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民耕作水平的提高,有限的土地可容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了各级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那么,益阳市农村劳动力的资源现状如何,转移情况怎样,面临哪些问题,转移的任务还有多大,现根据有关数据和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及转移利用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数量稳定。从1999-2003年来的情况看,益阳市每年的乡村从业人员在200万人左右,乡村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基本稳定在82%左右。
(二)转移人数逐年增加。近五年来,益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从1999年的53.9万人,增至2003年的68.3万人,转移人数以年均6.1%的速度递增,年均新增3.6万人。其中,向二产业转移的人数从期初的21万人增加到期末的26.8万人,年均递增6.3%,年均新增转移人数1.4万人;向三产业转移的人数由32.9万人增至41.5万人,以年均6.0%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加2.2万人。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产生的作用
从调查情况来看,益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转移规模大。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益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纷纷"洗脚上田",奔向外省或周边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据安化县劳动部门统计,近年来,该县年均外出务工人员高达15万人次。2003年全县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7.8万人,占乡村劳动力总资源数的42%。该县劳务输出较多的羊角塘镇,全镇总人口为6.3万人,共有劳动力3.2万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已高达1.8万人,占全部劳动力的56%。
二是产生的效益高。抽样调查显示:从1999-2003年,益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从1839元增加到2362元,以年均6.5%的速度递增,其中,打工收入从531元增加到975元,以年均16.4%的速度增长,打工收入的增速高出人均纯收入的增速9.9个百分点,打工收入在纯收入中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28.9%上升到41.2%,打工收入的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另据安化县测算,该县每年的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外出打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该县东山乡,通过外出务工或创业造就了56名百万富翁。
三是形成的特色强。目前,益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①盲目分散流动;②亲友介绍流动;③有组织转移。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影响,以亲带亲、邻帮邻的亲友介绍流动。他们经过多年的外出实践,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据调查,安化仙溪镇形成了一支拥有226台专业机械的土石方施工队伍,分布在广东及我省省内的各个施工场地,靠过硬的技术、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该县小淹镇形成了一支3000余人的糖果糕点制作大军,活跃于全国各地;清塘镇有2000多人在广东韶关、贵州等地从事采矿业。各乡镇的劳务输出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益阳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已迈出了较大步伐,但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转移的程度较浅,转移不稳定、不彻底。一方面,转移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是在本地小打小闹,缺乏长期性、持久性。从1999年至2003年,益阳市农民家庭人均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分别为259元、368元、400元、356元和348元,呈前增后减之势,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离土不离乡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产品市场行情好就捡起锄头捞一把,行情不好就撂一边,存在转移不彻底的现象,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
(二)思想认识不够,政策引导不到位。仍有少数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同志对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认识不够,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组织劳动力转移对本地财政增收作用不大;二是片面夸大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影响,把耕地无人种、上交无人找、防汛无人上的问题一概归究到劳动力转移上;三是把劳动力转移简单地看作是外出打工赚钱,对返乡人员对当地经济的"反哺"作用认识不够。对返乡创业人员缺乏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在劳务输出上宣传、引导不够。
(三)片面强调向其它产业转移,忽视了产业内部的区域流动。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各级对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比较重视,各类农民职业培训学校也都是有针对性地向这方面发展,却没有注意到,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国际上某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其土地被闲置的状况,没有看到把剩余劳动力向这些地区转移,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也是对本地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四)重视向外转移,忽视内部消化。政府对劳动力向外转移宣传、引导较多,对农民在本地兴办二、三产业注重不够,喊得多、做得少,甚至不做也不喊,对转移看作是往外一推了事,对劳动力市场也要扩大内需看得较淡。
(五)需求量增速减缓,劳动力转移减速。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家抑制投资过热,控制审批各类经济开发区,加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逐渐由高峰期步入平稳期,将导致全社会用工需求量增速减缓,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另外,益阳市在劳动力转移方面还存在如劳动条件差、待遇得不到保障;打工门槛多、子女入学难;整体素质低,转移难度大等存在已久的问题。
四、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目前,各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时喊,天天抓,重视程度很高。那么,益阳市究竟还有多少劳动力需要转移,转移多少合适。
首先,与周边地区相比:2002年,常德、岳阳的人均播种面积分别为5.71亩、5.37亩,益阳市仅为4.21亩,益阳市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明显较低。初步匡算:若要达到常德人均播种面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益阳市尚需增加转移人数52.5万人;若要赶上岳阳水平,则需新增转移人数42.7万人。
另外,从耕地容纳的人数来看:2003年,益阳市年末耕地面积为414.66万亩,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为2.07亩。但在现有耕作水平和条件下,劳动力人均耕作10亩地不成问题。照此匡算,益阳市耕地仅能容纳41.5万人。而目前,在益阳市200.6万农村劳动力中,转移或部分转移的只有68.3万人,尚需转移90.8万人,转移任务还非常艰巨。
五、对益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益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巩固转移成果。已转移的农民之中,有一部分人实际上已经离乡离土,并且在打工地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这部分人拥有着市民与农民的双重身份,但由于对收入预期的不乐观,而始终不愿放弃土地这一最后的保障。对这部分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抛开顾虑,放弃农民身份,安安心心当市民。
(二)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无序转移到有序转移的转变。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乡镇劳务站的建设,加强驻外劳务办事机构的建设;二是实现从盲目转移向理性转移的转变。在劳务管理部门指引下,以市场信息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做到培训有针对性,输出有组织性,尽量减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外流;三是实现从过多向外部转移到适量向内部和就近回流的转变。宜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内部消化能力,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为此,要加强对外出人员的联系和管理,注重返乡创业人员对本地经济的"反哺"作用;要引导和培训农民,增强投资意识,学习投资技巧,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三)寻找新的途径。在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限,而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状况下,宜积极寻找劳动力转移的新出路、新办法,不能仅局限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可通过跨区域合作组织、国际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对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输出。如我国的邻国俄罗斯,地广人稀,大量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益阳市种田能手在此理应大有所为。
[益阳市统计局 李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