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历程铸就岳阳辉煌

来源: 时间: 2013-09-0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三十年在人类长河历史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在岳阳市建市历史中却是铸就辉煌的三十年!在短短的三十年中,岳阳经济总量翻了6.48番,人均GDP翻了6.13番;财政总收入翻了7.18番,人均财政总收入翻了6.83番;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翻了4.14番和4.78番;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科教文卫、生态环境等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198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4.41亿元,到2012年达到了 2199.92亿元,增长了89.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7倍;第二产业增长108.3倍;第三产业增长220倍。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大缩小了与省内先进市州的差距,1983年,岳阳的经济总量位列常德、长沙、衡阳、株洲之后排第5位,次年(1984年)总量超过株洲,1997年总量超过衡阳,2003年总量又超过常德,成为仅次省会长沙一直稳居全省第二的经济发展强市。

  经济总量提前实现翻两番。1991年,全市实现GDP66.25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比国家2000年目标提前了9年。

  (二)发展速度年均超过两位数。建市30年来,岳阳GDP增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达到11.6%,分别高于全国(8.9%)和全省(10.2%)同期平均水平2.7和1.4个百分点。分年段看,80年代岳阳年均增速为10.0%;90年代年均增速提高到11.6%;2000年以后年均增速达到12.6%。分年份看,30年中有25年增速超过两位数,其中增速最高的是1994年,当年GDP增速达到16.9%;从2000年至今,岳阳GDP连续13年超过两位数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0%;第二产业年均增速13.7%;第三产业年均增速14.5%。

  (三)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优化为“二、三、一”。全市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1983年的40.8:45.8:13.4调整为2012年的11.7:55.5:32.8。与1983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19.4个百分点。

  二是牧、渔结构大幅提升。农、林、牧、渔结构由1983年的76.5:2.7:18.0:2.8调整为48.6:3.0:33.3:15.1。与1983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27.9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提高15.3和12.3个百分点。其中:粮食总产量2012年达到315.08万吨,生猪出栏747.54万头、水产品总量42.26万吨,分别是1983年的1.36倍、4.89倍和16.33倍。

  三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①目前岳阳已经形成了石化(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1%,下同)、造纸(3.7%)、电力(2.3%)、食品(22.7%)、机械(13.0%)、纺织(5.4%)、建材(10.0%)、有色及循环(5.3%)、医药(2.5%)、电子光伏(4.3%)等十大支柱性产业,2012年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达到90.0%。②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7.97亿元,增长30.7%,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2.8%,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③新兴产业发展提速。2012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74.37亿元,增长22.1%,快于规模工业增速7.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15.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④经济级次结构调优。2012年,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与中省工业增加值的比为83.1:16.9,与1983年相比,地方工业占比提高了6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⑤工业园区集聚度不断提高。2012年底,全市园区工业企业566家,比上年净增54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其中省级及以上园区增长16.4%,市级园区增长9.2%。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5.6%。⑥非公有制工业发展加力。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829.5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3.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是第三产业结构趋优。①物流业不断壮大。2012年城陵矶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1.04亿吨,增长15.1%;港口集装箱首次突破20万标箱,达 20.07万箱,创历史新高,增长29.5%。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85.09亿元,增长10.6%。②大商贸格局形成气候。岳阳聚集了国际国内大型知名零售商贸企业,大型商贸企业的集中程度是全国三线城市绝无仅有的。这些特色商业街区和大型零售企业,改变了全市商业消费格局,促进了全市流通水平日益提高。201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实现增加值145.05亿元,增长8.9%。③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2012年,全市29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销售各类商品房面积400.7万平方米,增长25.8%,销售金额133.17亿元,增长39.7%。④金融业运行稳健。2012年,全市实现增加值19.79亿元,增长3.9%。⑤旅游业不断兴旺。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85.17万人次,是1983年的2526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70.89亿元,是1983年的2.28万倍。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一是财政总收入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30.65亿元,是1983年的145.47倍,年均增速达到18.1%,高于GDP增速6.5个百分点。二是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增速超过同期GDP增速。30年来,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增长27.32倍,年均增速11.7%,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1个百分点。三是地方可用财力逐年递增。2012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48亿元,总量是1983年的57.1倍,年均增速14.4%。四是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加大。2012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5%,比1983年的提高4.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3个百分点。

