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质量 优化结构

——对益阳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的几点分析

来源: 时间: 2004-06-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大背景下,益阳采取"打好一个基础,主攻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39.6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十五"以来年均递增8.8%。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要全面审视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内在活力的时候,更需要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水平。益阳经济增长质量如何?结构水平如何?本文试就"十五"以来益阳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方面对此进行初步分析。

一、经济增长质量

    1、经济质量水平低
     2003年益阳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7%,比2000年高0.8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全国相比,仍有相当差距。2003年全省和全国分别达到了10.6 %和18.6%;从生产过程的材料消耗水平看,益阳规模工业每万元增加值消耗的能源为10.2吨标准煤,比2000年上升了47.8%,而全省这一指标只有益阳的61.8%;与此同时,益阳增加值率(增加值/总产出,增加值率越高,表明生产过程的物质消耗越少,经济效益越好)也出现下降,2003年比2000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2、粗放型特征明显
    从经济增长因素看,经济增长率由综合要素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综合要素生产率水平(科技进步)决定。
    初步测算,"十五"以来,益阳科技进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2003年益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左右,比2000年高出近8个百分点。但不可否认,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仍是促进益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全省经济增长50%以上是靠科技进步取得的,这表明益阳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支持的粗放型经济。
    3、科技投入强度低
    从科技投入强度看,益阳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并且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0年益阳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0.11%,2002年为0.31%,而全省这两年分别为0.52%和0.6%。此外,益阳科技资源配置仍受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依然存在,科技成果、专利成果的规模化生产比率小,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迅速形成生产力,阻碍了科技再生产的进行。

二、经济结构

    1、供给结构:结构升级,但对经济增长和效率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经济增长推动结构演进,结构演进支持经济增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从供给方面看,GDP增长由三次产业带动。总的来说,"十五"以来,益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0年的"三一二"演变成2003年的"三二一",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升2个和2.4个百分点。从产业贡献率看,"十五"以来,第三产业对益阳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50.5%,第二产业次之,为35.5%,第一产业最低,为14%。如果单纯从这些数字表面判断,益阳经济发展程度似乎已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实质上,益阳经济结构还是一种低水平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占GDP份额和人均绝对量太低。益阳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29.1%,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9.6和2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1530元,而全省、全国分别为2700和4795元;第三产业尽管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但人均额也偏低。2003年益阳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2462元,比全省、全国分别低478元和462元。这种较低的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效益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首先,分析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益阳进入1999年以来,农业的增长较稳定,正常年景都在5%左右,第三产业一般在10%左右,因此GDP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十五"以来益阳经济增速轨迹也说明了这一点。2003年第二产业增速达到13.5%,分别比2000、2001年高出4.9和3.4个百分点,而GDP增幅也达到了"十五"以来最高增幅,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已成为益阳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由于建筑业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工业增长又决定第二产业的增长。根据益阳现有的产业结构测算,工业增长一个百分点,仅相当于GDP增长0.2个百分点。而根据全省产业结构测算,全省工业增长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GDP增长0.5个百分点。从目前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工业发展均呈现快马加鞭的好势头,可以说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其占GDP的份额。显然,益阳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占GDP比重太小的这种低水平经济结构将会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分析它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从税赋看,不同产业创税能力明显不同。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其主要税种就是农业四税,而且随着国家不断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施,税赋在不断减轻。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扣除一、二产业之外所有的服务业。二、三产业的税种基本相似,主要有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按照经济规律和比较效益原则,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国家积累的重点已经从建国初期的第一产业转向了第二、三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还将成为国家财政补贴的产业。2003年,益阳第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各项税收之比为18.9∶38.4∶42.7。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4.1∶29.1∶46.8,由此计算出三次产业每万元增加值提供的税收比为78∶132∶91。这一组数据说明在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创税能力最低,第二产业提供税收能力最强,分别是第一、三产业的1.69和1.45倍。由于益阳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严重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
    2、需求结构:消费拉动力度减弱,设备投资力度下降
    从最终需求角度看,GDP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

    从上表可看出,"十五"以来,益阳最终需求格局基本稳定,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78∶28∶-6的比例。但从各需求内部来看,其结构有所失调。首先来看最终消费,作为对经济拉动一直占主导力量的最终消费在2003年出现了减弱势头,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增幅明显下滑。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上年下降0.4%,不仅为"十五"以来最低,同时比当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7.5个百分点。由于益阳乡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七成,因此导致全市居民消费水平仅增长5%,大大低于9.4%的经济增幅,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比2000年下降5.3个百分点。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其消费能力采取了必要措施,但效果不明显。消费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终动力,因此,如何保持消费的持续增长,特别是保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再从另一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投资来看,其内部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构成来看,投资主要包括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建筑安装工程。2003年,益阳国有及其他单位设备投资比重为19.7%,比2000年下降17个百分点,建筑投资比重则上升11.9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额中设备与建筑投资的比重分别约为45%和55%),益阳设备投资比例明显偏低,生产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
    3、就业结构:农村从业人员转移较慢,影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从就业结构看,"十五"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慢于其增加值份额的变化,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与全省、全国相比,益阳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仍偏高。从下表可看出,第二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率大大高于第一产业,益阳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既阻碍了比较效率高的部门发展,也抑制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上述可见,益阳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中所凸现的问题,有的是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某一特定阶段不可避免的,有的是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未能及时解决而沉积下来的。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摒弃对经济总量扩张的片面追求,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效益的统一,是促使益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切忌片面追求GDP。我们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管理经济工作,充分认识"增长快并不等于健康发展",以经济全面发展的观念,注重经济质量来统筹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应重点突出经济质量考核指标。例如,可考虑增设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研究与发展投入占GDP比重等指标。
    二是做大做强工业,提升经济结构水平。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及各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益阳工业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大工业企业的改革重组步伐,做大做强工业。第一要加快速度。从全省十四个市州来看,邵阳已全部完成了国有企业的改制,而常德也完成了90%以上国有企业的改制。但至4月底,益阳382家国有企业只有10家全部完成了改制任务;第二要加大广度。不仅国有企业,而且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也要进行改制,可以进行全市范围内甚至全省、全国范围内的资产、资源、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重组;第三在深度上进行重组,要扶优造强。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必然难以形成积累。至2003年末,益阳虽有4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累计实现增加值22.59亿元,增幅达24.1%。然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益阳规模工业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巨大。首先,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益阳规模工业所占比重仅为4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8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益阳工业仍然是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规模以下工业。其次,2003年益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只有20.8%,比66.9%的全国平均水平低46.1个百分点。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发展内涵。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首先,除了高、尖、精的高科技产业外,传统的工业设备、产品的更新换代升级更是科技投入的重点。其次,除了自然科学的科技投入以外,还应注意社会科学的软科学投入,特别是针对益阳经济发展的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要做到科学的预测、分析、研究、评估,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决策之前不盲动、决策之中不迷向,决策之后再评价。
    四是提高消费能力,保护经济消费环境。第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使其具备消费的能力;第二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尤其是要加快对农村居民的医保制度的试点和推广;第三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今年安徽阜阳及随后各地陆续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彻底暴露了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中食品卫生安全度低,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问题,如何根治这一现象,让老百姓放心消费,还老百姓一片消费净土,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是转移人力资源,提高社会劳动效率。要认真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从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益阳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

[益阳市统计局 苏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