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工业在县域经济强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时间: 2004-10-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认真研究湘阴工业发展问题,对加快湘阴经济发展,把湘阴建设成为湖南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试作一些分析,仅供参考。

    一、湘阴的工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湘阴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企业为支撑的食品加工、造纸、精细化工、轻纺建材等到15个大类、49个系列产品的工业生产体系。2003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5.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6.6亿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达12倍;在GDP的比重为33%,比1990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03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为71921人。2003年实际为财政提供收入为2100余万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湘阴工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速度相比,湘阴的工业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而且水平比较低。

    根据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以及有关资料的介绍,判断工业发展水平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人均收入法,二是产业结构法。用人均收入标准分析工业化水平,划分的标准是,当人均GDP达到280――560美元时,经济发展就将进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人均GDP达到560――1120美元时为工业化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人均收入为1120――2100美元。2003年全国人均GDP是9030元,同期湘阴地区人均GDP是7299元,是人国平均水平的80.8%。用工业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测算,我国自上个世纪末就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然而,由于湘阴GDP与全国GDP的差距,可以说明湘阴的工业化水平仍处于第一阶段。

    另一个划分标准是根据产业结构判断工业化发展水平。工业化起点的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动,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只是缓慢地增长,当第一产业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下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且有所下降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工业化就已经进入后期阶段。2003年,我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是34:40:26,虽然二产业占到40%,但一产业比重高达34%,因而湘阴的工业化水平仍处在第一阶段。

    二、湘阴工业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湘阴工业化水平只处于初级阶段,但不等于湘阴完全属于落后工业,与其他地区相比,湘阴工业有以下特点:

    (一)一些企业处于湖南领先地位,有一批知名的产品和品牌。

    在湖南的范围内相比,湘阴的食品工业不仅拥有一定的生产基地,而且拥有一批名牌产品和广阔的市场。县内有振湘、三塘、华鑫、天湖、菅野、海日等荞头加工企业20多家,荞头出口占湖南省出口量的70%。“湘三牌”、“振江牌”等品牌荞头,跻身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美国及港、澳、台市场,倍受消费者青睐。湖南产业化龙头企业“兰岭茶厂”出产的兰岭毛尖、兰岭绿茶、兰岭有机茶享誉海内外,其中兰岭有机茶已打入美国超市,成为中国同行业惟一进入美国超市的绿色食品。义丰祥、金顶等实业公司生产的食用油系列,成为国内和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餐桌上的佳品。福湘、兴湘、大亨湖湘生产的细木工板等系列产品成为湖南的名牌产品,供不应求。还有丰隆、丰盛及兴隆等纸业,创出名优产品,成为湘阴工业的快速增长极。全县创全国免检产品4个,创省名牌1个,创省著名商标1个,有3个农产品获省第五届国际农博会金奖。

    (二)从产出规模来看,形成了一批加工当地资源为主的骨干行业。

    根据湘阴2003年各工业行业增加值统计数据,对工业总产出贡献较大的行业依次为食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值的65%。其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板块式”经济。

    (三)企业数量较多,充满经济活力。

    按统计口径,2003年末湘阴大大小小的工业个数达6426个(含个体户),其中县城1413个,乡镇及其他5013个。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71家,预计2004年底全县的规模企业达83家,这在全岳阳市在数量上是最多的。200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53亿元,工业增加值16.6元,占全县GDP的32.87%,在岳阳名列前茅。71家规模工业利税总额达10514万元。其中利润总额9021万元。

    三、湘阴工业对县财政的贡献

    建设经济强县,关键看GDP和财政收入的总量。我县的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高起点上,每年的增量不过4%左右,直接为经济强县建设作贡献份额小,它的增长主要在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作贡献。增长最快的是二、三产业。而二产业中的工业是目前湘阴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通过对工业为县财政提供税收的数据分析,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工业在财政收入上的“半壁江山”。

    根据县财政局、工业局、招商局提供的数据分析。2003年,全县工业纳税大户21家,加上其他一些项目,计划税收2304万元,实际完成税额1775.6万元,只占计划77.06%。计划完成不好,在财政收入中份额较小,只占财政总收入的12.68%(见附表一)。2004年,湘阴工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纳税大户增加到50家,新增29家,其中有19家是招商引资竣工投产的项目。计划全年完成税收3405万元,比2003年增长47.79%。如果按计划完成税收任务,工业大户税收将占县财政总收入计划的21.28%,到2005年,工业纳税大户将增加至60家。预计税收将达8796万元。2006年工业纳税大户预计税收将达1.14亿元(老企业税收按年递增30%计算),加上其他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的税收,以及新项目的上马,工业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几点建议