  二、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小康目标整体实现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储蓄成倍增长。建市成立30年来,伴随着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198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4元;1990年实现翻番,达到631元;1994年又在199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8326元,比1983年增长26.4倍。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元;1993年实现在1987年基础上的翻番,达到3060元;1997年又在1993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2110元,比1987年增长16.7倍(注:1987年岳阳才开始进行城镇居民收入统计)。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均为11.7%,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1个百分点。  1983年,全市城乡居民存款仅为1.65亿元,2012年激增至746.31亿元,增长450.7倍,年均增速达到22.6%。

  (二)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居民生活迈入小康。一是发展型和享受型支出占比上升。30年来,全市居民逐步由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过渡到以居住、交通、通讯、医疗和教育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其中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87年的63.5%下降到2012年的49.2%,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由34.0%上升到47.3%;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72.2%下降到2012年的43.5%,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由25.7%上升到54.6%  二是家用耐用品消费不断升级。1987年,我市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黑白电视机52台(彩电40台)、电冰箱34台、电风扇160台、收音机40台;到2012年末耐用品逐步升级为:彩色电视机 109台、电冰箱97台、洗衣机98台、空调128台,照相机21台、家用电脑61台。1985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黑白电视机5.7台、电风扇5.9台、收音机23.4台,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摩托车均为零;2012年升级为彩色电视机108台、电冰箱 76台、空调40台、洗衣机82台、家用电脑12台。

  三是居民生活水平迈入相对富裕水平阶段。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9%和37.6%,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我市居民生活步入相对富裕阶段(注: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1987年相比下降15.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1985年相比下降25.1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社会保障不断加力。一是社会保障事业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做到应保尽保。2012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8.67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3万人,城乡参保覆盖率为70.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57万人,覆盖率为43.2%;农村新农合参保率连续3年稳定在100.0%。参加城镇失业保险职工29.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37.2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41.57万人,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18.29万名企业退休老人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养老金人均增涨196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二是商业保险保费收入及赔付金额大幅增加。1983年全市保险收入仅535万元,到2012年保费收入达到32.94亿元,增加615.7倍;赔付总额也由1983年的276万元增至2012年的5.58亿元,增加202.2倍。其中,寿险保费收入从无到有,占保费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至2012年的69.3%;财产险收费收入增加189.2倍,年均增长19.1%。三是民政福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2年,全市敬老院253所,床位数1.73万张,年末在院人数1.5万人;福利院225所,床位数1.59万张,年末在院人数1.45万人,其中农村养老机构178所,解决和安置1.03万人。城市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12.05万人和16.20万人,累计保障金额分别为3.56亿元和7.39亿元,农村保障支出30年增长了477.3倍。

  2.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建立了一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职工队伍和科学研究队伍。2012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有教职工3263人,是1983年的11倍,其中专任教师2130人,是1983年的14.4倍。全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共计有教职工5.66万人,是1983年的2.1倍。二是培养出了一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全市的文化水平。从1983年至2012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达9.94万人,高等、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毕业生101.07万人,为湖南和我市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3.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一是卫生机构和队伍初具规模。截止2012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发展到4751个,比1983年增加7.11倍;床位总数达1.64万张,比1983年净增0.62万张;卫生机构人员由1983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1万人;每千人口医生由2.56人增加到3.64人。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市人口总死亡率由1983年的6.5‰下降到目前的4.9‰,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14.4‰下降到5.0‰,孕产妇死亡率由 43.22/10万下降到24.76/10万(妇幼卫生监测点数据),平均寿命由65岁上升到为73.5岁左右,30年时间人均寿命提高8.5年。

