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湘市积极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招商引资,工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上企业陆续投产,不仅新增了一批就业岗位,而且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稳步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临湘市工业发展来势较好
1、高度认识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近几年来,临湘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全市上下形成了“无工不富”、“要发展先招商,大发展大招商”的共识。一是临湘市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全面优化,先后出台了《关于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的规定》和《关于对损害招商引资环境行为的处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二是为促进工业发展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外地客商来临湘市创办企业实行“一站式”审批,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所有手续;对企业各种收费实行“一票式”收取,杜绝各部门分头上门收费名目繁多的现象;执行企业准入制度,各部门进重点挂牌企业执行公务,必须经市主要领导批准方可进入。
2、大力招商引资,工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发展企业靠地方财政扶持和银行贷款已无能为力,只有大力引入外来资金才能促进工业快速发展。临湘市在改善经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技术、场地、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招商引资。一是兴办工业园区“筑巢引凤”,临湘市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定位为绿色生态型。二是实行奖励机制,凡引进工业项目的单位和个人,按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予以奖励。通过实施这一系列措施,来临湘市投资兴业的企业和老板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近三年临湘市新上工业投资项目49个,2004年工业投资额为1.5亿元,2005年达到2.4亿元,2006年达到7.4亿元,工业投资几乎是逐年翻番,增长非常迅速。
3、工业总量日益扩大,私营工业发展迅猛。随着新上工业的陆续投产,临湘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量不断扩大,2001年临湘市有规模工业企业41家,工业产值11.81亿元,到2005年增至62家,工业产值达到31.28亿元,净增企业21家,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7.6%。其中私营工业发展最为迅猛,2001年临湘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仅有私营工业3家,工业产值0.56亿元,到2005年,私营工业发展到41家,工业产值达19.50亿元,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工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都已超过50%。
二、工业发展与岳阳其他县市的主要差距
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工业迅速发展方能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
从省、岳阳市、临湘市2005年三次产业构成看,临湘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顺序为二、三、一,产业格局符合当今发展趋势。但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各兄弟县市。主要表现在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和特色工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临湘市规模工业企业数明显低于六县市;二是临湘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幅在六县市中排名,一直在第四、五名上下波动。
纵观其他县市工业发展,特色明显:
汩罗——循环经济初具规模。汩罗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注入、高效益经营”的建园理念,以“回收大网络、交易大市场、再生‘大矿山’、制造‘大车间’”为亮点,串联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了较大规模的生态工业园。园内共有企业和个体户34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24.9亿元,税收1.02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40亿元,税收2亿元。
华容——纺织工业不断壮大。全县共有华益纺织、丰盛纺织、华奥纺织等纺织企业16家,投产纺纱规模已达23万锭,各类毛巾织机350多台,巾被织造染整体产量8000多吨,形成了以棉纱、涤纶缝纫线、巾被为主的纺织体系。2005年,全县纺织业完成产值12.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
平江——传统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平江现有食品工业企业300多家,形成了以华龙面业、膨化熟食等为龙头的食品工业体系。2005年,在该县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中,食品企业就达22家,占23%。完成产值7.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利润达1895万元,上交税金2195万元。
湘阴——特色食品工业形成支柱。该县现有食品工业164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30家。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4.5%。2005年,食品工业产值达到31.6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2.8%。拥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准省级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有长康牌、振湘牌、康田牌等8个商标为湖南著名商标;有振湘牌甜酸荞头、长康牌芝麻油、金顶牌酱油、浏阳河牌花生油等9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有长康牌葵花子调和油、金顶牌酱油等7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有兰岭牌毛尖、银毫茶、华鑫牌甜酸荞头等6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长康食品有限公司是湖南规模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基地。2005年产值达3.7亿元,税金及附加3820万元,利润总额2760万元。
而临湘过去有很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一些支农企业在全省较有名气,工业为临湘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由于国家实行“抓大放小”的工业战略调整,导致临湘原有的一批支农企业破产倒闭。如农药厂、机械厂、造纸厂、磷肥厂、有机化肥厂、长塘化工总厂等,这些企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造成工业产值减少2.8亿元。桃矿由于资源枯绝被迫停产,每年直接减少产值2.1亿元。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又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目前临湘市工业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工业整体规模不大。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4家。如临氮公司年产值2.31 亿元、金叶公司2.97亿元、国发精细化工公司1.54亿元、凡泰公司1.5亿元。
