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任重道远

2013年龙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05-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因此客观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科学分析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深入探讨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方便各级领导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本文就龙山县全面建小康社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对加快全面建小康社会进程提出一些肤浅的建议,供参考。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

   龙山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文明五个方面24项指标。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龙山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社会发展更趋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度为64.7%,比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其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实现程度分别为48.9%、65.7%、81.2%、92.3%和79%。总体实现程度已超过六成与全州、全省、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13年龙山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48.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反映经济发展的9项监测指标看,实现程度除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较上年略下降外,其他指标都有所改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3年人均GDP6614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8.9%,实现程度为31.5%;人均财政总收入775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度为31%;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85.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度为10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3.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度为86.8%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发生率29%,比上年下降5.4个百分点,实现度为13.8%;城镇化率33.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度为74.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31.4%比上年提高24.2个百分点,实现度为31.4%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重为18.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实现度为13.3%。

  (二)居民生活较大改善。2013年龙山人民生活实现程度为65.7%,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从反映人民生活的6项监测指标看,各项指标均有提高或持平。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度分别为51.2%52.1%,比上年提高4.3、5.8个百分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3平方米,高于全面小康28平方米的标准实现度为100%;人均储蓄存款13068元,比上年增长18.9%,实现度为54.4%;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22.3%,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实现100%;居民饮水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实现度为59.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农村交通状况有所改观,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56.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实现度为70.5%。

  (三)社会事业和谐发展。2013年龙山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81.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反映社会发展的4项监测指标看,各项指标有提高或持平。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8.6%,实现度为100%;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12%,实现度为24%。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5.8%,实现度为69.8%;平均受教育年限8.4年,实现度为84.2%。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26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49‰,实现度均为100%。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1.1平方米,实现度为100%。

  (四)民主法治日健全。2013年龙山民主法治实现程度为92.3%,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在监测指标体系5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好。从反映民主法治的2项监测指标看,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与上年持平,社会安全指数小幅下降。2013年城镇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分别为78.6%和81.6%,实现度为87.3%、90.6%。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产生活安全等社会安全情况良好,除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与上年持平外,刑事犯罪人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比上年减少,社会安全指数实现度为94.2%,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五)生态文明建设良好。

  2013年龙山生态文明实现程度为79%,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从反映生态文明的3项监测指标看,实现程度上年相比有高有低。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2013年单位GDP能耗1.25吨标煤/万元,比上年增长0.8%,实现度为63.9%。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空气、水资源及污水处理等环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镇污水处理率74.2%,实现度为100%;空气质量达标率100%,实现度为100%;地表水质达标率95.8%,实现度为95.8%;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69.3%,实现度为86.6%。绿化水平逐步提高,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2.7%,实现度为90.1%;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6.8%,实现度为26%。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评价及前景分析

  (一)总体实现程度逐上升,但监测指标体系5个方面、24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总体实现程度由2012年的60.6%上升到2013年的64.7%。从5个方面看,生态文明升幅度最大,达到10.5个百分点;其次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分别上升7.9、3.8和0.1个百分点,而民主法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从24项监测指标来看,有7项指标实现程度较好(其中5项指标实现程度为100%,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程度达90%以上,已达标或基本达标,但仍需加强巩固分别为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医疗卫生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社会安全指数、环境质量指数;7项指标实现程度一般,但经过努力仍可达标实现程度处于60%-89%区间分别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单位GDP能耗;10项指标实现程度低,完成目标难度实现程度低于60%,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贫困发生率、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居民收入水平、人均储蓄存款、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绿化水平其中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实现程度为0。

  (二)民主法治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监测指标体系5个方面中,民主法治是龙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实现程度最好的一项,达到基本小康的标准;经济发展是实现程度最的一项,实现度未过半。经济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基础,5个方面中权重大,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权重的45%,经济发展的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三)实现程度在湘西州位居最后,面临严峻挑战

