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州上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守“542”发展思路,突出“6大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稳定,全州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对全州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可以概括为:“稳”的态势,“变”的趋势。具体来讲:
“稳”的态势,即总体运行平稳。首先是,经济增长平稳。上半年,全州GDP增长7.1%,比一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与全省增速基本同步。大部分县域经济增速较快,湘西经开区、凤凰、吉首、龙山、保靖分别增长11.9%、10.1%、8.9%、8.9%、8.7%。其次,产业发展平稳。服务业引领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7%(全省为58.3%),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6.3%和22.8%(全省分别为14.5%、21.8%)。工业生产稳中略升,规模工业增长4%(全国为6%、全省为6.5%),比一季度回升2个百分点。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第一产业增长3.1%(全国为3.1%、全省为3%),因灾春夏粮略有减产,特色农业较快发展,生猪养殖效益改善。第三,需求增长平稳。投资平稳较快,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全国为9%、全省为14.1%),比一季度回升1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平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全国为10.3%、全省为11.4%),比一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享受型商品消费增长较快。第四,物价总体平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6%(全国为2.1%、全省为1.9%),且上涨的主要是生猪、蔬菜价格,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第五,就业稳定增加。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万人,对口就业扶贫力度加大,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5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转移就业1.7万人。第六,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总体稳定,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进展顺利,换届工作稳步推进,抗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变”的趋势,即结构质量变好。在经济保持总体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好的趋势。首先是,经济结构不断向好。从产业结构看。上半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至55.7%(全国为54.1%、全省为49.7%),是稳定增长的主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因工业结构调整,上半年第二产业比重降至35.2%(全国为39.4%、全省为41.1%),但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不断整合提升,新兴行业快速发展,上半年电子器件、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1.7%、40.2%、44.7%。从需求结构看。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民间投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当前投资增长的主力,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20.9%(全国为2.8%、全省为5.1%),而国有投资仅增长0.9%(全国为23.1%、全省为23.5%),我州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上升至40.3%; 同时投资方向也发生积极变化,新领域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民生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改投资、生态投资分别增长49.9%、41.1%、28.2%、27.2%,而基础设施投资仅增长13.4%(全国为20.9%、全省为24.9%)。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的消费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大众消费、网络消费快速发展,传统消费相对平淡。从区域布局结构看,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农业示范区、商贸物流区发展来势好,规模发展、集聚效应不断提升,湘西经开区、吉首、凤凰等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从供给侧结构看。去产能、去库存力度加大,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持续下降,上半年全州电解锰、电解锌、白酒产量分别下降49.1%、31.8%、28.1%,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17.2%,商品房空置三年以上面积下降43.6%。降成本措施进一步强化,企业营改增新税全面实施,工业企业帮扶、电价补贴力度加大,企业成本有所降低。其次,新经济发展来势好。虽然新经济目前在规模上还难以与传统动能等量齐观,但在推进经济发展、带动创业就业、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主体不断增加,上半年全州新增市场主体8382家,新进入库“四上企业”36家。新业态加快发展,文化艺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物流快递等行业高速增长。新产品不断涌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较快。新服务不断拓展,休闲旅游、文体娱乐、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发展势头好。第三,质量和效益较好。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增长14.7 %(全国为7.1%、全省为8.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72%。金融保障有力,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32.8%(全国为13%、全省为16.5%),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64.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在工资性收入增加、精准脱贫帮扶、劳务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上半年全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全国为8.7%、全省为9.7%),其中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9%(全国为8.9%、全省为9.3%)和8.3%(全国为8%、全省为8.6%),特别是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济保持回升态势,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回升的动力不够足。从全球看,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来看,我国仍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新旧矛盾交织,供大于求的现状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经济“L”型走势将持续。从全州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主导,新兴产业仍在培育期,工业、消费等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回升动能不够,部分经济指标离全年目标任务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工业仍处于结构调整期。部分传统产业受困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价格低迷,下行压力较大,拖累工业经济增长。新兴行业增速虽然较快,但体量较小,难以对冲体量较大的传统行业下行影响,且增速波动较大。工业市场主体进入不足,今年以来我州还没有一家新进规模工业企业。上半年我州工业增速已降至近年来较低水平,工业占GDP的比重降至2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15.7%。
