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徐守盛提出的将岳阳打造成“大门户、大引擎、大名片、大基地”的新要求,奋力推进“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建设,岳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向全市人民递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
上半年全市实现GDP1317.34亿元,增长8.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0.92亿元,增长16.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5亿元,增长1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9.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2%。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全省第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6位。湖南省第二大经济强市地位愈加巩固,岳阳以湖南省“三极”之首的蓬勃姿态铿锵奋进!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结构调整趋优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6.9%和11.4%,其中第三产业增幅高于GDP 增幅3.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72亿元,增长3.0%。春夏粮食播种面积301.47千公顷,增长0.6%,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16.99千公顷,增长0.3%。肉猪出栏371.85万头,下降4.5%;牛、羊出栏分别增长4.2%和1.2%;家禽出笼1647.3万羽,增长3.0%;水产品产量24.14万吨,增长5.7%。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1家,累计发展至386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9家,省级示范社77家,市级示范社72家。
2.工业转型升级提速。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7%,占GDP比重的15.8%,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占比提升。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3.5%,比去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贡献突出。非公有制增加值同比增长10.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01.7%。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电子光伏、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23.7%,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高加工度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园区聚集度提升。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园区增加值占规模工业64.2%。
3.第三产业较快增长。服务业企业发展良好。全市34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12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8%。宜游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召开了高规格旅游发展大会,举办多起旅游推介活动,1-6月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657.75万人次,增长51.7%;旅游总收入232.28亿元,增长52.7%。航运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区一港四口岸”建设运营扎实推进,上半年城陵矶口岸直接进口肉类冻品130标箱、1755吨,远超去年全年总量,上半年城陵矶港集装箱吞吐量大11.6万标箱。金融支撑有力。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29.31亿元,增长25.9%,居全省第2位;各项贷款余额996.53亿元,增长13.7%,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9.9%。保费收入增长33.7%。
(二)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步发力
1.投资增长势头强劲。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全市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582个,其中5月新增146个,6月新增139个,50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339.3亿元,占投资比重也提高到了36.1%。全市“双百工程”中,102个前期项目有环洞庭湖公路、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二期等10个项目提前开工,107个在建项目有56个项目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投资188.1亿元。高速公路“两路一桥”、中心城区十大片区棚户区改造、城陵矶新港区国际商贸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2.4%、14.3%和17.9%,第三产业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1.1%,占比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分别同比提升4.3个、5.3个和5.0个百分点。项目建设环境进一步向好。强力推进禁拆治违和土地依法征收“两大行动”,市城区共拆除违建2041处45.3万平方米,依法征收土地137.6万平方米。积极争取省级新增建设用地报批项目85个,面积392.5公顷,供应建设用地227宗318.8公顷。
2.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市场健康运行。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总额469.39亿元,增长11.6%;乡村实现零售总额65.91亿元,增长12.0%。分类型看,商品零售实现零售总额475.77亿元,增长11.6%;餐饮收入实现零售总额59.53亿元,增长12.3%。商品房去库存提速。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63.18万平方米,增长49.2%;商品房销售额65.39亿元,增长54.4%;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11.0%。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9.1%。消费品质不断提升。享受型、成长型消费日趋活跃,限上商品零售中,化妆品类增长25.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9%,中西药品类增长28.1%,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40.0%,汽车类增长15.2%。
(三)新兴动能逐步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岳阳在全省率先出台《岳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上半年规模工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0%;营改增即将实现行业全覆盖,预计全年将为企业减负10亿元以上。市场主体增多,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6981户,增长19.7%,其中各类企业4233户、个体工商户12748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计228.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7%、17.5%和34.3%。“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岳阳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网络零售百强城市,洞庭湖国际电子商务新城(岳阳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平江县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智慧县域”、“农村淘宝”合作协议。网上消费的日益火爆,带动邮政业务总量增长48.2%。
(四)经济效益有所提升
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5亿元,增长13.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02亿元,增长1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76.7%,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49.1%,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39.9%,居全省第1位。1-5月,全市规模工业亏损企业数量下降12.0%,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2.59亿元,同比增长7.4%。
(五)县区经济协同发力
部分县市区组织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开工项目55个,总投资达164.72亿元,其中湘阴县10个,平江县11个,汨罗市11个。岳阳楼区等5个县市区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GDP总量突破200亿元的县市区有1个,此外还有7个县市区突破10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8亿元,岳阳楼区、汨罗市均迈入10亿元俱乐部。
(六)民生事业不断进步,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166元和6830元,分别增长9.5%和9.2%。6月末住户存款余额1232.87亿元,增长16.4%。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事业倾斜。民生支出147.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74.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7%。就业不断改善。新增城镇就业32575人,比去年同期多增762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15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663人。重点民生实事工作进展顺利。截止6月底,全市26项37件省市重点民生中,完成率超过50%的有11件,此外还有8件完成投资或工程形象进度超50%。物价涨势温和。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6%。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未减。与去年同期比较,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同比回落0.5、0.4、5.1、1.5、7.8和1.2个百分点,后段稳增长和调结构难度更大。
(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有难度。与年初工作目标比较,GDP增速低于目标任务0.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低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低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0.8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面临困难较多。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偏低,工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非公经济、外向型经济、县域经济等短板还需进一步补齐,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1.36亿元,下降58.7%。此外洪涝灾害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下半年石化“两厂”可能进行的停产检修也将给全市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建议
(一)抓灾后重建,稳定农业发展基础。像抓抢险救灾一样抓好灾后重建,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产自救能力,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生态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打造立体农业产业体系。
(二)稳定工业发展。加强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以及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研判,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与“两厂”进行对接,确定停产检修的具体情况,研究好相关对策措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类手段,加快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支持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流程升级。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中国制造2025》,依托全市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中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和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以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
(三)发展具有更高水平的第三产业。加速宜游岳阳建设,继续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业水平,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实行整体开发、整体推广、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色岳阳建设力度,继续开展南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王家河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水墨丹青岳阳;提升商贸服务水平,将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的现代核心商圈;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利用“互联网+”,着力提升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创意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继续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开展“三个一批”竞赛、重大项目“双百工程”等活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等领域的项目储备和建设进度推进。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大力推进PPP模式,做好全国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申报对接,增强民间资本信心和意愿。
[供稿:岳阳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