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永顺县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基础、产业和教育等扶贫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两项制度、高寒山区解困等精准扶贫项目,全力改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取得较好成效。
一、永顺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国土面积3811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七位,全县辖30个乡镇、32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3.5万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46.44亿元,增长10%;完成财政收入3.66亿元,增长1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4亿元,增长42.3%;农民人均纯收入4361元,增长15.25%,纯收入2300元(2000年不变价格)以下的贫困人口尚有14.42万人。
二、全县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近年来,永顺县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基础、产业和教育等扶贫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两项制度、高寒山区解困等精准扶贫项目,全力改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活力,取得较好成效。自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79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教育、农村住房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扶贫项目,惠及群众2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4.18万人。特别是2013年,克服5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全年净减少贫困人口2.66万人,为近年来脱贫困人口最多的一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争取积极,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013年,永顺县共向上争取财政扶贫资金6868万元,年资金量比2012年净增加915万元,是2011年的2.4倍,是2004—2010年6年财政扶贫资金量的总和。全年实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雨露计划、两项制度、高寒山区扶贫、村集体经济等600多个项目,惠及247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5.5%。
(二)扶贫精准,多轮驱动脱贫加快。一是整合资源推进。明确两至四个部门为一个联合帮扶体,指定经济实力较强,综合职能较全面的部门牵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帮扶一个贫困村。二是鼓励企业参与。采取优势互补方式,把涉农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优势与贫困村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在贫困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近三年来,在整村推进扶贫村建立产业基地5200多亩,本草制药公司、源植香精香料公司、继福种业公司三个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7000多亩,脱贫致富带动力初步显现。积极引导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户之间资源共享、致富共赢,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目前建立柑桔、猕猴桃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08个。三是扎实推进精准化扶贫。2010年试点以来,共扶贫贫困人口10.1万人次,发放财扶资金4000多万元,2.8万人实现脱贫。
(三)责任强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级领导带头,各后盾单位、资金整合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扶贫资金落实情况实行季度督查考核,扶贫工作实行季度总结研究部署,把贫困村资金整合工作作为单位目标责任进行评议考核。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明确扶贫联系村每个村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除县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外,后盾单位整合资金50万元以上,为贫困村办实事、好事。三是完善工作联系机制。落实“县级领导牵头联系1个贫困村,帮扶2户贫困户,科级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3名一般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的帮扶措施。每年选派一批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驻村,指导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工作。四是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年初县委、县政府与各包扶单位、资金整合部门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任务,量化考核目标,半年、年终对落实情况进行验收并向社会公布,年底进行总结评比,对成效好的进行表彰,不合格的对单位“一把手”实行责任追究。
(四)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工作成效。一是突出基础设施。近3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通乡水泥路532.5公里、通村水泥路800公里,30个乡镇、19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实施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4000多处,新增农村安全饮水330多处,解决9.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协助完成行政村电网改造14个,协助24个乡镇实现光纤联网,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万户,乡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是突出特色产业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连片开发、品质从优、效益显著”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特色资源产业化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13年三产结构比调整为28:26.7:45.3。工业初步形成以新能源、生物化工、矿产开发、农产品加工、轻纺为主的工业体系,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4亿元,增长6.1%。农业逐步形成以超级稻为主的优质米业,以柑橘、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烤烟、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生猪、山羊、名优水产为主的畜牧水产业等四大支柱体系,特别是现代烟草农业2013年烟农实现收入2.53亿元,烟草公司税收过亿元。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2013年接待旅游195.9万人次,旅游收入8.05亿元,分别增长29%、4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贫困程度较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目前,全县尚有贫困人口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37.4%。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岩溶干旱区、移民库区、高寒山区,难以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在扶贫开发中受益较小。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县扶持的81个贫困村,需新建或整修村组公路468.5公里、改造高低压线路698.2公里、修建安全人饮工程137处、解决无房户和危房户312栋、整修水渠及河堤河坝1700多公里,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二)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永顺县地处湘西北暴雨中心,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先后遭受7次洪灾、6次旱灾、1次冰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以上,同时,永顺县属地质灾害高发区,因暴雨和不良人工活动,造成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县共有山洪地灾隐患点131处,涉及23个乡镇,1.3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害发生时基本农田、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给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5.32万人因灾致贫或返贫。
(三)财政实力弱小,扶贫攻坚支撑力不强。永顺县财政收入总量小,刚性支出大,属典型的“吃饭财政”。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勉强支持。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强农支农惠农及改善民生政策,造成可用财力增长远远跟不上支出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加之历史包袱重,财政赤字大,负债多,财政运转十分困难,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扶贫攻坚工作。
(四)资金管理多头,部门力量难以整合。永顺县贫困面大、程度深,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基础差、起点低,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较大,而相关部门财扶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投向不一,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最大效益。
四、促进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然抵抗能力。建议按《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针对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设立财政资金专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规划项目的实施,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建议尽快出台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的办法,从国家层面集中资金投向,支持地方整合项目,大力实施精准化扶贫,确保发挥规模效益,尽快改善贫困地区面貌。建议对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进行细化深化,从操作层面落实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补偿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设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专项资金。鉴于民族落后地区财力弱的现状,建议免除或尽量减少民族落后地区项目配套资金,减轻贫困地区财政压力,确保国家特殊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扶贫攻坚有关项目顺利实施。
(二)积极争资上项,增加扶贫规模能力。近年来,永顺县一直十分注重争取各种试点,争得武陵山贫困地区先行试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彩票公益金试点、信息化扶贫试点、连片开发试点、互助金试点、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试点等。一系列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证明争资上项最有效的作法就是争取各种试点,争得了试点,就争得了政策和资金。现今永顺县将加大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政策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更要加大争资上项的工作力度,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极作为,积极协调筹集各种项目资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永顺成为省里和国家各项扶贫试点工作开展的试验地和硕果地,为扶贫村尽早脱贫贡献力量。
(三)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增强扶贫创造能力。当今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同样扶贫也要增强科技含量,对扶贫对象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就是最好的办法。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四)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增强扶贫造血能力。建议相关部门整合力量,重点扶持烟叶、猕猴桃、柑橘、油茶、特色养殖等传统农业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支持永顺县生物质能、风能、水电、页岩气等绿色新能源工业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支持以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核心,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发展现代服务业。
[供稿:永顺县统计局田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