  4.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文艺人才队伍大幅壮大。全市各类文艺培训学校从建市初期的无发展为现在的60余所。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专业门类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艺术教育体系。二是文化事业机构不断增加。截止2012年,全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是1983年的1.5倍;博物馆、纪念馆10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从无到有,市级频道已达到6个。三是出版物成倍增长。出版图书82种,报纸17种,期刊21种;期刊出版量17.8万册,图书出版量8.3万册;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13亿元,利润1.64亿元。而属于岳阳自己的第一份报纸于1986年创刊,期刊仅5种,出版量、销售收入和利润与建市初期相比,成百上千倍的增长。

  5.体育事业如火如荼。一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幅较大。目前,全市有各类专业体育场地53个,其中体育馆11座,运动场28个,游泳池14个,场地总面积360多万平方米,是1983年的29.8倍,人均占有面积为0.65平方米,是1983年的近35倍。2012年,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和游泳馆已完成主体土建工程建设。市体育馆、游泳馆、大众球馆提质改造基本完成,届时市民运动条件进一步提升。二是运动队伍不断扩大,竞技体育成绩明显。2012年,全市在承办好省射击冠军赛的同时,组队参加了19项省常年赛(共23项),取得金牌45枚、银牌38枚、铜牌29枚。三是全民健身热情激增。2012年,全市组织开展大小全民健身活动400多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近20万人;新建1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覆盖人口18万多人,城乡居民逐渐养成勤健身、爱健身的良好习惯。2012年,全市群众体育工作再度分别荣获全国、全省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

  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大步迈进

  198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8.38亿元,年均增长23.6%。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3.98亿元,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4.40亿元,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岳阳城市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星座状城市布局日臻完善。1983年2月,岳阳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重新设立岳阳县;撤销岳阳地区,所属的汨罗、平江、华容、临湘4县划归岳阳市;湘阴县划归长沙市。同年7月,恢复岳阳地区,辖长沙市的湘阴县和岳阳市的汨罗、平江、华容、临湘4县,驻岳阳市。1984年,岳阳市内设南区、北区、郊区3区。1986年1月撤消岳阳地区,实行市管县,将原地区各县划归岳阳市。1987年,撤消汨罗县,改设汨罗市。1992年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1996年,扩大城区范围,撤消南区、郊区,设岳阳楼区、君山区;北区更名为云溪区。2000年,成立经济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和屈原管理区。2009年,新设立临港产业新区。乡、镇、村个数由1983年的211个、19个和3175个逐步优化调整至2012年的60个、96个和3076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依托“两带”,即依托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做强“一核”,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核心区,增强其在长江流域、京广沿线、三省边际的区域经济地位;发展“三圈”,即发展环核心区一级圈,环县城二级圈、环市域边际三级圈,促进县城及重点镇发展有序推进;带动“两侧”,即通过做大“一核”、 发展“三圈”,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扩散能力,带动沿京广两侧和沿308省道两侧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勾勒出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沿长江城镇带、沿京广城镇带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空间系统,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星座状布局格局体系。

  (二)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全市市区建成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心城区不断东移,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86.5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176.98平方公里。2012年底,全市城镇人口总量突破272.29万人,是建市之初的6.24倍,城镇人口年均新增7.62万人,城市化率也由1983年的10.1%提升至目前的49.3%,年均提高1.31个百分点。城区(含县城)人口(含暂住人口)规模为153.08万人,是1983年的4.03倍,年均新增3.84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24.36万人,年均新增3.0万人。

