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岳阳市全面加快推进民本岳阳九项工程,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航运物流业、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全市经济发展走势强劲。一季度,实现GDP148.71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9.79亿元,增长18.4%,增幅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35亿元,同比增长54.6%,增幅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其它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也同步上升,“十一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开门红。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三次产业逐渐转旺,工业成为内在动力
第一产业稳步上升。一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60亿元,同比增长4.5%,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34.54亿元,增长4.5%,其中农业10.76亿元,增长0.5%,林业9.08亿元,增长5.8%,牧业17.11亿元,增长5.4%,渔业5.33亿元,增长8.6%。
规模工业快速增长。一季度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86亿元,同比增长17.5%,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增长28.5%;工业实现增加值61.96亿元,增长16.7%,拉动GDP增长6.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力接近52.9%。全市761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1.79亿元,同比增长18.4%,对GDP贡献率达到 50.9%。规模工业增长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市4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0.4%;二是轻工业加速发展。一季度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增长32.8%,是近年来最高增幅。其中食品工业 9.10 亿元,增长44.41 %;造纸业3.45亿元,增长26.2 %;纺织业2.31亿元,增长33.9%。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全市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30亿元,同比增长39.9%,其中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同比增长41.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3.23亿元,同比增长46.6%。四是园区工业逐渐壮大。一季度完成增加值8.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2%。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一季度岳阳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25亿元,同比增长10.4%,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26亿元,同比增长12.1%,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1.98亿元,同比增长10.2%,住宿餐饮业完成增加值3.68亿元,同比增长15.09%,金融业完成增加值1.54亿元,增长2.7%,其中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8.6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1%,房地产业一季度受宏观调控影响有所降温,完成增加值5.49亿元,仅增长2.7%;其它服务业完成增加值 30.71亿元,同比增长13.3%。
二、三大需求不断升温,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投资需求增长强劲。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项目539个,完成投资3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35亿元,同比增长54.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8亿元,同比增长58.9%。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向生产领域倾斜的特点。一季度,招商引资新投产、新开工、新签约项目280个,其中第一产业占了7.5%,第二产业占了65.4%;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农林牧渔完成投资0.58亿元,同比增长192.0%,工业建筑业完成投资13.55亿元,同比增长219.8%,房地产业完成投资4.33亿元,下降1.6%,交通运输邮政业,完成投资0.26亿元,同比下降22.5%。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14.9%。
消费需求城乡有别。一季度,全市城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亿元,同比增长12.1%,消费需求呈现三大发展态势,一是由城市为主逐渐向城镇扩散,农村仍显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级零售额36.1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9%,县零售额9.81亿元,同比增长17.9%,县以下零售额13.34亿元,同比增长8.1%;一季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063元,同比增长7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1686.2元,同比增长3.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86元,增长5.7%。二是餐饮业需求转旺。一季度全市完成餐饮业增加值2.73亿元,同比增长16.2%;三是旅游消费支出增加,一季度接待境内外旅游者22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8%,旅游总收入7.96亿元,增长 19.3%, 创汇193万美元,同比增长18.4%。此外保健美容、教育娱乐和信息消费也正在逐渐形成靓点。
出口需求出现逆差。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增长28.4%,其中出口总额完成5995万美元,同比增长10.2%,进口总额完成8335万美元,同比增长45.6%,进出口逆差为2340万美元。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县区经济来势看好
长期以来,以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市本级经济成为岳阳经济发展命脉,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注重发展市本级主导工业的同时,注意拉长县(市)、区经济短腿,使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逐渐与市本级主导经济同步发展,从而壮大了岳阳经济的整体实力。一季度市直及中省企业本级完成增加值 39.31亿元,增长10.1 %,占GDP总额26.4%,比值下降3.8个百分点;五区(楼区、云溪、君山、南湖、开发区)经济完成增加值31.99亿元,增长 14.2 %,占GDP总额 21.5 %,比值上升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6县〈市〉、屈原)完成增加值77.40亿元,增长12.8 %,占GDP总额52.1 %,比值上升2.7个百分点。县区经济崛起主要是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一季度,县、区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其中增长较快的有云溪区110.4%、岳阳县81.5%、平江县62.1%、南湖风景区60.4%、汩罗市60.3%。招商引资项目县区也排在前列,在280个“三新”项目中排在前4名的分别为华容县40个、汩罗市33个、云溪区32个、湘阴县31个;引进省外资金到位的前3名,分别为经济技术开发区3.45亿、岳阳县3.00亿、汩罗市2.92亿元。
