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与出路

来源: 时间: 2014-09-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花垣县畜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动物性食品消费不断增加,畜产品出口市场更加开放,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是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全面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了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大力度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建立完善畜牧业的发展机制,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全县畜牧业现代化。

  一、发展现状 

  1、畜牧业持续稳定增长。花垣县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当前农村经济较具活力的增长点。2014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 7.86 万头,同比增长3.1%;牛出栏0.78万头,同比增长7.7%;羊出栏3.2万只,同比增长3.1%;家禽出栏27万羽,同比增长2.7%;肉类总产量6925吨,禽蛋475吨,同比增长1.1%;牧业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4.6 %,占农业总产值的58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食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6亿元。同时大量增加了农民就业门路,目前全县从事畜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劳动力达10多万人,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之一,不少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而走上了致富之路。

  2、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全县现有大型畜牧场发展到3个,畜禽生产经营专业户50多户。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的猪场 10个,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猪场 2个;年出栏肉鸡1千只以上鸡场 10个,年出栏10头以上的养牛场6个,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有3 个,年出栏200头以上的有1个,全县年出栏肉猪10头以上专业户500 户,年出栏肉猪5万多头,占全县总数的10%。

  3、资源开发利用出现好势头。全县大力推广人工配种和冷配生产技术,全年在全县范围内布设民乐镇、团结镇、补抽乡、雅酉、董马库6个冷配点,完成牛冷配1578胎次(其中黄牛456头,水牛1113头)生产优质杂交牛达1500头,为农民增加收入60多万元。大量利用稻草、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经处理后喂养牛羊,还人工种植牧草等优质高产牧草1万多亩,开发丰富的青粗饲料。每年利用秸秆和牧草生产的肉类达20多吨。

  4、畜牧业结构有较大优化。一是从国内外引进和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的畜禽良种,其中良种猪2865头,家禽良种3.5万羽,牛良种1254头,羊良种2650只,生猪、家禽、牛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5%、90%和80%,基本实现畜禽良种化。二是科学饲养和管理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共推广主要配套饲养技术30多项,尤其是配合饲料得到广泛应用,入户率(专业户)达90%以上。由于良种良法的推广,特别是从单一饲料改为全价配合饲料的应用,鸡缩短到47天,肉猪为180天;饲料利用率(料肉比)生猪、家禽分别提高到3:1、2:1;肉猪、肉牛出栏率分别提高到135%和20%;猪、牛个体产肉量也分别提高到70公斤和105公斤。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饲养肉猪、肉鸡的定额从1个劳动力管养100头、1000只增加到1000头、10000只。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营的规模化,并带来了商品效益,畜产品商品率达到88%,畜禽生产基本实现商品化。畜禽产品结构有较大优化。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从2003年的70%下降到65%,下降了5个百分点,牛羊禽肉比例提高到35%。牧草生产及草食畜禽的发展,使全县畜牧业生产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5、拥有一支完整的畜牧业管理服务队伍。目前全县设有县级畜牧局1个.各乡镇共设立乡镇畜牧兽医站18个。1996年把乡镇畜牧兽医站定性为全民所有制股级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即"业务、人事、财物"三权归县畜牧局管理,行政上由乡镇政府管理,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据统计,全县1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站所面积1200平方米,平均每站66.7平方米;固定资产90万元;平均每站5万元。全县畜牧业在职人员120多人,其中有畜牧兽医技术职称的人员达80多人,成为了畜牧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长期担负着畜牧生产、防检监督和饲料兽药等管理服务。

  6、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全县认真宣传实施《动物防疫法》和《饲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方面以提高动物免疫率为重点,强化检疫手段,把动物疫病发生势头打下去,使发病疫点逐年减少,重大疫情控制在较稳定水平,没有出现动物疫病大流行的现象,猪禽发病死亡率分别在1%和5%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以查处"瘦肉精"为突破口,着手开展对畜产品及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的监测行动,使滥用违禁药品的势头得到遏制,投入品市场得到净化,在我县生产的畜产品及投入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为0,畜产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二、存在问题 

  1、畜牧业生产规模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刚刚起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生产经营企业或饲养户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等,制约和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这突出表现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与功能弱化,和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地环境污染仍末得到彻底控制。

  2、市场竞争与壁垒日益突出。在畜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部分畜产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绿色畜产品目标市场的竞争日趋剧烈,其中质量安全成为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建因素之一。

  3、促销与组织化程度低。全县畜牧业大多是以企业或个人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信息闭塞,生产大户或个人一般只考虑自已怎样更多地出产量,而不太注意市场消费需求,更没有属于自已的营销渠道,不搞联合作战整体购销,只能独自面对市场或依靠中介组织购销,使得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4、畜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主要是对基层站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手段落后,人才缺乏,直接影响到优良品种及配套饲养技术的推广和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5、耗粮型的猪禽生产比重过大,节粮型的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的生产比重偏低。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再加上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饲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将严重影响畜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

  6、资金投入不足。同大农业一样,畜牧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是一个自身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大的弱质基础产业。"九五"时期,全县财政对畜牧业投入仅占农业投入2.1%。近几年,对畜牧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畜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显然不足。因此,从整体角度来看,畜牧业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出路

    1、加快推进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步伐,抓好养殖小区建设。 一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优势畜产品区域相结合,选择有条件的进行优先扶持、重点扶持,逐步带动其它区域的发展;二是要加强示范性建设,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达到低投入,高产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同步发展;三是要以养殖小区和养殖场为载体,加大对良种、防疫、无公害等各种技术的推广,为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提升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2、进一步重点抓好品种改良工作。一是要抓好良种场的建设,搞好良种供应,坚持引进优良品种和利用地方优良品种相结合,选育和培育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提高供种能力、供种质量和供种水平。二是要抓好杂交改良这个关键,以人工受精技术为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改良服务体系。

  3、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由于畜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各级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使现有的投入尽量满足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的需要,从而弥补在良种引进,科技培训等方面资金缺口,直接促进全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加强基层畜牧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办公条件;二是进一步明确责任,健全工作制度;三是加强基层技术干部的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防疫及防治疫病的能力,为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供稿:花垣县统计局 麻庭初]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