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和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严峻形势,湘西自治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守“542”发展思路,全力实施“四轮驱动”,大力推进“五大攻坚战”,深入开展“环境改善优化年、项目推进加速年、发展提质增效年”主题活动,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强基础、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平稳。展望2016年,由于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和自身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薄弱、产业支撑不强等内外因素影响,全州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宏观发展环境总体有利,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较快趋势不会改变。
一、2015年湘西自治州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2015年,全州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快,快中有好,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升。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12亿元(按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计算),较上年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3.9万亩以上,总产量达85.4万吨,增长1.3%。牛、羊出栏分别增长2.0%和3.1%,油料产量增长0.5%,蔬菜产量增长3.3%,水产品产量增长1.5%。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7亿元,增长3.8%。二是工业发展恢复趋稳。规模工业增加值93.08亿元(按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计算),增长8.1%。白酒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5%,实现恢复性增长。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分别为37.6%、11.6%和19.7%,分别提高28.8个、45.2个和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3.4亿元(按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计算),增长6.5%。三是服务业发展加快。受益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出大量新生业态。规模电商企业、网店分别发展到20家、8000余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亿元。旅游发展形势向好,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6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24.3%。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0%,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4%,交通运输货运量增长5.5%,客运量增长0.8%。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占GDP比重超过28.9%,对GDP贡献率为53.8%,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全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2.9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
(二)发展动力逐渐提升。一是投资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增长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其中,生态投资增长80.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0.3%,技改投资增长25%,民生投资增长2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1%。二是市场消费平稳增长。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1亿元,增长10%。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汽车销售企业保持较快发展,零售额增长19.9%;基本生活品需求旺盛,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5.6%和41.1%;书报杂志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1.9%和13.6%,居民消费水平更注重质量提升。三是财政金融加速换挡。全州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4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6.1亿元,增长22.2%,两者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全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63.2亿元,同比增长19.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3.8亿元,同比增长32.3%亿元,贷款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三)结构调整有新进展。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2:31.9:52.9,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殖业等现代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高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开始凸显。二是投资方向重点突出。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16.4%;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42.2%,投资增长19.1%,民生投资、生态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分别增长24.8%、80.8%和30.3%,投资方向更加精准合理。三是消费结构逐渐转型。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比例降低,低端产品消费大幅下降,娱乐、服务、保健等消费比例增高,高端成品、优质产品需求量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全州住宿业增长16.3%,增速同比增长7%,餐饮消费13.6%,高于全省餐饮消费水平1.5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长93.1%。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5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67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8元,同比增长12.9%。二是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1.7%。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涨三跌”:食品价格上涨5.6%,其中,粮食价格增长控制在0.2%以下;烟酒价格上涨0.4%、衣着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通讯价格下跌1.9%、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等价格下跌0.1%,居住价格下跌2.3%。三是民生保障继续加强。全年民生支出161.9亿元,增长21.6%,占财政支出比重66.1%,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住房保障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9.7%、17.1%、14.7%、20.2%、23.5%。
(五)小康步伐稳步迈进。2015年,全州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78.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吉首市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县,古丈县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快进县。一是经济发展“三量齐升”。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64.6%,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和运行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全州全面建成小康民主法制发展实现程度为81.3%,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每万人拥有律师数1.09 人,比上年增加0.17人,实现程度提高4.7个百分点。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得益于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州人民生活小康实现程度为87.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四是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州资源环境小康实现程度为76.6%,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单位GDP能耗、水耗和建设用地实现程度分别为96%、53%、49.7%,比上年分别提高16.5、3.7、3.3个百分点。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追赶发展压力增大。从总量来看,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497.2亿元(按不含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计算,下同),增长8.3%,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总量仅1.7%,生产总值和增速全省排名靠后。“十二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与发展速度快的长沙、株洲、湘潭相比分别落后4、3.2、3.6个百分点,与周边地区相比,较恩施、铜仁、黔江、怀化、张家界分别落后2.8、8、5.4、2、2.1个百分点。从人均来看,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十二五”期间,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923元,占全省平均水平比重从2010年的48.5%下降至44%,分别占张家界、怀化、铜仁、黔江、恩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72.4%、64.2%、76.5%、42.9%、93.4%,加快发展、追赶发展压力加大。
