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释放以及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中积极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益阳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总体态势继续趋好。
经济运行基本描述
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1至9月益阳实现GDP192.5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13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97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9.47亿元,同比增长10.9%,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 %、34.4%、49.6%,分别拉动GDP增长1.7、3.7、5.3个百分点。
1、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今年以来,益阳农林牧渔业取得突破性增长,1-3季度实现总产值75.4亿元,同比增长8.1%。主要生产特点是:
①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今年,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增长,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历年,1-9月完成农业产值36.13亿元,同比增长9.5%。夏粮生产扭转连续四年下降的局面。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15.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2.7%,总产量达57.51万吨,比上年增加18.88万吨,增长48.9%,面积和产量的增幅是全省最高的,且增长幅度创48年来新高。油菜籽喜获丰收。今年总产量达到9.71万吨,比上年增产1.3万吨,增长15.4%。晚稻播种面积大幅增长。今年益阳双季晚稻播种面积达到123.1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3.03千公顷,增长36.7%。其他经济作物总体形势也较好。今年益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增有减,面积增加的有棉花、麻类、烟叶、药材,面积减少的有甘蔗、蔬菜、瓜果。虽然,在总面积上减多增少,但今年气候适合于多数经济作物的生长,据调查推测:这些作物中,除甘蔗因管理粗放,种植密度稀,单产降低的可能性较大以外,其他作物单产与上年平产或增产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苎麻,今年的时晴时雨气候有利于苎麻生长,增产的可能性极大。另外茶叶生产形势较好;水果虽是小年,但因气候有利,总产量仍可望高于上年,达到20万吨左右。这些有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因面积减少而带来的影响。
②林业生产超常发展。首先益阳上下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百万亩杨树工程,各级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益阳目前核实的杨树造林面积达87.8万亩;其次,完成退耕还林15万亩,长江防护林6600亩,使造林面积创历史之最。1-9月实现林业产值3.93亿元,增长12.5%
③牧业生产稳步发展。1-9月益阳畜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实现产值25.95亿元,增长4.1%。①生猪生产速度快,后劲足。出栏肉猪245.11 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6.7 %;生猪存栏214.78万头,增长7.9%。②草食动物发展势头好,步伐快。沅江、南县、大通湖区、安化成为全省35个草食动物基地县之一,对益阳草食动物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月出栏牛11.66万头,增长6.9 %;出栏羊27.22万只,增长14 %,并涌现出了南县乌嘴牧业示范乡、沅江北大牧业示范乡、安化五龙山百里牛羊养殖带等养殖基地。同时,各区县市还加大了投入,实行对牛、羊品改和发展种草养畜的激励政策,牛羊冷配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加快,益阳新增乡镇冷配站20个,有效地促进了益阳草食动物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家禽生产止跌回升,疫病影响逐步消化。受禽流感影响,一季度家禽出笼和存笼双双出现下降,二季度呈恢复性增长,出笼量基本接近上年同期水平,6月份以后,家禽、禽蛋消费量迅速回升,同时禽类及其产品出口形势也好于上半年,禽流感的影响逐步消化,三季度止跌回升,1-3季度出笼家禽1198万羽,增长0.6 %;蛋品产量3.63万吨,增长0.9 %。
④渔业生产强劲发展。1-9月实现渔业产值8.38亿元,增长10%。渔业生产特点是:一是名特水产全面发展。湘云鲫、乌鳢、珍珠、河蟹、鳝鱼、龟、鳖等名特水产都基本实行规模化生产。益阳名特水产养殖面积达20.5万亩,比上年增长45%,尤其是珍珠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养殖面积达5.21万亩,增长1.7倍。珍珠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香港太湖集团与洞庭珍珠开发有限公司的联营,在沅江创建的洞庭国际珍珠工贸城,年生产珍珠粉、珍珠工艺品、装饰品、化妆品等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南县名特水产养殖实现了"三个一"目标,即1万口网箱养鳝,1万亩鱼珠混养,1万亩龟鳖养殖。二是大水面全方位开发。益阳发展网箱养殖2.74万口,比上年增长11.4%,围栏养殖4.53万亩,增长4.6%,提高了大水面的利用率。大通湖渔场在上年成功养殖1万亩河蟹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引资800万元,投放蟹苗622万只,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为大水面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1-9月水产品产量达12.45万吨,同比增长14%。
2、工业呈稳步发展态势。1至9月完成工业增加值45.24 亿元,同比增长11.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0.25亿元,同比增长16.3 %,规模以下工业24.99亿元,增长7.7 %。规模工业运行特点是:①生产快速增长,增速放缓。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益阳规模工业今年以来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增速逐步趋缓。1至9月增加值增长16.3%,比上半年回落4.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放慢,主要受电力和建材重点行业生产回落的影响。②非国有工业快于国有工业。非国有企业1-9月累计完成增加值16.04亿元,同比增长18.2 %,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4.3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0.56、0.55亿元,同比增长15.8 %和24 %,而国有企业同比增长只有9.4 %。③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建材、造纸、机械、电力、化学、纺织六大重点产业完成产值43.65亿元,增长28.7%,拉动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7.3个百分点。除电力、化学外,其他四大产业产值的增速均在30%以上。④产销衔接紧密,销售趋旺。1至9月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0.06亿元,同比增长24.9%,实现产销同步增长。产销率为99%,接近上年同期水平。一批产销对路的生产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以橡胶机械、亿胜富晖等为代表的出口创汇企业的产品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打开了益阳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路,特别是橡胶机械产品出口订单出现了成倍增长的可喜局面。
