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落实处,农民种田入佳境

——岳阳市落实“一降两补”增加农民收入情况专题调查

来源: 时间: 2004-07-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最近,我们对产粮大县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一号文件深入人心;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种田收入大幅增加;粮食生产进入佳境。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后,给农民带来的又一次最大实惠;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重大举措。

    宣传文件精神,落实扶农政策

    一、宣传发动到位

    组建学习领导班子,层层开展宣传发动。2月6日岳阳市委常委召开学习一号文件专题会议,成立全市学习一号文件中心小组,确定2月份为全市一号文件宣传学习日;2月13日,召开有700余人参加的全市三级干部大会,要求各级组建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领导小组。宣传部门编印宣讲提纲,组成宣讲团到机关、工厂、农村、宣讲、解读;各新闻媒体积极开辟专报,专题报道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内容和贯彻情况;各县区统一翻印中央一号文件,发到村、组。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发动,将全市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向高潮。

    2月23日,岳阳市组织市、县、乡三级万名干部宣讲团,深入农村,走村串户,一方面宣讲一号文件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帮助农民落实增收项目和措施。活动持续到3月31日,使1号文件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月15日至19日,岳阳市统计局对全市农村800户农民进行贯彻一号文件精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5%的农户回答已经知道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98.5%的农户认为粮食直补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98.2%的农户认为降低农业税能调动农民增收的积极性;通过学习一号文件后,83.2%的农户对增加农业收入充满信心;91.7%的农户表示要加大农业投入。

    二、落实政策“五到户”

    1、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到户。3月31日,湖南省按种粮计税面积将财政补贴到市,市财政局将直补资金按11元/亩的标准,当日下拨到各县(市)区。全市农业计税面积340万亩,按95%计算种粮面积323万亩,市里下拨补贴金额3553万元。各县(市)区暂按8元/亩标准补贴到农户,余下3元7月底将全部到位。

    2、早稻良种补贴基本落实到户。按国家规定,湖南省农民早稻种子补贴每亩10元,更稻和中籼稻每亩补贴15元。省财政按岳阳市去年早稻年报面积181万亩标准,下拨岳阳市早稻种子补贴1810万元。由于今年岳阳市实际播种早稻面积236万亩,原则上每亩按8元的标准发放到户。

    3、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的政策核算到户。湖南省是全国11个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的粮食主产省之一。岳阳市2003年农业税总额2.25亿元,按照正税下降3个百分点,附加税降低0.6个百分点的标准,全市共核减农业税10224万元,亩平减税33.33元。

    4、早稻最低保护价政策宣传到户。为了保护产粮区农民利益,政府出台制订了每50公斤早稻按70元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实行随行就市收购政策。为了使农民获得知情权,岳阳市下派了14700余名干部,印发200余万份宣传资料,使广大农民和在外打工的民工基本上掌握了这一信息。 

    5、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户。据1—6月份统计资料显示,岳阳市完成全部春夏播种面积58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0万亩,同比增长19.6%。特别是早稻面积达236万亩,同比增长35.0%。

    早稻面积增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单改双,今年一季稻改种早稻面积达24万亩。②经济作物改种水稻,如华容县1200亩菱角,临湘市1800亩药材、黄姜,还有全市10多万亩瓜菜等改种水稻。③抛荒田和湖田甩亩全部种上水稻,其中,因外出打工的抛荒田近三万亩、湖田甩亩15万亩都种上了水稻。④旱地改种水稻,全市达12万亩。

    由于单改双,预计全市一季稻面积减少24万亩,下降36%;晚稻计划290万亩,增加62万亩,增长26.1%。全年预计水稻面积566万亩,同比增长12.7%。

    三、农业投资力度加大

    为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农业投入的精神和国务院加强农业投入的调控措施,岳阳市农业投资力度加大:

    1、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6月底累计投资1408万元,而此项上年同期没有投入。项目较大的有:岳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投资578万元,汨罗市草原保护投资400万元等。

    2、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财政预算对农业投入23152万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30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90万元;种子苗工程经费497万元。

    3、农业贷款增幅提高。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金额2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增幅略高于上年同期。其中农业贷款35.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占贷款总额的13、81%,比去年同期提高0.37个百分点。

    4、种田大户购买农机械受补贴影响积极性提高。岳阳市中洲乡种田承包大户潘培清,共有11台农业机器,从耕种到收割全部实行了机械化,听说政府有政策,买台价值3万元以上的农机具可补贴5000元,于是又购置了一台收割机。黄盖湖镇1000亩承包大户韦华林上半年已投资10万元修了机耕道和排水渠,建立了水电排灌站。目前已拥有农机6台,最近又订购了3.6万元1台的收割机,政府答应给他补贴。

    调查显示: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正在逐一落实;粮食生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一降二补”作用大,农民种田受益多

