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发展民营经济,是各级领导共同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资阳区统计局针对这一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数据,鲜明观点,就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发展的对策与着力点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探讨,写出了这篇质量较高的调研分析报告,现转发到各区、县(市)供统计部门借鉴和参考。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是地方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不是一种单一的经济成份,从经济类型上看,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集体经济中的承包租赁经营部分的总和。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阳区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性特色,现已成为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成为推动资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发展的背后,一些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潜力发挥的问题仍然存在,必须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现状与特点
资阳区的民营经济是伴随着深化改革、开放引进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了量的发展、质的提高的渐进式过程。特别是近几年来,资阳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区委"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思路,资阳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民营经济已成为资阳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在资阳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3年资阳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4306万元,对资阳GDP的贡献率为90.5%,比2000年的63.8%,提高了26.7个百分点,上交税金4353万元。近年来,资阳民营经济的发展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规模优势凸现。2003年,资阳民营经济从2000年的18867户增加到20594户,增长9.2%;完成增加值114306万元,比2000年增长1.23倍,年均递增22.2%,比资阳区GDP的年均增幅快15个百分点;资阳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2.5%,比2000年提高16.5个百分点。2003年,资阳区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达到35575万元,比2000年增长13.6%。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资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
2、产业分布迅速扩张。经过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分布领域已从个体商贸饮食、少数制造和建筑业扩展到现在除国家控制的供电供水、金融保险、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以外的大部分行业。民营经济活动领域涉及到资阳国民经济98个行业大类中的8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83.7%;内部结构有了显著变化,到2003年止,民营经济增加值中一产业占23.8%,二产业占27.3%,三产业占48.9%。
3、吸纳就业作用明显。民营企业总量增加及规模的扩大,在安置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2003年,资阳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81万人,占资阳区的59.2%,比2000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三年来,民营企业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有力地支持了资阳的国有、集体企业"两改",缓解了资阳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4、品牌企业脱颖而出。民营经济自脱胎以来,就表现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能力,显示出顽强的拼搏力,极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三益茶叶-农副产品的明星;口味王槟榔-时髦的美味;李昌港步鞋-资阳区的特色产业;富强农机-省内同行业的佼佼者;长春休闲渔业-休闲娱乐胜地。这些民营企业均表现极强的生命力。
二、问题与难点
在资阳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观念滞后。近些年,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许多政策民营企业享受不到,落实很难。首先是政策偏见。在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定上,对民营经济仍存偏见,使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经营范围、权益维护、经营条件、银信贷款等方面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在待遇上不公平。其次是认识滞后。不少人对民营经济存有偏见和歧视,对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持怀疑态度,不敢放心放手大办民营经济,尤其对国有企业改制办成民营企业思想上想不通,对民营为主的经济战略缺乏正确的认识。第三,缺乏长远打算。部份民营企业业主缺乏做大做强的远大理想,担忧"木秀于林",知足常乐,做"维持会长"。办企业办一年算一年,赚多少分多少,股份或合伙企业的股东或伙伴打得伙来就打,打伙不来就散。缺乏长远观念和远大理想,因而,舍不得投资,舍不得把钱用于扩大再生产。第四,小农意识较强。多数民营企业家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意识较浓,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单一,具有盲目冲动的倾向,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结构不优。分析资阳区民营经济的内部结构,按其户数来看,主要分布在零售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工业、建筑业,且从业人员的分布状况基本与之一致。根据经济分布规律和资阳区发展实际,资阳区劳动力流向应逐渐向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转移,而后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才逐渐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第三产业转移。因此,资阳区民营经济分布极不合理,不利于经济发展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从民营工业内部结构分析,资阳区民营工业多数为家庭小作坊式企业居多,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业、农机制造业、竹制品加工业等几大行业。从事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企业少,多数行业和企业制作技术简单,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低。如2003年,全区855户民营工业,其中12家达到规模水平,实现产值24528万元、增加值6660万元,增加值率只有27.2%。增加值率偏低,说明成本过高,消耗过大,产出效益差。
