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美称的旅游业,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它对经济的拉动、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正在日益呈现。近几年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岳阳,其旅游业发展迅速,正朝着“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方向迈进,但比较而言,岳阳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离形成有效的支柱产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岳阳旅游业在解剖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要立足于自身优势,抓住机遇,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和壮大。
一、岳阳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带动下,在人民生活质量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拉动下,在“热游岳阳”工程的推动下,岳阳旅游业强势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主要旅游景区(点)50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2个,市级1个,县级26个;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73.74万人次,增长27.6%;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2亿元,增长32.7%,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6%,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比2003年上升2.2个百分点。初步呈现出区域布局合理、项目特色彰显、产业规模扩大、市场日渐活跃等特点。
(一)区域布局合理。当前,全市对外开放的50个主要旅游景区(点),其区域布局紧紧围绕资源分布现状,主要集中在中部(楼区、南湖、君山)、北部(临湘)、东南部(平江)、东部(岳阳县)、西南部(汨罗、湘阴)、西北(华容)六大区,并逐步形成了以中部为龙头,其他五大区相支撑的景区整体布局。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接待游客占比最大的是中部以岳阳楼新景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洞庭风光旅游区,全年共接待游客676.21万人,占全部游客人数的49.2%,其中仅岳阳楼新景区接待游客就近500万人次,“十一”黄金周期间入园游客及实现收入增长均超过60%;君山公园实现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达1032.7万元。其他区域接待游客数量依次为东南部(289.28万人次)、西南部(213.10万人次)、东部(103.55万人次)、北部(70.63万人次)、西北部(20.97万人次)。
(二)项目特色彰显。近年来,岳阳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坚持走人文、红色、生态、休闲、娱乐与活动相结合的精品路线,顺应市场推出了乡村体验旅游、红色生态旅游、会展促销旅游等具有特色的项目。乡村体验旅游:初步形成了以平江盘石洲休闲度假、张谷英民俗文化体验、汨罗农家乐、湘阴青山渔家乐、平江连云山峡谷漂流等25个景点组成的旅游项目,其旅游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市用于乡村旅游接待的床位达到3600张,日接待能力8000人次,到目前为止共安排农民就业超过2000人。红色生态旅游:是以任弼时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红军营、华容革命纪念馆、新四军通讯处旧址、福寿山汨罗江风景名胜区、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生态景点相结合的精品项目,2006年,共接待各类游客14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实现收入1377万元,增长61%。会展促销旅游:2007年岳阳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环境景区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巴陵大地行,岳阳人游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湖南旅游节开幕式、东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共接待游客6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6%,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活动共吸引了包括11个国家或地区600多名境外客人在内的近20万名游客,带动岳阳楼创造了入园游客达15万人次的日记录;2007年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旅游收入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
(三)产业规模扩大。岳阳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起步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都已经初具规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有2.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了12万人。餐饮住宿业:到2006年底,全市有旅游星级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3家,二星级11家,接待入境游客1.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接待国内游客89.6万人次,增长14.1%;营业总收入达3亿元,增长12.8%;人均营业收入达6.1万元,增长8.9%。旅游服务业:截至2006年末,全市31家旅行社共接待各类游客26.84万人次,增长66.2%;实现收入11147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152万元,增长51.3%,获利56.4万元,扭转了旅行社国内旅游业务亏损的局面,实缴税金43.4万元,增长11.9%;全年用于旅游促销的费用达63.8万元,增长220.6%。目前持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导游人员317人,比2003年末增加近百人。旅游商品产销企业:目前,全市已经拥有以红乔旅游投资管理公司、杨氏茶艺公司、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等品牌旅游商品企业公司等为龙头的旅游商品定点产销企业39家,比2001年增加了14家;新开发、研究和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名牌旅游商品,如岳州扇、岳阳楼纪念品系列、雕刻工艺品、十三村酱菜、平江酱干等12个。旅游运输业:去年以来,全市新增两家专业旅游汽车公司,目前拥有大中型旅游巴士52辆,填补了岳阳市旅游专业运输的空白。