    一、农民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1、粮食直补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8.9元。2003年,岳阳市计税面积340万亩,按照95%种粮面积计算,直补面积323万亩,每亩直补11元,共到位国家财政补贴资金3553万元。全市397.57万农民,人均可获得直补8.9元。

    2、粮种补贴使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9.7元。国家财政按去年早稻计税面积181万亩计算已到位资金1810万元;预计一季稻40万亩,按每亩15元计算,可补贴600万元;预计晚稻290万亩,按每亩5元计算,可补贴1450万元。三项共计补贴3860万元,农民人均可补9.7元。

    3、农业税减免使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25.7元。2003年岳阳市计税面积340万亩,如果按2003年每亩743公斤计提7%的农业税和1.4%的农业附加税,则2004年亩均计提农业税70.15元。其中正税58.4元,附加税11.6元。按照一号文件正税降低3个百分点,附加税按正税20%降减,2004年亩均较上年减少农业税30元,全市计税面积可减少正税8520万元,附加税1707万元,共计10224万元,农业人口人均减少农业税25.7元。

    4、粮食保护价可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4元。

    ①亩平单产量毛收入按照计税单产量×保护价可增收170元。
③亩均单产量保护价比上年同期净增利润为143.6元(170-26.4=143.6元)。按照全年计划复种水稻面积566万亩计算,2004年因粮食保护价可增加收入8.13亿元,农民人均可增加收入204元。
综上所述:“一降二补”和保护收购价政策带给农民人均收入为246.9元(8.9+9.7+25.7+204=248.3元),可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点,农民成为中央1号文件扶持粮食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

    二、规模农业盈利空间大

    在农民受益群体中,农业大户受“一降二补”和粮食保护价影响得到的实惠最多,这主要得益于规模农业具有小农经济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比较高,因而单位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湘阴县农业大户潘培清在岳阳县中洲乡承包农田1300亩,共购置播种机、耕田机、肥料机、排水电机、收割机、手拖机12台,农田耕作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以收割为例,机械收割每亩只需30元;而人工收割却要花费3个劳动日,以每个劳动日30元计算,人工成本90元,是机械操作的3倍;耕田、插秧、排水、施肥、杀虫均如此。

    二是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拉大了盈利空间。仅以购买化肥、农药为例,潘培清种田大户批量采购化肥,要比零散购买优惠10%;到厂家批量购买农药要比零买优惠30%。
潘老板种的是优质一季稻,去年亩平收入为385元(350公斤×1.10元=385元),减去承包成本费用300元,盈利85元,全年1500亩,盈利12.75万元;今年亩平收入为630元(350公斤×1.80元=630元),减去承包成本费350元,盈利28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9倍,全年1300亩优质稻可盈利36.4万元。农业大户成为扶持粮食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三、乡镇财源得到巩固

    根据报表测算2004年虽然岳阳市全市减少农业税和附加税10224万元,但这笔减少收入作为财政转移性收入,由国家补给各县、乡镇,成为各县、乡镇财政收入稳定来源之一。

    四、“一降二补”调价,作用各有不同

    1、“二补”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岳阳市农业人口人均直补和良种补贴金合计为18.6元,由于有的农民地处偏远、人多地少,发放的成本费较大,因此这笔钱对农民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象征意义却不同凡响:政府给农民种粮补贴,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农民种田受到鼓励,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

    2、降税使农民享受到了实惠。农村费改税后,农民负担分为三个部分:①农业税;②共同生产费每亩30元;③一事一议费每人不超过15元。其中农业税成为农民上交财政的主要负担,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并逐步过渡到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田将增加8.4%的净利润,拓展了盈利空间。

    3、保护价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主要靠价格。在“一降二补”和保护价等扶持粮食政策中,2004年岳阳市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46.9元,其中因价格影响增加收入204元,占82.6%。临湘市黄盖湖镇农业大户韦华林承包湖田1000亩,往年70%都是种湘莲,种湘莲和按保护价种稻谷效益差不多,但是种湘莲价格不稳定,种稻谷有保护价保障,尽管种水稻比湘莲辛苦些,他仍然将580亩湘莲改种了稻田,他说如果今年保护价兑现,明年他将全部改种优质一季稻。价格成为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问题依然严重,环境仍需优化 

    一、“一降二补”有待完善

    1、计税面积小于实际面积,引起群众不满。如某县有耕地70多万亩,2003年实际种植早稻面积30多万亩,仅上报18万亩,由于国家财政补贴发放以上年面积为基数,只能按18万亩发放“二补”补贴。类似的情况各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调查,岳阳市核定计税面积为340万亩,而2004年各县市区实际上报计税面积为374.55万亩,相差了34.55万亩,差率为10.2%。