三是投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受多雨等因素影响,施工项目减少,新开工项目不足,在建项目进展不快。上半年雨水比历年偏多25%,施工项目个数下降22%,其中新开工项目个数下降16.7%,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下降37.9%。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项目入库不及时,影响项目入统。部分民生项目进展缓慢,项目资金积压现象仍比较突出。项目资金到位滞后,全州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仅增长10%,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下降13.1%。
四是消费市场活跃度不够。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方兴未艾,但部分传统消费重点领域受有效供给不足、经济下行、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消费比较平淡。上半年限上法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仅增长2.3%,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8.7个百分点,特别是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持续回落。
三、对下半年经济走势预判
预判下半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主要基于以下依据:一是宏观环境总体保持平稳。全球经济不至于恶化,全国经济稳的态势将持续,但有稳中向好的迹象,国家对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有信心。二是经济运行趋势向好。上半年我州大部分经济指标呈回升走势,预计下半年仍将持续回升。三是经济增长动力增强。服务业、金融业、邮政通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力支撑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矿业小幅回升、新投产企业产能释放、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将助推第二产业增速回升。下半年是项目建设黄金期、资金集中投放期、项目入库加快期,将助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石油价格平稳回升、汽车消费不断活跃、新兴消费持续提升,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回升态势。综合研判,下半年经济形势将好于上半年。
四、下步工作建议
瞄准发展动力、重点难点和短板问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断夯实经济回升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统计和GDP核算角度,提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增强发展动力。第三产业是当前我州发展主动力,要重点抓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零住餐业、交通运输业,保持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具体来讲,服务业要继续加快邮政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商务服务业、文化艺术业、居民服务业、公益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规上服务企业,增加服务业经济总量;从GDP核算要求,要加快财政八项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保持较快增速支撑服务业发展。金融业要继续保持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加快保险业发展,遏制股票交易下滑势头。房地产业要促进房地产投资进一步回升,控制低端房地产建设,扩大中高端房地产开发,发展休闲养老地产业,加快商品房销售,逐步化解房地产库存。批零住餐业要进一步优化商贸物流环境,推进传统商贸业升级,加快培育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实体店铺和网络购物协同发展,同时要重点加强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培育,增加限上企业数量和规模,助推批零住餐业发展。交通运输业要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交通运输条件,规范客货运市场,提升客货运输能力,同时要增加客货运市场主体,扩大交通运输规模和总量。
(二)突破重点难点。重点是项目,难点是工业。项目重点抓开工率、施工进度、包装储备、入库管理。具体来讲:一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增加施工项目个数,遏制施工项目个数下滑势头;二要强化项目督查,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期,严格落实责任和任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增加项目投资实物量。三要加强项目包装储备,特别是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的包装储备,增加项目储备数量,增强发展后劲。四要重视项目入库入统,各县市和各相关项目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或法人单位按照统计要求,主动申报项目入库,及时进入统计范围。工业重点抓结构升级、企业复产达产、新投产企业产能释放、园区经济和企业入规。具体来讲:一要坚持不懈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化解低端产能,提升中高端产能,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增加工业新动能,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二要扶持有前景、有实力的重点企业发展,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促进企业复产达产。三要加强新投产企业调度和服务,帮助尽快达产,释放产能。四要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加强园区招商和企业入园,支持园区现有企业发展,提升园区经济规模和引领作用。五要加强企业入规工作。指导督促新竣工投产企业和达到入规条件的现有企业,及时申报入规,增加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壮大规模工业经济总量。
(三)解决短板问题。主要是逐步解决融资、技术、人才、民生等短板问题。融资方面要强化适度举债发展意识,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支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用好项目建设专项基金,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撬动经济发展。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事业和企业研发投入(R&D),鼓励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才方面要强化激励机制,发挥好本土干部作用,积极引进紧缺性人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创业就业、创新发展。民生方面要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医保、住房等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要加快教体、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要加快发展、稳定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张奇华]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