(四)市场日渐活跃。由于近年来岳阳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以及政府的全力助推,国内游、入境、出境游三个市场不段扩大。国内游:岳阳目前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长江沿岸城市群及湖南周边省会城市以及两广地区等距离10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以往的过境游正在逐渐转变成目的游。2007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362.3万人次,增长27.7%,居全省第2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6亿元,增长34.0%,居全省第3位。入境游:境外游客已经由过去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逐渐发展到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部分欧美地区,特别是与日本沼津市建立对外友好城市后,两市交往密切,来岳的日本旅游者每年将保持20—25%的年增长率。2007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1.7万人次,增长22.1%,实现外汇收入2117.6万美元,增长26%,其中接待长江豪华游轮入境游客3.6万人次,增长25.1%,实现创汇582.5万美元,增长27.3%。出境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的增多,岳阳市前往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境游也正在逐渐升温,2006年共组织出境人数6404人,比上年增长50.8%,实现收入931.7万元,增长35.3%。
二、岳阳旅游业发展的比较差距及原因分析
岳阳旅游业应势利导,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国际、国内以及同省的一些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旅游带动作用不强。岳阳旅游接待游客数量每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但人流的强劲发展没有充分带动物流的高涨,2007年岳阳游客接待量增长了27.6%,带动就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而国际旅游业在1996年接待游客量增长7.1%,比岳阳低20.5个百分点,但其带动就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比率就达到了11.1%,比岳阳高出6.7个百分点。另外游客在岳阳人均消费378.5元,比全国低247.2元,比全省低294.5元,比张家界低107.3元。
(二)旅游创效能力偏低。岳阳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非常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存在局限性,2007年岳阳旅游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6%,比1996年国际旅游总收入(近似于旅游业总产值)相当于生产总值比率低5.1个百分点,比2007年张家界低54.7个百分点。
(三)旅游国际市场化程度不高。2007年岳阳接待境外游客11.14万人,占全部游客数量的0.8%,而张家界接待的境外游客占全部游客比重达到6.7%,高出岳阳市5.9个百分点。与部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级市)相比,差别较大,如接待入境游客数比珠海、苏州、桂林、无锡、昆明差193.15万人次、149.5万人次、116.86万人次、59.61万人次和57.73万人次。
岳阳自从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仍然落后与其他同类城市或地区,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形成差距的主观原因亦不能忽视。
(一)产品结构不优。岳阳现有旅游产品主要局限在观光产品、大众产品上而缺乏高层级的休闲度假产品和高端产品,且现有的观光度假休闲的复合型产品也只是简单的整合,特色产品还比较单一。全市50个重点景区中,观光类产品37个,占比74%;度假类3个;休闲类6个,其中仅漂流一项就有5个;其他类4个。
(二)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岳阳市旅游行业包括旅行社、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均属于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特别是旅行社普遍为小打小闹,竞争能力非常低,距集团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要求相差甚远。全市高星级饭店很少,三星级饭店中真正严格执行星级服务标准的也不多。到目前为止,岳阳市还没有一家以市场为主导、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凝聚力的跨省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现代旅游企业。同时,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中善于策划、运作、包装、炒作的人才太少,旅游产品和促销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智力含量不高。
(三)品牌效应未充分发挥。岳阳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景区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品牌建设仍然没有大的突破。传统景区缺乏深度开发,新的景区也还比较粗放,缺乏知名度,在市场上没有形成有独特魅力、有广泛影响的拳头品牌。在形象塑造上,由于缺乏主打产品,旅游形象没有在市场上较好地突现出来。作为湖南省的老牌旅游城市,目前岳阳旅游业在市场上缺乏名牌产品,没有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这是制约岳阳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岳阳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既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标准,又顺应了“两型社会”产业培育的要求,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都在不断加强政策支持,随着收入的不断提升,人民追求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将对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对于岳阳来说,不仅仅拥有大好形势和机遇带来的普遍优势,而且自身的独特优势亦显得尤为突出。
(一)资源优势。一是资源数量多、种类齐。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表》普查统计,岳阳市共有旅游资源590处,分布于8个主类,27个亚类,97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国家标准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的100%、87%、62.6%。二是资源品位高。以岳阳楼洞庭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品位高、名气大。岳阳市境内拥有1处联合国保护国际湿地、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桂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久负盛名。岳阳楼、洞庭湖、汨罗江、屈子祠不但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国际旅游市场中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三是开发潜力大。全市590处旅游资源中,已开发利用且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不到30%,尚有70%的资源未开发利用。其中,有些资源开发潜力和价值巨大,为岳阳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永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二)区位优势。一是区位优越。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是湖南省唯一的临江口岸和通江达海城市,是武汉、长沙、三峡小三角区和华东、西南、华南大三角区的中心。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中处于南连北接的窗口位置,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腹心区域,这种良好的区域位置条件,既便于岳阳市接纳周边中心城市的旅游辐射,也有利于岳阳市构建新的旅游合作平台。二是交通便利。南北方向有京广铁路、正在建设中的武广高速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南来北往十分方便;东西方向有长江黄金水道经过城区,凭长江上溯重庆可进入西南边陲,下达上海可远涉重洋。旅游的可进入性很强,同时连接主要景区的公路交通也非常便捷,游客进得来,散得开。三是客源市场广。岳阳北靠特大城市武汉市,南邻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武汉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有着巨大的客源市场。依托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客源市场还可以向广州、北京南北两端延伸和拓展。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是岳阳巨大的中程市场。