    目前,经济强县建设百舸争流,竞争激烈。湘阴经济要抢占先全机,必须跨越式发展,总的发展思路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发挥优势、突出工业、跨越发展,力争2006年进入湖南经济强县行列。其目标是:以2003年为基数,到2006年,湘阴地方生产总值由50.5亿元达到75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由16.6亿元达到3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4亿元达到3.2亿元,工业税收增长到1.2亿元。

    (一)总揽全局、突出工业

    “三化”都要抓,但工业化是基础,通过工业率先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在工业建设上又要突出“四抓”。

    1.抓工业园建设。形成湘阴工业的象征。鉴于我县工业园起步较晚,需加快步伐。(1)、由电力、自来水、交通、电信等部门牵头,按规划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限期完善“三通”。(2)、举全县之力,新建和扩建生产项目。目前,已建和在建13家,其中工业企业11家,部分投产的4家,今年1—8月完成产值4000万元。争取今后2—3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25个,产值达到20亿元左右。(3)、充实园区建设领导班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机制。对领导班子要实行目标考核。(4)、走新型工业园之路,从设计到建设要摸索一条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的发展之路。

    2.抓食品工业。我县已初步形成五大支柱产业,但唱主角的应是食品工业。我县食品工业原料丰富,加工企业较多,并有一定特色,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存在严峻挑战。我们要应对挑战,创新思路,加快食品工业发展。(1)、创新品种、多出特色。目前,多数企业精加工少,特色少,科技含量低。粮、猪、鱼精加工的更少。即使有特色产品的企业也存在增加新品种、创新特色的问题。(2)、要购置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并组织力量在创新工艺、质量检测、标准上上等级、上档次、创品牌上下功夫。(3)、综合利用、降低成本。即是如何把副产品也变成高附加值产品的问题,要整合资源、提高效益。

    3.抓龙头企业。主要解决规模小、条件差、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一是靠自身的力量,把“雪球”滚大,二是做好工作、靠大并小,形成市场有竞争力的集团“航母”。

    4.抓原材料基地建设。这项工作,我们规划得早,但落实得不够。目前,茶叶、荞头、芝麻油加工的原材料,几乎一半是从县外来的。增加原材料基地建设,一方面要组织科技人员解决优良品种问题、除病治害问题、生产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工业的产业链来抓,真正把种植面积落实到乡、村、组,有关乡(镇)有专人负责,定品种、定产量、定质量,并签定合同,责任明晰,奖惩分明。

    (二)扩大融资、解决瓶颈。钱从哪里来?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要解决好发展瓶颈问题。

    1.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目前,民间资金约20亿元以上(包括储蓄)。一则要作好宣传,更改观念,使货币转变为资本。二则要出台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和规定,放宽领域,优化环境,放手支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来抓。

    2.扩大招商引资,借鸡下蛋。(1)、进一步优化环境,并制定执行纪律,把优惠的政策和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实好。(2)、开门招商,重在长沙。多争取长沙的辐射,特别在工业方面,逐步形成长沙的工业生产基地。(3)、专门班子引进与社会引进相结合。借上下部门的关系,给县有关部门定招商任务。同时,以优惠的条件,公布于众,动员社会力量利用亲朋戚友、知名人士牵线搭桥。分引进的档次给予奖励。

    3.国有企业限期改制,变资产存量为增量,发挥存量效应。

    4.以龙头企业组织申报上市公司,扩大融资渠道。

    (三)加强领导、重在务实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思想,就是要使各级干部、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力争2――3年内实现经济强县上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要看到湘阴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看到差距,增强全体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时间感。使大家感到形势逼人、坐立不安,为实现目标出力献策,真抓实干。

    2.重在务实。实现经济强县,不是空口号,必须脚踏实地、鼓实劲、求实效。(1)、要精心策划,制订全县目标计划。(2)、把计划主要指标和达到指标的要求层层落实,签定责任状。(3)、层层建立领导负责制。一级抓一级,使各项任务定量、限时、高质完成。

    3.督查、督办。一要组织专门的、高素质的督查人员,对重要项目、单位跟踪督查。二要督办。出了问题不仅是一般性的通报,要和有关项目负责人、有关单位一起研究,找出对策、限期完成。三是查处。对不负责任的干部,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进行查处,对工作不力或少作为的干部要挪位子。

    4.组织经济顾问小组,协助抓好经济工作。请出5――7个身体好、懂经济、善管理的离退休老干部,在政府的领导下,组成经济顾问小组。其任务是:根据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对重点建设项目、重要企业和单位作深入的经济调研,提出单项或综合性的意见,当好参谋。

[湘阴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