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地处湘北,北靠长江,南临洞庭,全县集雨面积1612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粮、棉、油、菜、鱼等农产品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较大的影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生产基地县。近几年来,该县农业立足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园区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华容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成效和特征
1、优势农产品规模生产基本形成。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先后建成了优质稻、优质棉、双低油菜、高效蔬菜、特色水产品养殖等五个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其生产面积、产量、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全省最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地位。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全县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余家,其中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186家,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初步形成了粮、棉、油、菜加工4条完整的产业链,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3、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零起步,短短几年时间,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5家,入社社员8000多户,参合率5%,其中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1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2家。
4、农业的品牌效应初步凸现。全县有24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26.4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东湖渔场被定为全国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华容芥菜、华容黄白菜苔、华容芦苇笋、华容潘家大辣椒先后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县有6个产品被评为湖南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有4个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有3个产品被评为有机食品、有50多个农产品在各种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今年5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认定我县申报的“插旗”商标为全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县“国字号”品牌零的突破。
5、农业的发展条件逐步改善。通乡、通村公路全部硬化,交通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沟渠疏洗、排灌设施维修改造基本到位,农业抗灾保收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收割机、插秧机、耕整机等一大批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该县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地讲,该县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还缺少大品牌,加工还缺少大龙头,特别是与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以及我省发达县市相比,华容县的差距还很大。如果不抓住机遇加速发展,该县农业将难以保持优势和特色,甚至会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该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刻不容缓。
坚定不移走具有华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作为靠江临湖的农业大县,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华容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洞庭湖区域关系到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地实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按照这一原则和思路,我县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做大做强粮、棉、油、菜、水产品等五大产业链,走链条式绿色有机农业之路,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建设大基地。一是优质稻生产基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150万亩,大力开发生态稻、有机稻。二是优质棉生产基地。稳定生产面积50万亩,实施棉花品质提升工程,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棉新品种和集中成铃栽培、点灯诱蛾等新技术。三是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油料生产面积达到120万亩,其中种植双低油菜70万亩,棉籽生产45万亩,其他油料作物5万亩。四是高效蔬菜生产基地。稳定发展蔬菜面积35万亩,完全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严格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五是特色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面积40万亩,确保产品总量居全省首位。建好环洞庭湖特色水产品养殖带和东湖胖头鱼、治河渡月亮湖大口鲶等三个特种水产核心养殖区。
2、发展大龙头。这是加速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牛鼻子”。一方面科学规划选址,采取超常措施高标准建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并采取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技术人才向园区靠拢。另一方面采取招商引资、强强联合、技术改造、政策扶持等措施,帮助企业做强做大,争创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粮、棉、油、菜等四大产业上分别培育打造一家标志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
3、打造大品牌。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充分挖掘我县特有农业资源,积极主动地抓好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申报工作,争创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实施“国”字号品牌创建工程。抓好全国驰名商标和全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争取创出更多的“国字”号品牌。同时抓好农业品牌的宣传、推广、保护和开发等工作,促进品牌升级,扩大品牌影响,有效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实现大合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新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牵头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农民的参合率达到50%以上,主宗农产品生产基地100%的由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瓜分“势力范围”,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合力闯市场。
5、建设大市场。积极筹建湖南嘉隆仓储物流有限公司等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开展农产品期货贸易。科学规划县城集贸市场,实行划行归市,建立多功能农产品专业市场。整顿、改造和逐步关闭多、乱、杂的小菜市场,推行百姓“菜蓝子”进超市。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高效、有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中心集镇集贸市场为依托,物流公司和农村经纪人为纽带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与对策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不懈努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并一以贯之。
1、在做大一家企业上打开突破口。在传统农业上华容县有优势、有地位,但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大企业、一个大品牌,带动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扶持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引导同类型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选择其中一家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产品市场前景最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把规模做大、产品做优、产业链做长,打造成一家农产品加工的标志性大企业,以点带面,以此带动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上打开突破口。这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颠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两年来,全县在开发有机米、发展无公害蔬菜、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指导和协调,先在水稻、蔬菜、水产品的绿色有机食品开发上实行重点突破,再推广到其他农产品生产,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凸现全县的特色和优势。
3、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打开突破口。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建设还只刚刚起步,但群众的热情很高,发展势头很好。要加强组织和引导,积极动员农民入社,帮助合作社建立章程、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力争5年之内农民参合率达到50%以上。同时,要加大合作社的为农服务力度,把合作社的服务领域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帮助解决政府部门包不了、村级集体统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问题,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支强大力量。
4、在公共品牌的推广上打开突破口。品牌是企业的名片,是农产品进市场的通行证,必须强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具体办法是,为全县已具一定知名度的芥菜、黄白菜苔、土鸡、胖头鱼、大米等注册一个共有品牌,由一家品牌推广公司统一运作,已经取得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也可由品牌推广公司注册,作公共品牌和公共知识产权。对已注册的公共品牌,县内企业或农户均可免费使用。品牌公司实行连锁推广经营,同时还可采取“农超对接”模式,让产品直接进入超市。
5、在创新投入机制上打开突破口。一是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投入机制。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联户担保、企业仓储质押等模式,大幅增加银信部门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二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真正发挥涉农项目资金的放大效应。三是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个人、企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并刺激、带动其它资本的投入。四是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对发展现代农业有功人员的奖励、农业科技投入等。五是引导农民投入。搭建农民投入平台——“民间项目建设理事会”。农村小型公益事业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由农民自己作主,自主投入,自主建设与管理。
6、在科技推广上打开突破口。制订良种推广战略。加快优良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尽量统一县内农产品生产品种,杜绝多乱杂,形成良种规模效应;大胆引进安全性能好,已通过国家认证的转基因品种;提纯复壮本地优特品种,如“田家湖贡鲫”、“潘家大辣椒”等;扶助建立新机制下的农业科研机构。鼓励龙头企业、职能部门和科技人员牵头领办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机构,保障经费,加强培训,建设一支现代农业建设的技术骨干队伍。同时,加强对村场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普及科学种田技术,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供稿:华容县统计局]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