(三)人文优势。一是人文环境好。岳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情怀和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经过千百年传承,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种底蕴深厚的人文氛围。二是市民素质高。在游客的旅游经历中,目的地居民的行为表现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是构成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有时甚至是影响游客再访的决定性因素。岳阳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人们在文化的熏陶下和辛勤的劳动中,形成了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地脉特征。在接待外来游客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旅游意识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对发展旅游业有着强烈愿望和一致要求。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景区现场办公,解决旅游开发建设具体问题,并多次带队外出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推销岳阳旅游。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也对旅游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加快当地旅游开发步伐。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十分支持和关心岳阳旅游业的发展,并为培育旅游经济、扩大旅游市场各尽所能,献计献策。同时,全社会办旅游热情空前高涨,大量民营资本主动进驻旅游行业,广大市民对加快岳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共识,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四)基础优势。一是经济基础强。岳阳是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GDP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位于全省前列,近来又被评为“中国最适宜建厂的二十个城市”之一。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民本岳阳”九大工程的建设,岳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将面临新一轮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将为旅游业的腾飞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是配套设施齐。岳阳市旅游资源的精华大多分布在城区,旅游业完全可以依托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来发展。现在,全市已有星级宾馆有37家,而且还有一批具有四星、五星级规模的高档酒店正在建设中。高档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大型购物商场以及各种档次的餐饮、小吃应有尽有,具有很强的旅游接待能力。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现代化功能日益齐全,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更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三是产业基础好。岳阳自古以来是商贾云集之地,目前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餐饮宾馆业等各大产业都已经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壮大岳阳旅游业的建议对策
岳阳旅游业发展在顺应大环境、大趋势的同时,要立足自身优势,从思想认识上、经营方式上、资源开发上、人才培养上和行政管理上加大整合力度,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一)贯彻思想,更新观念。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思想,要积极引导旅游业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旅行社,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追求良性竞争,来树立岳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企业之间双赢的经营理念。
(二)强强联手,加大营销。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在不断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地区加强合作的同时,要积极拓展与北方旅游重点地区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参与到合作地区的整体营销中去,特别是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机遇,扩大营销面。另外通过政府牵头,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建立城市与企业合作机制,借助大型旅游集团的营销网络及经营策略,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盘活岳阳旅游消费市场。
(三)优质招商,整体开发。岳阳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的潜力巨大。要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制定资源开发的准入制度,积极引进像黄河集团、中昆集团等实力强、网络宽、名气大的民营企业,对岳阳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打造复合型旅游景区。
(四)软硬共施,优化环境。一方面要加快特色旅游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重点突出岳阳大湖大江的特点,加快离城入园工程进度,把环洞庭湖区打造成岳阳旅游业重点特色区域,特别是适当调整君山区产业发展方向,实行重三轻二的产业发展策略,建设生态旅游区。另一方面要提高直接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在不断加强对导游和其他服务人员培训教育的同时,设立旅游投诉专线,营造诚信服务氛围,优化岳阳旅游软环境。
(五)统一标准,健全体系。旅游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它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各部门对其统计的口径也不太一致,针对此种现状,建议由统计、旅游、财政、税务等部门建立其一套统一的符合岳阳实际的旅游行业划分标准,对岳阳旅游业发展过程实施有效监测,以便准确、适时掌握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发展策略,促进岳阳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供稿:岳阳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