3、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83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城镇投资30.23亿元,增幅达38.2%。农村投资14.6亿元,同比增长15.1%。主要特点是:①基本建设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9月完成投资15.2亿元,增长24.8%。这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投资的稳步增长和工业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教育、卫生行业投资的大幅上升。1-9月交通运输完成投资2.6亿元,增长45%;前9个月工业中的制造业完成投资1.6亿元,增长1.5倍,尽管投资总量不大,但相对规模不大的益阳工业而言,1.5倍的增幅却是近年少有的;今年益阳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向农村和社会事业投资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筹措配套资金,用于改造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目前正在施工的项目有17个,计划总投资3.83亿元,至9月完成投资1.6亿元,是历年同期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②更新投资步伐加快。今年益阳更新改造投资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21.6亿元,1-9月完成投资6.7亿元,增长74.9%。按行业分:制造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仍是益阳重点更新改造投资的重点。1-9月完成投资4.97亿元,增长1.2倍,完成投资所占比重68%,高于上年同期20个百分点。其次是信息传输产业,1-9月完成投资0.8亿元,增长44%。③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势。1-9月房地产完成投资4.78亿元,同比增长40.4%。比上半年增速提高9.1个百分点。④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升温。1-9月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15.2%,较上年同期提升9.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年初下达的"八件实事"和市委市政府承诺"十件实事"的要求,继续新建与改造通乡通村公路,新建扩建中心卫生院和改造乡镇敬老院,帮助解决贫困农户住房等,这些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拉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同时,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促进了农户投资热情的提高。今年农民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役畜等的投资比上年增长14.4%。随着农民生活水平较高,农民建房热情不减是促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1-9月农村建房投资达6.7亿元,同比增长4.8%。
4、内外贸易呈日趋活跃态势。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1.9和0.6个百分点。分销售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4.44亿元,增长12%。消费市场特点是:①农村市场出现升温势头。尽管益阳农村市场发展仍低于城市,但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升温势头。1-9月益阳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市场增幅比上年同期快3.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在增长速度上的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好势头,由上年同期的4.3个百分点下降到目前的2.4个百分点。②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快速增长。限额以上企业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调整经营结构,扩大规模,促进了居民购买力的集中,实现了零售额的快速增长。益阳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9月实现零售额6.92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比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高1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9%上升到10%。③四大类商品消费提速。1-9月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3%、30%、35%和12%。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1-8月益阳实现进出口总额8847万美元,增幅达98.3%,其中:出口总额3387万美元,增长31.4%;进口总额5460万美元,增长1.9倍。
5、物价呈继续上扬态势。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同比指数涨幅及降幅分别为:食品上涨11.7%、居住上涨7.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烟酒及用品下降1.3%、衣着下降1.5%、交通和通信持平。
1-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8%,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上升1.9个和0.5个百分点。从分类看,食品依然是拉动今年以来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主导力量。1-9月食品价格上涨9.3%,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个百分点。而服务项目类价格仅上涨0.7 %,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个百分点。
6、金融呈平稳发展态势。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2.51 亿元,比年初增加23.2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70.38亿元,增加19.7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1.01亿元,比年初增加14.55亿元。
二、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1、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8月,益阳387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7.6 %,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27.9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571万元,同比增长15.7%,主要得益于盈利企业增加和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其中盈利上千万的企业达5家。
2、财政状况明显好转。1-9月,益阳完成财政总收入9.31亿元,增长25.8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7亿元,增长25.2%,;上划中央"两税"2.26 亿元,增长19.1%,上划中央所得税1.18亿元,增长45.1%。从进度看,整体进展平稳。1-9月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了年度预算的75.9和76.8%。
3、居民生活明显好转。1-9月,益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07元,增长11.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薪收入和转移收入。去年下半年,国家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大部分企业也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使城镇居民工薪收入较快增长。1-9月,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259元,增长9.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3.4%,仍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转移收入大幅增长。1-9月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收入1410元,增长19.2%,增幅居各项收入之首。与此同时,受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农产品价格回升、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外出劳务环境不断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显著。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1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5元,增长16.4%,增幅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1至9月,益阳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244和7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和13.4%。
