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龙山县实现大发展战略机遇期,是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全面实施、国家设立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中央、省、州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抑制经济发展中不稳定因素,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为“十三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龙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化解各种风险、集中精力谋发展为主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与“十一五”末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7.74亿元增加到67.65亿元,年均增长9.9%;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524元增加到13430元,年均增长9.7%;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2.18亿元增加到6.11亿元,年均增长22.9%,是“十一五”末的2.8倍;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64亿元增加到4.64亿元,年均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20.79亿元增加到69.25亿元,年均增长24.0%,是“十一五”末的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17.11亿元增加到34.49亿元,年均增长15.1%,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准绳,主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规划,促进了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格局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2.7︰23.9︰43.4调整到2015年的26.6︰20.2︰53.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以上。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35.9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旅游总收入13.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9倍。“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逐步关停淘汰小煤矿、水泥、铁合金等落后产能企业,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0年削减10%以上。
(三)城乡发展面貌呈现新变化。五年来,始终坚持城乡统一规划一盘棋的理念,逐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建设,创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全县城镇化率37.3%,比2010年提高8.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18.38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42平方公里,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一是城市扩容提质稳步推进,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施了老城区道路改造、长沙路地下商业步行街、酉水河综合治理、华塘龙凤商居城、龙凤广场等重大工程,电网、排水、通信、公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魅力进一步凸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城区面积15.32平方公里。二是同建同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明显改善。重拳整顿交通、卫生、市场、治安四项秩序,积极开展了“万人大清扫”、“千人大规劝”、“百个单位结对共建”、“县城区垃圾袋装和定时定点清运、街道严管、三轮车大整治”等活动。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蔬菜、百合、烤烟、果品、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四)优势产业建设增添新活力。五年来,始终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坚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新型产业之路,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特色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提质增效,巩固优势农产品基地44万亩以上,“龙山百合”、“里耶脐橙”、“龙山萝卜”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二是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十二五”共接待游客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2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重点推进里耶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包装策划项目46个,总投资102亿元。三是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土家织锦、龙山百合、洗车河霉豆腐、苗市腊肉、龙山大头菜等地方特色产品开发初具规模,龙山工业集中区获批,标准厂房基本建成。
(五)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五年来,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城建、民生、产业、生态等七大重点领域,大力投入基础设施,竭力破解发展瓶颈。一是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黔张常铁路建设快速推进,龙永高速已通车58公里、即将全线通车,龙永二级路、新城大道建成通车,G209绕城公路、洗里公路二级路基本建成,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沥青)路。二是水利建设全面加强, 实施了重大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城市供水等工程,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完成96座水库除险加固,建小水窖2572口,整治山塘1980口,防洪抗灾能力逐步提高,生活供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得到保障。三是能源建设不断夯实。全县建成110千伏电厂1座、35千伏电厂5座、10千伏电厂24座,县内并网电厂装机容量70.8兆瓦,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农村沼气池、太阳能、风电等逐步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建设蓬勃发展,累计建设沼气池3.61万户,发展太阳能热水器4200台。四是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得到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六)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五年来,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各项改革亮点纷呈。行政管理机构新一轮改革基本完成,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干线公路建设“大标段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荣获全省先进,县乡流通再造工程、环卫市场化、城市公交改革等走在全州前列;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金融、科技、教育、交通、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二是龙凤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明确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龙山来凤两县协作共建,在金融、通讯、平安建设、城市建设、民族进步示范区创建等一体化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共引进投资集团159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4份,合同引资29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3.89亿元,亿利购物广场、湖湘商贸广场等16个重大招商项目即将建成。
(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4元,年均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9元,同比增长12.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物价基本稳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8.1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 新农合参合率98.3%,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展,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为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0万余人实现了脱贫;连续五年全力为民办实事,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八)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成效。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建设绿色龙山为目标,生态县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八百里绿色行动”等项目,林业用地面积增加1.3万公顷,森林面积达273万亩,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能耗水平和排污强度大幅下降。城镇污水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1.2%和87.8%,全县森林覆盖率62.1%,空气质量达标率95%以上,重点流域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水系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保持优良,“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龙山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
(九)民生事业建设开创新局面。五年来,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0项省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人口与计生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7‰以内;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艺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二是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网格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平安龙山”建设成效显著,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安全大整治活动,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工作制度,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龙山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龙山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实惠更多的五年。全县上下形成共识,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加快建设龙凤经济示范区的势头正在显现。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二、“十二五”龙山经济社会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十二五”时期,尽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发展层次低,转方式难度大。龙山县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转型发展力度不大、效果不佳,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工层次简单,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处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由于土地、能源、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需求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国家宏观调控来看,国家进一步抬高项目审批、土地供给等门槛,用地指标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环境保护对工业化的制约加大,转变粗放型、高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任务艰巨。