规模工业区域格局已经形成。市直及中省企业完成增加值25.6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9.6%;区街经济(市区、南湖、开发区)完成增加值9.1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17.7%;县域经济(6市县、屈原区)完成增加值16.96亿元,占32.7%。县区工业处于上升加速阶段,一季度,县(市)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6.14亿元,同比增长2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总量上升的主动力。
四、经济质量提高,发展趋于协调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一季度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754万元,同比增长19.7%,高于财政总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1213万元,同比增长29.4%,而企业收入和专项收入分别 下降22.9%和4.5%。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攀升。一季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9.5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5.2%。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元,同比增长13.1%;城镇居民(临湘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509.8元,增长6.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47元,同比增长10.3%。
——市场物价保持平稳态势。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9,其中城市100.1,农村10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和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受货源充足和广大低收入户支付能力影响处于下降趋势,分别为98.0和99.8。而居住价格指数因为目前地价看涨处于上升趋势为105.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6,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劳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420人,同比增长10.4%,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08万人,同比增长8.4%,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下降0.2%和3.4%。
——资源节约型经济建设取得成效。每万元GDP耗吨标准煤 1.82吨,同比下降 18.0%。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效益仍然偏低。1-3月份规模工业成本费用上升幅度大,而利润下降幅度也大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收入148.28亿元,同比增长15.0%,但主营业成本141.08亿元,增长24.0%;三项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比分别增长18.0%、17.0%和23.0%;投资收益0.15亿元,同比下降16.0%,利润总额亏损2.35亿元,同比下降434.0%。岳阳工业效益偏低仍然是岳阳工业结构中石化工业比重偏大、地方资源型工业偏小形成的。一季度,石油化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44.9%,由于石化工业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影响造成亏损4.38亿元;二是优势资源型工业弱小,大多属于微利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一季度全市资源型工业实现主营业收入58.16亿元,完成利润1.16亿元,主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2.0%。
二、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比重仍然偏小。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0.30亿元,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9.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小,是岳阳市工业难以做大、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2005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5%左右,低于全省0.6%的平均水平。这一点在中小企业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多中小企业注重广告投入推销产品,开拓市场,而不注重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和研究开发新产品。一季度在对县(市)区工业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调查中,有的县(市)投入微乎其微,几乎为零。
四、招商引资缺少优势资源大项目。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存在着大项目少,大工业项目少,优势资源项目少等问题,资源型农业、资源型工业、资源型旅游业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比较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经济运行趋势判断及建议
上半年经济运行处于上升趋势,预计GDP保持1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了较多资金,将产生经济效益,农林牧渔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可望 达到4.5%。二是工业由于招商引资项目的新投产,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长炼分公司、兴长石化股份公司、巴陵分公司等企业检修工程将在二季度恢复生产,会增加二季度工业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可保持18.0%左右。三是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业、现代旅游业的战略举措以及中高收入户城镇居民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将会推动交通运输、仓储信息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预计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将会保持在12.0%左右的水平,其中旅游业和餐饮业将会保持20.0%左右的增幅,社会商品零售额保持12.0%左右的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受新农村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以及“招商引资”举措进一步到位的影响,上半年仍可保持40.0%左右的增幅。
二季度企业预计景气指数和企业家预计信心指数处于上升态势,分别为131.4和144.97,均处于景气区间。
如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劲态势,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抓好优势资源项目招商,发展资源型经济,拉长地方工业和资源型工业短腿,扩大资源型经济总量。
2、抓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充分用好国家投资,加强新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实实在在地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3、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重点控制工业能源消耗,降低万元GDP能耗量,从而达到节约企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增强体制活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机制,从体制和区域发展的角度拓宽就业渠道、加速经济规模扩张。
5、加大对外来零售企业税收的征管力度,使吸纳本地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税收上缴与营业额相适应,扩大政府的财政来源。
[岳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