3、融资困难。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充足资金供应,才能确保企业运转有足够的"供血"机能,才能让企业做大做强。资阳区民营企业多数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资本明显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货款和民间集资,资金缺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要阻碍。因资金问题,许多想办企业的不敢办,已开办的企业难以壮大。从资金供应方面看,资阳区的资金是不紧缺的。200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49428万元,而2003年贷款只有77639万元,贷款占存款的比为52.0%。2003年当年新增存款11964万元,新增贷款6625万元,贷存比为55.4%。这充分说明资金大量闲置待"嫁",而另一方面企业想"娶"却"娶"不到。尽管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启动市场的融资政策,但资阳区民营企业是小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资信度不高,同时资阳又属金融高风险地区,银行只好惜贷。就民间融资方面来说,方法单一,没有开发资本市场,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民间借贷也难。因此"嫁不出"与"娶不进"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4、管理不善。首先是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不科学,在管理方式上,资阳区的民营企业仍沿用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方式,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资阳区只有个别民营企业聘用管理人员,多数企业是安排近亲占据关键岗位,而当前的业主及其近亲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学管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者少。其次,当前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已势在必行。
5、分配欠公。在民营企业中劳资关系存在着大量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突出地表现在:劳资关系不规范,员工的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随意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克扣和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相当数量职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措施。劳资关系是埋藏在民营企业中的一根导火索,若不被充分重视,一旦劳资矛盾激化,不仅影响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危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对策与力点
伴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在资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需要从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不失时机地制定政策措施和加强引导,促进资阳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
1、加强领导,解决具体问题。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民营经济领导机构,建立和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以便协调各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二是有关推进民营经济的政策要落在实处,实施到位,不可"雷声大、雨点小"。三是须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赏罚分明。对发展势头好,完成年初税收目标的民营企业实行奖励;对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索、拿、卡、要的部门实施严惩。四是优化经营环境,做到民企同国有及外商企业一样能充分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民企从事经营,凡允许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的,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外,均允许民企生产经营,建立健全市场研究、人才培养、信息传递、招商融资、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服务机构,对民营企业采取扶上马、送一程、促发展的新办法。
2、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资阳区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重复建设较为突出,产业层次较低。为此,一是要进行行业引导,要充分利用资阳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林业资源、牧业资源、渔业资源优势,在产品结构上突出农林牧渔产品加工这一主体,重点抓好食品加工、肉食加工、竹木加工、茶业加工四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对新办企业引导他们搞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企业,对已创办的企业鼓励他们提高产品档次。对受资源条件制约或加工技术简单、科技含量低,或市场分额有限的行业引导新投资者少上项目,或通过行业章程进行资本注册约束,提高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已有企业的利益。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资产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按照产业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打破所有制和区域界限,以资本联结为纽带,鼓励企业联合和兼并,扩大企业规模,建立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集团。
3、鼓励创新,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创造利好条件,制定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尽快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鼓励民营企业开发人才资源,以促进民营工业产业层次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4、银企合作,畅通融资渠道。一是合力建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应牵头,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承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从建立民营企业征信体系入手,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法院、工业发展、商贸、统计及其它有关部门记录民营企业经济、金融等活动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归并和整理,客观反映企业信用度,让信用度好的企业融资渠道得到畅通。二是建立连带性的信用担保制。对一些信用度高,发展形势好的企业,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可以为其它亟求需要资金的企业担保一额的贷款。三是银行应树立发展的观念,适时调整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银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营企业,重视和培育民营企业,建立稳固的银企关系。
5、依法监管,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市场观念和道德法律意识,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失信行为决不姑息。另一方面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还应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主去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提高民营企业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转变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方式,通过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逐步构建具有激励、监督和制约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为资阳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民营经济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益阳市统计局 伍郁文 刘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