(二)经济结构欠合理,调结构步伐慢。经济基础较差,一产比重偏高,二产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明显,现有的大多是市场短期型、政策依赖型产业,高能耗、粗放式、低附加值的“低端之路”尚未走出,结构性矛盾未解决。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脆弱,产品知名度不高,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效益低下;二是工业规模小,高耗能产业多,规模工业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少,主导产业以原材料加工、传统资源制造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弱,园区工业建设滞后,支撑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粗放,结构欠优,经济外向度不高,现代服务业起步晚,高端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物流成本高,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拉动力不大,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
(三) 城乡发展不平衡,稳增长压力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居民增收渠道不畅,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体比重较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解困压力较大,城乡发展、三次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缓解,加快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农村贫困人口10.5万人。
(四)社会矛盾凸显多,促改革进程缓。从发展环境来看,社会利益格局和各方面诉求日益多元化,收入差距、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龙山正处在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加速转型的矛盾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态势,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突出,加快改革步伐势必触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各种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新旧矛盾相互叠加,机制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任务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层次利益调整,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一些触及深水区的体制性改革和创新举步维艰。
(五) 服务体系欠完善,惠民生任务重。龙山县地方可支配财力较少,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随着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入调整,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项目建设、发展环境面临着各种新挑战,执政方式、执政手段、执政能力受到严峻考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日益增大。
(六)人才资源匮乏,大众创新能力弱。由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公共服务水平低,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专业性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高科技人才、创意人才、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缺少带动科技创新和引领企业发展的带头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全县大部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很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差,开拓能力弱。
三、对策及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显时期”并存的阶段,必须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要把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与本县的实际结合起来,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应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奋力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新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总抓手,竭尽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以项目建设稳增长、促转型的新优势。一要全力争取项目。围绕基础设施、优势产业、节能减排、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国家投资的重点领域,用活用好精准扶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等政策,精心谋划,努力争取一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二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具有地方区域优势、带动性强的“十三五”储备项目,突出抓好黔张常铁路(龙山段)、龙桑高速、典雅中央商贸区、教体中心、里耶古城综合开发等总投资413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建设。三要形成项目建设合力。继续实行并优化县级领导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加大协调调度和督查考核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全面落实各项投资优惠政策,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努力解决好项目投产“最后一公里”问题,搞好生产要素供应衔接,促使项目早日见成效。
(二)着力推进现代产业发展,增强经济新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拥有区域特色、武陵山区引领示范作用的产业体系。一要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以里耶为龙头的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加快推进里耶古城、惹巴拉和八面山三大4A级景区创建,切实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二要做优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百合、柑橘、烤烟、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石羔、八面山、惹巴拉等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区。三要做强新型工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入园;大力发展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打造一批主导产业明显、加工增值率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工业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四要做实商贸物流业。要稳步推进商贸流通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有序推进市场改造升级,加快电子信息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构建城乡新格局。坚持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一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龙凤融城、城乡统筹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核心区建设,同步推进龙凤一体化进程,加速县城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交通枢纽建设,形成“八纵六横一环”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改善水利设施,重点抓好防洪抗旱减灾、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构建现代水利保障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能源结构。三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中心村有机结合的结构完整、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县域村镇体系;加快推进美丽龙山建设,抓好同建同治工作和文明素质教育,协同共建美丽乡村、靓丽城镇,努力营造良好的城乡环境。
(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绿色新形象。坚持“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确保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一要推进发展绿色化。大力提倡引进发展低碳环保企业,鼓励开发生产环保型产品,重点抓好风能、水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和百合、柑橘、蔬菜等农产品加工;大力实施县城、重点镇区和县内主要公路沿线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切实开展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城镇等创建行动,积极争创国家级园林式县城。二要强化生态保护抚育。继续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第二轮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突出抓好旅游环线绿色廊道建设;加强对5个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努力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要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着力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开放新活力。坚持把开放作为集聚发展要素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和招商引资力度,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一要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园区、景区、城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力求“引进一企、带动一群”。三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县乡流通再造工程、湘鄂渝边区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现代化设施设备完善、服务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六)着力推进民计民生改善,构建和谐新画卷。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发展,确保群众在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一要突出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习总书记“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要求,聚焦到发展生产、公共服务和全民教育上来,把精准扶贫全力落实到位,确保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积极稳妥推进各类脱贫工程;强化精准脱贫措施,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保实现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廉洁扶贫。二要统筹抓好各类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积极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切实提高现代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服务法治化、现代化水平;要更加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县大局稳定、社会和谐。
[供稿:龙山县统计局 郑勇]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