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发展 促税收 做大湘阴税收

来源: 时间: 2007-04-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做大湘阴税收,发展是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拓宽和状大税源,保障税收供给。

    目前,又快又好地发展湘阴经济,要破解“三个瓶颈”。

    一、坚持改革开放,破解“资金瓶颈”

    湘阴财政资金不足,是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要化解这个矛盾,主要抓两手:

    一手是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县外资金,借鸡下蛋。过来,我们尝到了一些甜头,但比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原昆山县(现已改县级市)是江苏省苏州地区8个县中经济最落后的县,一跃而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最重要的原因是引进外来资金,90年代初以后,平均每年引进外资的增幅超过50%,到90年代末,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0%。昆山经验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肯定和表彰。我们要结合实际学习昆山经验,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胆子再大一些,思路要广一些,魄力要足一些,步子要快一些。抓住全省、全国,特别是省会长沙结构大调整、产业大转移的极好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举措”,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①县主要领导挂帅,组建强有力的招商引资班子,并在有关局设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招商引资计划、协调、监督等日常工作。②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奖罚要坚决兑现。③进一步优化招商的“硬、软”环境,促进以商招商。

    第二手是开发本县民间资金,促进“土鸡下蛋”。目前,全县人民不包括手持现金,存款余额约20亿元左右。如何把这些分散的,闲着的资金,每年集中一、两个亿投入发展领域,并不是办不到的。①加强宣传。要使老百姓真心懂得资金≠资本,存放着的资金是不会增值的。只有把资金投入生产建设领域,转换成资本,才能形成1+1=3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个人。②优化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从投资方式上:可以个人建企业,也可以合伙共建,也可以向现有企业参股。从优惠政策上看:新建的民间企业在开始运转的头1—2年减或免征税费,在供电、供水、保安、信息等方面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③要建立民间资金参股的担保体系,打消人们参股投资的各种顾虑。

    二、坚持科技创新,破解“效益瓶颈”

    过去,湘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效益不理想。就拿2006年来说吧,每百元GDP的财政总收入,我省、市、县分别是8.4元、6.7元和3.3元。可见湘阴与省、市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湘阴要“快发展”,也要“好发展”。必须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增加科研投入,至少全县的中型以上企业,都要组建科技创新班子,在产品升级、品种创新、节能、降耗、环保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原始创新和再创新。用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指导创新工作。对创新有突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要重奖。

    ⑵抓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食品工业是湘阴县的优势产业,也是主导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到60%。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多数是初加工,增值受到限制。一般而言,深加工产品的剩余价值(m)要比初加工产品高出一倍或以上,税收工作中的增值税就是从m中来的,m越大税收也就越多。我们要结合本县的农产品优势,组织攻关,逐步解决大米、水产品、畜产品等深加工问题。

    ⑶抓内涵扩大再生产。过来,湘阴县发展中,主要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差。根据湘阴县实际,要采取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并重的方略。特别是藠头、有机茶、食用油等一些较老的企业,要整合内部的生产要素,多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走高产低耗、优质低成本的道路。

    ⑷抓聚积效应。今后新建的主要工业企业要向洋沙湖工业园区进军,组建的联合企业要在园区立牌,充分显示园区的聚积效应。要做大做强产业柱头,尽量减少同一产品的重复建设。对现有同一产品、到处开花的小企业,有发展空间的扶持做大,一般的要做好引导工作,向“航母”靠拢。发挥“航母”效应。例如湘阴县生产藠头的厂家40来个,除少数保留外,多数可向名牌企业并、转。

    三、为“三农”问题着想,逐步破解“增收瓶颈”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中,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走联合之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发展土特产加工业,发展产销中介组织,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创办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引导有一定能力的打工人员回乡兴办二、三产业。

    ⑵拉长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湘阴龙头企业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得比较早,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劳力转移、促进小城镇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产业化经营、分配机制有待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可是,在企业+农民这个产业化链条上获得的利润,在分配时就没有农民了。这是不合理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今天,更是显得不合理。只有实现有利共享,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方能把产业链拉长,也才能带动农民增收。

    ⑶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要采取各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取得致富的本领。①办农民学堂。农民学堂是在农村改革中涌现的新事物。它不同于正规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教学场地、学习时间等方面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紧贴农民实际,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农民学堂还有一个特点是不需要投资,不收学杂费,也不发工资,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学堂。农民学堂可以乡办,也可以村办。目前,不少地方农民学堂已见成效。湘阴县正在试点,有待全县推广。②实施阳光培训工程。由县劳动社保局、科技局、农业局为主,组成培训农民的班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提高技能,增强致富本领,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实现就业,留乡农民能掌握农业技术。还要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加速农村劳力转移,增加劳务收入。③组织科技人员下乡。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但目前农村科技水平比较低,有资料显示,农民中掌握基本科技素质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0.7%,而发达国家达到17%以上。所以,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是雪里送炭。下乡人员主要从在岗人员中抽调。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县老科协的作用,动员身体较好的离退休老科技专家献余热,下乡办科技服务点,传送技术知识,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湘阴县统计局 刘祖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