻炼、横向交流等形式,在实践中使用和培养人才。其次大力引进文化人才。一是打破常规、放低门槛,开辟文化人才“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和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等文化人才。二是建立县文化人才信息库。再次树立“大龙山”人才观念,着力挖掘、广泛吸引全社会的人才投身龙山文化产业建设。
(五)大力发展旅游业,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要用超常规手段,打造好里耶古城访古游、洛塔石林生态游、乌龙山大峡谷绿色山水游、洗车河流域民族风情游、茨岩塘红色文化游、太平山佛教文化游等六大景区板块及线路;联通好永顺猛洞河、吉首德夯、凤凰古城等旅游名区,充分融入到“神秘湘西之旅”大旅游圈。在此基础上,进而联通张家界、重庆等旅游胜地,然后打造出“张家界—乌龙山—重庆”、“张家界—乌龙山—长江三峡”全国旅游黄金线路。努力实现全县旅游业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大县、强县的跨越,从而助推全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供稿:龙山县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