  (三)交通里程和承载能力极大提高。经过30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交通运输方面岳阳已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高速、国道、省道)、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且民用航空已列入“十二五”规划。铁路方面:京广铁路2001年已全部实现电气化运营,境内营业里程达到259.3公里,经过多次发展提速,列车时速达到130公里;武广高铁岳阳段159.5公里,占湖南段近三分之一。铁路客运周转量由1983年的9.35亿人公里增至2012年的28.22亿人公里,增长2.02倍;货运周转量由1983年的2.92亿吨公里增至2012年的74.86亿吨公里,增长24.6倍。公路方面:全市各类等级公路里程由1983年的5142公里增至2012年的 2.01万公里,增长2.91倍。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其中高速公路经历从无到有,通路里程已达231公里。其中城市实有道路长度由1983年的32公里增至2012年的1266.09公里,增长38.6倍。全市公路客运量由1983年的2294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10337万人次,增长3.51倍,客运周转量由5.86亿人公里增至2012年的44.79亿人公里,增长6.64倍。水运方面:随着城陵矶新港改扩建完成,大大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加速了岳阳水运的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3年的397.2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 1.04亿吨,增长25.2倍。管道运输方面:伴随岳阳经济的迅速发展,管道运输1985年开始运营,运输量由44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290万吨,增长5.6倍,运转周转量由950万吨公里增至2012年的4542万吨公里,增长3.8倍。

  (四)邮政通讯事业日益发达。一是邮电方面加速发展。全市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市、联通世界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了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全市邮路和农村累计投递线路总长度由 1983年的2743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2万公里,增加8.01倍。目前,全市已有96%的乡镇设有邮电局,通电话乡镇的比重达98.0%,进入长话自动网的乡镇比重达98.0%。电话网规模容量迅速扩大。电话交换机容量已由1983年的1.84万门猛升至2012年的551.6万门。其中电信2012年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5.39万门,总容量232.49万门。邮电业务总量2012年达到33.83亿元(2000年不变价),是1983年的571.7倍,年均增长23.6%。二是移动通讯、数据通信从无到有,发展迅猛。2012年全市新增通信用户42.5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总用户分别达到69.01万户和355.2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2.5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4.77部/百人。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2012年末全市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2.27万户,比上年增长13.8%,占全市总户数的26.4%,网民突破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2%。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宜居城市逐渐彰显

  (一)环境保护投入稳步增加。一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稳步提高。建市初期,全市工业污染环保治理投资每年只有区区近500万元,约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0.2%;2012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近39亿元,是1983年的780倍;占同期GDP比重为1.77%。二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全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36.26亿元,是1983年的661.1倍。其中,公用事业、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和公共卫生等维护资金投入7.16亿元,是1983年130.6倍;固定资产购置支出22.51亿元,是1983年的410.5倍。

  (二)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一是工业“三废”治理取得成效。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9%,比1983年提高了69.6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6.3%,提高了25.0个百分点;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96.7%,提高了83.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0.5%,比1990年提高了64.4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到2.93亿元,比1990年提高5.53倍。二是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增强。2012年底,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共10座,比2002年净增9座,日处理能力达41.5万吨,是2002年的4.9倍;城市污水处理率87.5%,比2002年提高了74.5个百分点;全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9.7%,比2002提高29.9个百分点;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2%,比2002提高个6.0百分点;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58.8万吨,比2002年增长14.4%。2012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4.3%。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污染减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城区“退二进三”、加快王家河流域污染治理、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95万吨,比上年下降0.32%;二氧化硫排放量6.57万吨,比上年下降1.42%。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7.79%、3.14%,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四)植树造林和保护区全面加强。一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68.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5.3%,较1983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1622.3万立方米,比1985年增长2.57倍。2012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7.25万亩,超额完成实事目标任务。二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共拥有1处纳入联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的重要湿地、2个5A级风景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5.88万公顷,比1990年增长11.45倍;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17.2%,提高15.8个百分点。全市湿地总面积为17.17万公顷,占辖区面积的11.4%,其中,自然湿地13.28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7.3%。通过保护,

  湿地面积快速减少、功能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

  建市30年来,岳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令人振奋,但也存在着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质量不高等问题。展望未来,岳阳市委、市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五市一极”的发展方针,扎实推进“四三六”工程,充分发挥岳阳资源、环境、区位和人文四大优势,实施沿江开放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发展战略、绿色生态发展战略、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上述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五个文明”建设将会在发展中齐头并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一定会在发展中圆满实现!

[供稿:岳阳市统计局王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