(二)产业结构不优,结构调整曲折复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农业比重偏高,结构单一,竞争力弱的矛盾仍然突出。工业仍是全州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占全州GDP增加值25.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幅度小,仍高达66.9%,其中有3个高耗能行业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高达78.6%,绿色发展压力加大。新兴服务业发展依然缓慢,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居民服务等行业为主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GDP贡献率仅达15.9%。
(三)内生动力不强,产业拉动稍显乏力。一是投资增速趋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居中。其中工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和-13.5%。二是发展后劲不强。全州大型企业仅12个,占企业总数0.18%。其中,限上贸易企业数量占全州限上企业总数比重仅为16.1%。消费热点培育不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全省排名靠后。受油价持续下跌影响,全州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速较去年下降11.7%,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对零售额增长贡献率为-16%,负向拉动零售额增速1.6个百分点;烟酒类、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6.8个、3.5个百分点。三是产业转型发展缓慢。农产品、工业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初级低档产品多,高新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等规模太小,与正在转型升级的消费结构不相适应。对外贸易出现“一头倒”现象,全州进出口总额10952万美元,其中进口总额较上年大幅上涨93%,出口较上年大幅下跌53%。四是工业生产回升压力加大。由于受全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工业品市场需求疲软影响,全州涉矿产业回升缓慢。非金属矿业制品业较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回落10.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回落13.8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回落28.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效益下滑,全州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累计下降14.6%,比上年回落16.9个百分点。
三、2016年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犹存。受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增速下滑、大宗商品价格疲软、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将继续延续下行态势。就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中央积极应对产能过剩、发展不优等问题,提出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某些行业生产有继续下行的趋势。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过程中,着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潜力不断被激发,发展质量将不断提高。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动力转化速度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完全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从内部环境看:我州经济发展宏观环境总体有利,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将进一步聚集转化。随着国家深入实施的精准扶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将为我州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实体,壮大新生产业规模,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州加快发展、加快脱贫和同步建成小康带来重大利好。二是长期的发展制约因素将得到破除,优势潜能将大量释放。随着国家、省里对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保障房等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十三五”期间,我州将实现8县市全部拉通高速,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将建成投入使用,制约湘西发展的交通瓶颈彻底破解,我州区位优势开始凸显,资源优势得到升华,市场经济发展有望得到质的飞跃。三是产业支撑能力将不断增强。随着生态文化旅游业井喷发展特别是凤凰旅游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老司城后申遗时代的到来,我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日益放大,将为全州GDP增长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农业、工业将由原来的粗放式发展逐步走向高端,虽然工业依然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但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建设及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工业回升注入新活力。
综合判断,2016年我州经济发展仍将延续平稳增长势头,预计全州GDP增长10%左右(按新增卷烟易地生产指标计算),仍将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对策建议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州庆项目建设的决战之年,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之年,全州经济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加强民生保障,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一)突出四区建设,壮大经济实体。以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旅游景区、商贸物流区建设为载体,壮规模、优结构、提质量、促升级,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促进“五化”同步发展。突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建设一批以湘西优势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标准园、示范园、精品园。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深入实施工业振兴计划,持续推进“四百工程”,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技改投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促进产业、企业向高端化发展。突出旅游景区建设,从供需侧两端同时发力,加大旅游投资,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单一观光型旅游向多元复合型旅游、低端旅游市场向中高端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由初级向中高级、旅游发展业态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四个升级”。突出商贸物流区建设,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湘西馆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育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的能力。
(二)力促创新改革,适应消费转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民生保障和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切准投资方向,以消费为导向,有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消费、惠民生。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特色餐饮等服务业,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层次,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三)打造新增引擎,培育新生动力。进一步加大争资上项力度,巩固投资增长,增创扩大消费新优势,尽快补齐外向型经济“短板”。加快创新创业示范园和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园区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坚持两类产业共同发力,找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着力点,推动自主创新要素集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体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
(四)狠抓十项工程,力推精准扶贫。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汪洋副总理来湘西视察指导的相关精神,把精准扶贫与州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全力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发展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十项工程”。努力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水平,抓好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城乡医疗救助、农村敬老院建设和五保供养、社会救助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资力度,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实效。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潘远涛]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