2、工业效益不高。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没有1家。今年,临湘市产值最多的企业金叶肥料有限公司完成产值2.97亿元,实现利润658万元。如果不算先征后返的增值税,其上交税金只有185万元。
3、品牌企业少。临湘市除个别工业产品在本地有一定的影响外,在全省有知名度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一个地区经济的工业品牌没有一个。
三、临湘市工业发展的建议
1、突出产业培植,狠抓工业质量。创新和培育特色产业经济和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挥优势的基本方向。目前,临湘市已基本形成化工、建材、采矿、轻纺、食品、医药、竹木等七大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总体规模不大,产品配套松散。
一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坚持突出临湘市产业特色,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把握特色经济的发展走向,建设布局合理的配套产业带,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好“竹子”文章和“石头”文章。重点打造化工、采矿、建材等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和改造纺织、食品、竹木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医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导和鼓励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整合产业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实行聚集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要做强龙头企业。着重在企业融资、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技术上升级,在产品上创新,在规模上扩大。一是把以金叶公司、国发公司为龙头的化工行业做大。二是把以大自然食品公司、云天竹业公司、十三村酱菜厂为重点的食品、竹木加工行业做优。三是把以凡泰公司、中发矿粉厂为主体的采矿行业做特。四是以兴和发纺织公司、罗圣纺织为基础的轻纺行业做专。
三要做优工业园区。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是产业集聚的平台。工业园要牢固树立项目优先,项目第一的观念,要以招大商、引巨资为目标,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能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整体水平的大项目。同时,要对入园项目严格把关,杜绝环境污染较重、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入园。
四要创响企业品牌。品牌是效益的保证,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树立品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站在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上,立足优势,选准特色,因势利导、实行重点开发,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精心策划和培植本地精品名牌,打造独具特色名牌产品和企业。临湘市要重点抓好莼葫牌农湖、雪花牌化肥、众旺牌复合肥、十三村酱菜、高山山雀舌茶叶等品牌培植,把品牌做响,以品牌为载体把企业做大做强。
2、招商引资上项目,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是发展工业生产的四大基本要素,临湘市的资源和劳动力充足,但技术和资金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一要推进企业改制抓招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设备、技术等优势,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参与企业改制的战略投资者。目前,临湘市私人存款有近20亿元,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企业的改制,通过参股或收购,变公有为私营,搞活企业。
二要立足新上项目抓招商。工业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助推器。按照依托资源引项目、瞄准市场争项目、引进人才带项目的思路,我们要拓宽招商渠道,突出招商重点,力争引进高新技术、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项目来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壮大骨干支柱工业。
三要围绕优化环境抓招商。哪里环境好,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就向哪里流动。临湘市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好转,但有关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挫伤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我们要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抵制“三乱”现象,督促落实优惠政策。做到多支持、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服务、不索取。
3、突出以人为本,狠抓企业管理。工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归要到底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做大做强,在更高层次上求发展,必须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
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在采取高薪、高福利等措施吸引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管理、生产、生活等方面要给人才以充分的尊重,使人才在自己的工作对企业有一种认同感,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营创积极向上的和谐企业文化,使他们乐意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达到用事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二要深化再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再教育和再培养的投入,注重长远发展,要坚决克服人才培养上的短期行为,运用现代人事管理技术为各类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计划,为他们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三要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在用人上有完全自主权,这是企业用工机制的优势。然而,由于不少企业采取“家法式”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对此,民营企业应痛下决心革除弊端,实行业绩管理,要把人才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需要的人才引进来,把现有的人才用起来,把优秀的人才留下来。
[临湘市统计局 喻建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