    2、湖田种稻面积不享受“一降二补”政策,种田大户心里不平衡。黄盖湖镇韦华林种田大户去年种了300多亩稻田,岳阳市中洲乡潘培清大户种了1500亩稻田,但由于不属计税面积,不能享受政府补贴。他们认为: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对产粮区种粮进行补贴,应该一视同仁,湖田种粮享受不到补贴,心里不平衡。

    3、土地升值引出纠纷。种粮收入提高后使原来出租或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纷纷收回土地,造成有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找承包方毁约收回农田;还有一些与企业签约种植林业和其它作物的农户,因为补偿过低,要求毁约或提高出租金等。

    二、农业农田公共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一是水利排灌设施老化;二是排灌渠道淤塞泄漏;三是农田道路窄小、破旧,不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岳阳县中洲乡机耕道路,排灌沟渠,机埠电排都是70年代的产物,都已经破旧老化失修,三座电排、22台机组原设计能力为100毫米雨水三天三夜排干,现在老化到一个礼拜也排不完,禾苗浸坏了,所以许多稻田都避开春雨时季,只播种一季稻。灾年因排灌不畅要损失1000万元,常年也因此损失近100万元。

    黄盖湖镇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为农业设施投入不足,原来二天二夜能排完的积水,现在四天四夜也排不完,严重地影响了种田收益。种田大户韦华林投入10万元,修了一座电排,一条2600米长的渠道,一条1300来长、3米宽的机耕道。他说自己承包的地如果不投资改善农田设施,就会没收益。

    三、农业贷款难于落实到位

    尽管中央1号文件要求贷款给种田大户,但是农民种田贷款仍然门槛高,贷不到。潘培清大户说,投资1000亩稻田,需要资金30—40万元,但是难于贷到款,目前为止,很多种田大户没有在银行贷到款。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信贷担保要求高,且贷款手续繁琐,关系复杂。种田大户只好量体裁衣,小打小闹,贷款难、资金紧张已成为制约农民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瓶颈。

    四、乡镇吃饭财政制约农民增收

    调查发现,岳阳市乡镇财政负债较重。

    乡镇财政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究其原因,除了其它各种因素外,冗员过多是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2003年岳阳市乡镇干部职工平均每个乡镇52人,3144个行政村平均每村4.6人。吃饭财政成为制约产粮区农民增收的原因之一。

    此外,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农业规模经营不大等也成为产粮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加大农业投入,做强农业产业

    一、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田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

    鉴于目前农田道路、农田排灌沟渠及其机电设备陈旧老化这一基本事实。国家应加大投入力度,对主要沟渠道路和电排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于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需要,掀起新的一轮改造农田基本建设设施的高潮。

    二、发展龙头企业,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粮食是大众化产品,低利润产业。传统小农经济仅仅是养家糊口、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只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能提升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潘培清是湘北著名的粮食经营大户,他实行稻谷、大米一条龙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每年要收购2000吨稻谷加工成大米销往省内外。他在岳阳县中洲乡承包1500亩农田年产稻谷500多吨,只能满足其加工稻谷量的四分之一;他聘请的农民工月均工资达900多元;他种田的盈利每亩达280元,这样的种田大户销路好,效益好,就地消化了农村劳动力,是当前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典范。各县各乡镇要实行政策倾斜,扶持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种田大户,把产粮区粮食生产做出规模、做出效益。

    三、打造绿色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岳阳是洞庭湖粮食主产区之一,要整合洞庭湖优质资源,把发展优质品种与绿色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打造洞庭湖绿色优质稻、优质米、优质面粉、饼干、粮油等无公害绿色品牌系列,以洞庭湖绿色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粮食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促进产粮区粮食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监管措施,保护农民利益

    1、纠正“一降二补”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应对少报漏报的种粮面积进行追补,对多报种粮面积领取的补贴给预取缔。

    2、进一步加强农资价格的调控,严防农资价格上涨侵吞保护价带给粮农的利益。

    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打击乱收费的行为,保护农民种粮的盈利空间。

    五、加快乡镇改革步伐,构筑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

    1、合乡并村,节约行政管理成本。华容县按每个村3000—4000亩耕地,3000—4000人口的标准扩大村组规模,减少村组干部,节约了行政管理成本,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弱化乡镇管理职能,分流多余人员。农村费改税和“一降二补”政策到位后,乡镇行政管理职能弱化;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淡化了现行乡镇行政管理职能,使大量的管理干部成为“多余人员”。如何改革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乡镇行政体制呢?一是精简机构,将乡镇职能简化为办事处机构,负责上传下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将村行政一把手“职业化”,由乡镇委派干部担任。二是组织农工集团总公司,将七站八所纳入麾下,构成各分公司,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销售运输、科技指导、治病防虫、农机水电等服务,变行政强制性收费为优质服务性收费,体制由部分行政逐步转换为企业性质。三是利用国家财政转移性支出,买断工龄,消化部分多余人员,达到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岳阳市统计局 焦铎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