收入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居民的消费支出。1-9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59元,增长15.8%,增幅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2129元,增长11.2%。
三、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1、资金供应量减少。从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特点来看,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核心是要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以有效控制投资规模,从而缓解煤电油运紧张局面,达到控制物价上涨的目的。从目前情况看,益阳资金供应量已明显减少。一是信贷投放步伐明显放缓。9月末,益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1.01亿元,比年初只增加14.55亿元,同比少增0.6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3.09亿元,同比少增1.76亿元。另外建筑业贷款基本叫停,比年初下降0.54亿元,同比少增1.14亿元。二是国债资金减少。上半年经计委争取落实的国债资金、预算内投资约2900万元,远远少于往年同期。三是开行贷款减少。城镇基础设施打捆项目申请开行贷款已由12亿元减至4亿元,且推迟发放。
2、企业景气指数有所回落。随着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有所回落。三季度益阳企业家信心指数由一季度的116.12回落至96.14点;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由一季度的119.79回落至104.23点,除建筑业不景气外,其余七大行业均运行在景气区间,说明企业生产平稳,经营形势仍保持着良好状态。
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虽然今年以来益阳工业整体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幅,但与省内其他市州相比,工业化进展相对较慢。1-9月,益阳实现工业增加值45.24亿元,同比增长11.4%,但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而省内其他兄弟市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1-9月其他市州工业均保持了12%以上的增幅。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而这一阶段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经济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小。而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小又取决于工业占GDP的比重与工业增长的速度,两者不可或缺。从工业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看,益阳2003年仅为21.9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从市州来看,低于益阳的也只有张家界(16.3%)和永州(20.4%)两市。也就是说,在这一方面益阳已明显处于劣势,如果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关键是提高工业的增长速度。由于近几年益阳工业增速相对缓慢,也就导致益阳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GDP增幅长期在全省第十位徘徊。
2、GDP的"含金量"亟待提高
所谓GDP的"含金量"就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3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为7.46亿元,人均仅有168元,而全省人均水平为403元;地方财政收入占益阳GDP的比重仅3.1 %,而同期全省水平为5.8%,高出益阳2.7个百分点。1-8月益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 %,而全省达6 %。从全年来看,益阳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主要原因是今年益阳面临的政策性减收因素很多。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出口退税由只退中央收入改为按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退库、纳爱斯进入正常纳税后税收大幅减少、增值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等,这些因素将导致益阳财政收入减少1亿元以上。因此今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预算进行了调整,为76476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减少2257万元。这势必导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初步测算,如果益阳GDP全年增长10%,GDP总量将达到2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7%,而去年为3.1%,将下降0.4个百分点。
3、"边缘化"特征凸现
从1-9月益阳经济形势来看,总体运行情况无疑是近几年同期表现最好的。但客观分析,益阳经济与全省比较,增长速度仍显落后,特别是与省内"一点一线"城市相比较,"边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
今年一季度,益阳GDP增长速度呈高开高走的势头,增速回升到两位数以上,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快1.2个百分点,比2003年快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省排第10位。比全省经济增速低0.8个百分。 上半年,益阳GDP增长10.7%,经济增长提速,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9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快0.3个百分点。但与全省上半年增长速度的差距拉大到1.1个百分点。1-3季度益阳GDP增长10.7%,而全省达到12.3%,益阳与全省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再看省内"一点一线"城市。省内"一点一线"城市原是指京广铁路沿线长、株、潭、岳、衡、郴六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带。近几年来,随着常德市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其在全省的地位日益上升,进入这一经济带已成必然趋势。因此,现在所说的"一点一线"实际上应是"一点一线加常德"共七个城市。1-9月长、株、潭、岳、衡、郴、常七个市的GDP增速分别为14.9%、12.1%、13.5%、12.7%、10.2%、12.8%、13.6%,除衡阳外,其他六市均高于益阳1.4个百分点以上。1-9月这七市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70.9%,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而益阳占全省的比重则由上年的5 %降至今年的4.8%。与全省及先进市州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说明益阳"边缘化"特征无明显改观,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全年走势初步判断
1-9月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全国、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益阳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预计年初制定的全年10%的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实现。如果进一步加大经济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发展经济,今年经济增速达10.5%也有可能。
从产业的角度看:
(一)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初步预计全年产值为115亿元,增长7.8%,增加值70.3亿元,增长7.6%。原因主要有:①农业高速发展。初步匡算,农业可拉动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近4个百分点。其中,早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8.9%,仅此一项,就可带动农林牧渔业增长2个百分点。油菜籽产量增长15.4%,可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3个百分点。②畜牧水产业稳定增长。受粮食价格大幅上扬的影响,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牧业和渔业产值增速分别可望达到6%和10%左右,这两项可拉动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3个百分点。③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飞速发展。百万亩杨树工程的实施,将导致林业总产值以前所未有的的速度增长。另外,今年由于水稻面积增加、畜禽防疫工作加强,因此产生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也大幅提高。两项合计,可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但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要达到8以上,则有较大难度.主要原因有:①气候因素。下半年以来,尤其是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益阳天气主要以阴雨天为主,日照时数比常年少48-78小时,而且湿度较大,给中稻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如安化县,8月下旬的日照时数仅4个小时。由此引发了大面积的稻曲病,局部地方甚至出现大面积绝收,中稻大幅减产已成定势。晚稻因前期日照少,光合作用不足,可能导致空壳率提高,单产高于上年的可能性极小。棉花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单产与上年持平的可能性较大,但达不到前期预计水平。②国内国际形势。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粮食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开始回落,对益阳后段的农业生产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一是国内棉花购销市场冷淡。8月初,国内棉花市场收购价为4.4-4.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的5.4-6.0元/公斤回落18%-20%,棉农期望价与实际价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民惜售,收购方也在观望,与上年同期的热销、抢购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世界粮食价格稳中趋降。由于世界粮食收成看好,产量增幅高于市场预期,粮食库存大幅下降的压力趋于缓解,市场对供求关系的总体判断渐趋乐观,价格出现稳中趋降的势头。国际市场7月底大米和玉米价格分别比月初下降8.8%和13.5%;据美国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7月份预计,2004年度美国大米价格将下降12.8%;另外我国7月份进口谷物到岸价格比1月份下降20.2%,其中大米下降幅度高达46.7%。这些都充分说明稻谷后期价格继续走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③成本提高,将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等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对农民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他们种养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二)第二产业: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全年预计实现增加值82.5亿元,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9.9%,建筑业21.1亿元,增长15 %。工业增长按照年初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规模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4%。据此匡算,全年规模工业要完成增加值29亿元。上半年已累计完成13亿元,还剩16亿元,如果再扣除电力局、柘溪水库两家1.4亿元(因为这两个单位的产值只在12月份才统计进来),则下半年只剩14.6亿元,这意味着每月要完成2.43亿元。从7月、8月和9月完成情况来看,分别完成了2.34、2.33和2.58亿元。如不出现特殊情况,年度规模工业增长14%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在剩下的几个月中,能够有效解决一些企业面临的流动资金紧缺问题,保障电力供应,则规模工业生产可能达到16%的增速。同时,规模以下工业预计完成总产值111亿元,增长13%。
(三)第三产业:可超额完成年度增长10%的目标。预计全年实现增加值127.2亿元,增长10.7%。今年以来,益阳第三产业呈现一路走高的发展态势。1至9月增速达10.7%,主要是交通、邮电、餐饮、社会服务业受去年"非典"影响,带有一定恢复性增长。去年第三产业在"非典"的影响下,仍保持了9.9%的增速,因此,今年第三产业达到10.7%的增速很有可能。但如果要全年达到11%的增速,有一定难度。
从需求的角度看:
(一)投资年内将保持较快的增长:上半年益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1至9月增速出现回落,但预计全年仍会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实现投资78亿元,增长25%。
今年国家宏观调控,从信贷规模、土地供应等方面实行了严格控制。据金融报表反映,前8个月,益阳新增中长期贷款2.85亿元,同比下降27.7%,其中基本建设新增贷款额下降38.7%。在土地供应方面,今年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计划用地较上年减少25%,建设用地的减少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投资的减少,前8个月土地开发投资5777万元,较上年减少24.4%。贷款受阻,建设用地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益阳后段投资。但是调查中我们也看到,益阳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良好的投资基础以及投资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使益阳下阶段投资依旧看好。但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投资面临项目受到清理、资金紧缩、跨地区项目投资量明显减少等诸多困难,全年要超额完成计划任务达到80个亿,有一定难度。
(二)消费仍有快速发展的空间:益阳消费市场目前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从宏观因素来看:(1)近几年国家几度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及离退休职工工资收入,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线,落实农民减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2)城乡居民基本实现小康以后,消费结构升级,促使住房、通讯、教育、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亮点相继出现。(3)1-8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扬,尤其是食品消费价格走高,最高达10%以上,直接带动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升温。从微观因素看:(1)假日经济刺激消费的效应显著,从而拉动消费品市场增长。节假日消费购物仍是居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也是消费品市场繁荣的重要动因。(2)随着消费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商贸企业加大营销力度,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如果能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上再给些激励,全年消费增长达到13%是可以实现的。但如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要达到14%,则意味着以后3个月,每月要增长16%,难度相当大。
[益阳市统计局 苏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