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中部要崛起,湖南要跨越,岳阳要发展。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持续发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岳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宏观政策所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放开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使之快速发展了起来,后重点开发了西部,面对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地区的火热开发,中部地区面临着巨大压力,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口号。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岳阳更具特有的优势。近年来,湖南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一点一线”、“长株潭一体化”、“环洞庭湖经济圈”“大湘西开发”以及“湘南试验区”等。岳阳被圈进“一点一线”和“环洞庭湖经济圈”两个发展圈内,按照全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对圈定的经济发展区域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支持经济圈快速且有特色地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事。
2、区域经济所导。经济发展依据的是协调与合作,岳阳现有资源和特色,对于湖南乃至周边城市的发展都能起到协调和互补作用。特色:(1)农业特色明显。岳阳属洞庭湖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的粮、棉、油、猪的生产基地,2004年,华容县的棉花、汨罗市和岳阳县的肉类分别进入全国的百强县。(2)岳阳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江沿线沟通东西;京广线、京珠高速连接南北,岳阳是一重要的战略枢纽。(3)石油化工、电力、造纸等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加上岳阳在机械、医药、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行业竞争优势,可以实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有机结合。
3、“民本岳阳”所迫。从当前建设全面小康,促进和谐社会进程角度着眼,加速岳阳经济发展,落脚点还是在于民生殷实,民富市强。从岳阳现有的收入水平来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岳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751元,低于长沙和株洲。固定的工资收入则更低,岳阳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为12275元,比长沙低6669元,比株洲、常德低2000元左右,比郴州、湘潭和张家界也低1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高,收入水平在全省排名第9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8.1%,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的落后局面都需要依靠发展来解决。
二、岳阳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给了岳阳较大的变化,但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比较起来,岳阳尚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不免有些失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
(一)、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岳阳经济总量在1995年跃上全省第三位,1998年越居全省第二位。近几年来,岳阳经济发展不够稳定,与前位的长沙差距越来越大,与后面的追赶城市距离缩小,2003年比第三位的常德仅差9个亿,以至于在2004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出岳阳经济总量回落到全省第三位。
(二)、经济效益上的差距。城市经营效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地方财政收入。2004年,岳阳地方财政收入为22.25亿元,总量上与株洲、常德基本相当,但不及郴州。岳阳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所占比重为6.9%,与生产总量所占比重相比,要低3.6个百分点;岳阳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20元,低于全省479元的平均水平,更低于长、株、潭和郴州四市。
(三)、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岳阳产业结构目前还是“二、三、一”的结构,其优化程度还不及全省的状况,表现为农业比重大,工业化进程滞后,三产业增长速度缓慢。2004年岳阳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9.9:45.2:34.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7.7个百分点;与长沙产业结构比较,第一产业高10.8个百分点。不仅如此,第一产业内部也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如良种推广能力不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农业装备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突出。工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能源、原材料上游产业比重大,科学技术水平偏低,附加值不高等。岳阳人均GDP11738元,按2004年年均汇率折算为1417美元,按照钱纳里理论中工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衡量,岳阳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
(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岳阳城市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发展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24.2%上升到38.2%,5年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和省内部分城市比较,岳阳城市化水平还是相对落后了,2004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41.8%,岳阳比全国城市化水平低2.6个百分点,比长沙、株洲、湘潭分别低13.0、3.3和2.7个百分点。此外,相对长株潭经济圈来说,岳阳在人口、资金、技术等生要素方面差距更大。
(五)、增长潜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国家宏观政策上的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外商企业以及各类股份制企业发展很快,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而岳阳民营经济比重仅为34.4%,低于全省46.0%水平;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8.45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32.7%,湖南省的这个比例在40%以上,由此可见,岳阳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全省。
综上所述,岳阳的差距和发展后劲不足,根本的原因与发展规划和定位不确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岳阳发展的持续性受到影响。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岳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市,旅游兴市”的战略,可是工业并没有真正“立”起来。岳阳工业原本靠中央大型企业支持,中石化几家企业受行业影响走下坡路后,地方工业便撑不起这片蓝天了。一段时期以来,岳阳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农村,对工业的投入也很不够。从近十年岳阳经济发展要素分析,岳阳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而对工业的投入力度显弱。2000年以来,岳阳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了500个亿,其中对工业的投入只有140个亿,仅占28%左右,这个比例“工业立市”的要求差距甚远,投资方向主要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方面,而投向这些领域的资金固然也形成固定资产,增加了社会财富,但不能进一步创造新的价值,只有对生产领域特别是工业的投资,才能增加社会产品,创造更多的新价值,才有可能加快经济增长。
三、岳阳经济发展的战略性
岳阳的发展依托什么?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加以调整,从战略上解决一个误区,重新认识岳阳的优势与劣势。岳阳过去的优势已经不优了,这在一些领导层中已有所警觉。比如岳阳吞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经历这么些年后,没有充分显现,渔米之乡的产业链也没有足够拉长,世界著名的“岳阳楼”旅游品牌也没有做响,如果还一味地捧着这些所谓的“优势”高枕无忧,势必造成盲目性。因此,要客观分析和冷静面对经济总量的地位和增长速度的高低,岳阳经济总量的位次后移,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增长质量上的差距,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因此,在目前资源供应紧张,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岳阳经济发展不能走传统的靠大量投入增加投资,消耗资源粗放增长为主的思路,为单纯地追求增长而增长,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内涵经济增长之路,只有这样,增长才可持续,才更有活力。不论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区域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关键还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其次要在具体实施上加以突破。靠上下联动,“两条腿”走路,积极引入民营经济成份,以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确定后,地方经济靠自主经营。针对岳阳经济长总量低和财力较弱以及农业比重大的特点,依靠自身投资的能力有限,要依靠外援资助。一是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目前国家在支持西部开发和投资东北已经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已拉开帷幕,我们要借助这有力东风,利用国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的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地开发新的领域,使其变为优势,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以开发粮棉油生产基地,延长其产业链;二是大力引进外资,扩大资金流量。多年来,岳阳的资金流量与经济总量是极不相符的,岳阳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的初期,如果没有足够资金的注入,势必影响经济提速。近年来,岳阳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甚至提出了“以项目论英雄”的考评方式,但现有的考核方案有些粗陋,招商引资项目界定不清,造成考核项目一大堆,真正引进资金“毛多肉少”。在建设初期,对项目的引进,城市准入门坎不宜过高,但更不宜滥。所谓不宜过高,主要是诚心诚信,真正让投资者心情舒畅,有利可图;所谓不宜滥,即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投产后争资源、高能耗的项目要慎重考虑,做到宁缺勿滥;三是要确定发展重点县区。岳阳各县市区产业结构要各现特色,不能搞整齐划一的调整方式,要创建优质产业,树立主导产业。
三是加快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要想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来制订相应的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注重中间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建设一批以劳动密集型和实用技术为基本定位的专业化制造加工基地;同时,有关部门应通过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因此,要从构筑现代化城市建设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岳阳工作的重点,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岳阳市统计局 刘爱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