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岳阳市各级、各部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培植农业新增长点,千方百计稳定春夏粮油生产,稳定畜禽养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65亿元, 同比增长4.0%。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种植业产值101.62亿元,增长5.2%;林业产值7.42亿元,增长6.8%;畜牧业产值82.85亿元,增长1.0%;渔业产值32.84亿元,增长6.8%。服务业产值4.03亿元,增长1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6255元左右,增长10.4%。
1.种植业结构继续市场适应性调整。受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市场供需变化和部分农牧产品价格因素影响,种植结构呈现出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态势,粮油等高效作物面积进一步增加。
---早稻种植面积略增 2015年岳阳市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广大粮农种粮积极性得到稳定和提高,今年,春夏粮食播种面积299.67千公顷,较去年增长1.0%。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16.2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中稻种植面积26.82千公顷,减少3.1%。
---经济作物面积有增有减 棉花面积36.72千公顷,减少5.3%;油菜籽种植面积118.37千公顷,增长3.4%,产量19.17万吨,增长3.4%;蔬菜面积40.21千公顷,增长3.0%;西瓜面积15.51千公顷,增长0.9%,麻类面积0.86千公顷,增长4.9%。
2.林业产值增长 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上半年完成第一产业林业增加值4.66亿,增长6.8%。
3.畜牧业生产平稳 上半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2.95亿元,增长1.0%。主要表现在:
---畜禽存出栏数量小幅变化。肉猪出栏389.31万头,减少3.8%;肉牛出栏8.67万头,增长4.8%;羊出栏23.4万只,增长2.5%;家禽出笼1599.4万羽,增长2.4%。生猪存栏403.22万头,减少1.0%;牛存栏45.43万头,增长1.8%;羊存栏36.58万只,增长2.6%。
---禽蛋产量4.16万吨,增长2.7%。
4.水产品平稳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2.75万吨,同比增长5.9%。渔业增加值21.94亿元,增长6.8%。
二、上半年岳阳市农业生产呈现的主要特点
1.突出扩面增产,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政府把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作为今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展双季稻扩面增产行动。提出“单改双”、“旱改水”,经作上丘岗,强力遏制耕地抛荒现象。
2.春耕备耕进展有序。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春耕备耕工作,召开多次会议专题部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农资储备量充足,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农资价格相比去年略有下降。
3.现代农业建设稳健发展。正在创建12个省级示范社、15个市级示范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2984家,其中合作联社9家。全市3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至2万户左右,较去年增加近4000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至267家。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 524.2 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经济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正加速发展。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监测,新受理“三品一标” 申报16个,新发证产品18个。
4.农村大局稳定和谐。截止6月底,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没有发生重特大洪涝灾害,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没有发生涉农群体性上访事件和涉农恶性案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设施条件仍然有待改善。虽然近几年来采取了不少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稻田正常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农田排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有待解决。农村机耕道年久失修,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正常推进。
2.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相对偏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够顺畅,大部分农户仍然是分散经营。耕地流转难成片,流转合同不规范,机械设施投入资金缺口大等因素制约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主体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太大。2014年,生猪产值占全年农业产值的22.5%。从去年至今,生猪出栏价格在4.2--7.6元/斤之间。波动幅度有3.4元/斤,而生猪保底价格均价是6.8元/斤。由于连续两年生猪价格低迷,生猪养殖户普遍出现亏损,严重的出现深度亏损,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由于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全市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将对后期生猪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4.养殖业疫病防疫难度加大-。今年来,由于极端天气、药物滥用、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原因,加快了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和传播,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卷土重来,往往由疫情带来的后果无法预测,打击最大的当属规模养殖场,让人防不胜防。
5.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龄化”耕作问题日益严重。有句流传话:农村三个劳动力加起来200岁。科学种田技术、先进农机具推广难度增加,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型农民后继乏人。
四、后阶段工作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针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落后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增加对农村的投资,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和道路、供水、农田改造等生产基础设施上来。
2.加强土地流转。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缺乏,政府要引导农民更好地利用闲置土地,加强土地流转。如建立土地流转中心等。
3.加强成本控制,稳定粮食、蔬菜等主要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一方面加强对饲料、农资等市场销售行为的监测,严控囤积居奇、变相涨价行为,稳定市场供给价格,通过控制生产成本缓解销售价格上涨压力。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对产销对接活动予以积极扶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少中间环节产生的成本,引导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通过控制流通成本,促进主要农产品的合理有序流通。
4.加强引导,确保生猪健康发展。一是加强调控。在价格低迷时加大猪肉储备,在价格涨幅过高时投入储备肉,平抑猪价,以减少生猪生产周期的破坏性。二是加强预警。帮助养殖户正确把握市场走势,合理调整生产结构,规避风险。三是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推动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确价,鼓励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供稿:岳阳市统计局 李跃龙]
[审核:周凌]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