  2013年龙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为64.7%,湘西州实现程度为73.6%,低于全州平均水平8.9百分点,实现程度在全州八县市中最差。其中:吉首、花垣、泸溪、古丈、凤凰、保靖、永顺实现程度分别为86.8%、74.1%、69.6%、68.9%、67.1%、67%、67%。龙山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在全州处于劣势,位居最后,分别比吉首、花垣、泸溪、古丈、保靖、永顺、凤凰36.2、24.8、13.2、12.1、9.0、5.6、3.8个百分点。

  (四)龙山要与全国在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面临巨大压力。从总体上看,龙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与全国相比存在大差距,2013年龙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相当于全国2004年水平,全面小康总体进程比全国落后9年左右。从2012-2013年龙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测算结果分析,今后每年总体进程保持2013年4.1个百分点的年均增幅,到2020年实现程度仅为93.4%。龙山要与全国在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014-2020年总体实现程度需年均提高5.9个百分点,实现目标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关注的问题

  从2013年龙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看,离全面小康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在某些方面问题较为突出,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值得引起重视

  (一)经济综合实力弱,产业结构层次低。龙山经济基础薄弱,核心指标实现程度低,且提升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经济发展监测指标实现程度与全省差距较大。一是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低,2013年龙山生产总值55.1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0.002%,人均GDP相当于全省水平的29.2%。二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低,2013年龙山三次产业结构为26.1∶24.4∶49.5,与全省的12.7∶47.0∶40.3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1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22.6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入少,2013年龙山财政总收入3.9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0.001%,人均财政收入相当于全省水平的15.6%。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4.56个百分点。五是园区规模工业建设滞后,龙山尚未获得省级工业集中区批复,目前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

  (二)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大。 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稳定增长的牢固基础,城乡居民收入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龙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9090元,占全省比重6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906元,占全省比重6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3年龙山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

  (三)能源消耗水平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龙山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粗放,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大,2013年龙山单位GDP能耗1.25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上升0.8%,全面小康标准值0.8吨标煤/万元0.45吨标煤/万元,高出56.3%(按2000年价格计算)。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大,节能减排仍面临严峻考验

  (四)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改善民生任务重。龙山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社会保障工作任务繁重。一是尚未建立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工作只有依托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或“虚拟养老院”来进行,机构建设滞后,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二是补贴标准低(每人每月20元),难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城乡老人居住情况差距大,推进工作难以均衡,城镇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四是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龙山属贫困落后地区,目前高中学生救助制度尚完善,救助范围,就读高中经济负担重,部分农村家庭承担不起。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用工制度欠规范等一些现象,使家长和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和厌学倾向,很多适龄人口过早结束了学业。

  四、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对策建议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目前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紧抓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快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壮大经济实力。紧紧抓机遇,充分利用龙凤示范区国家级战略平台,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要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其次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要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突出“两个转变”: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支撑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支撑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把龙山三次产业结构由目前的“二、三、一”型调整优化为“三、二、一”型结构。

  (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保险覆盖面,依法监督劳动用工单位为其员工提供各类保险。二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参合率,有效解决农民“就医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要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人群的救助和帮扶,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努力做好救助工作,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四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增加扶贫投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五要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加深地方文化内涵,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高群众文化消费意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全面小康离不开城乡共同协调发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城镇与农村统筹发展,切实提高城市化水平。一重视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心建制镇,实以大带小非均衡发展,循序渐进,使小城镇成长形成梯次;二扩大现有的城镇规模和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增强城镇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发挥中心城镇的聚集和带动作用;三坚持创新理念,优化城市布局,推动融城发展。借鉴发达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建设经验,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打造以城带乡的战略平台、以工促农的产业载体,构筑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四)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提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与经济增长同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要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二要着力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下岗职工生活补助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健全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平安龙山”建设。加强民主法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要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要切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健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二要加强社会安全管理加强隐患排查和薄弱环节整改,抓好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要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发展环境。

  (六)注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要紧紧围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一要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严把能效和资源消耗准入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坚决取缔、关停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提高“三废”排放的达标率。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可循环。同时加强空气质量、水污染控制,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郑勇]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