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益阳市宏观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消费市场商品供应充裕,为需求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02亿元,同比增加8亿元,增长12.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
一、总体特点
1、买方市场保持主导地位
消费品市场是否活跃取决于市场供需两方的对称程度。益阳处于内陆地区,人口流动性不高,因而消费需求相对保持稳定,而供给方由于市场大流通的形成以及便利的交通,已融入到全国统一市场。据商务部调查资料反映,2004年1-8月,全国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有462种,占77%,这表明消费品市场商品充足,买方市场自1999年以来继续居主导地位。
2、城乡消费仍不均衡
城乡消费不平衡由来已久且呈不断扩大之势。2004年1-9月,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34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59元,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货币消费支出之比为1∶4.0,2003年为1∶3.5,2002年为1∶3.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10年左右。目前,全市城镇居民储蓄总额是农村居民的3倍多,而人口数不及农村居民的一半。因此农村居民购买力有限,城乡消费剪刀差将长期存在。
3、传统消费观念依然浓厚
消费和储蓄是居民支出的两大渠道,储蓄增,则当期消费受抑。9月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达170多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11.6%,截止8月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总额约为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000多万元,增长11.7%,但低于同期消费增长率。消费贷款额占居民储蓄总额的比重不到5%,反映出居民消费意向普遍持谨慎态度,“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依然浓厚。
4、大型超市步入相对稳定增长期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9家限额以上超市的销售总额为3.2亿元,同比略有增长。分单个企业看,销售额增加的有4家,基本持平的2家,下降的3家。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心城区四大超市的销售额为1000万元,总额与去年同期持平,增幅较前两年有所回落,日销售额为平时的1.6倍。
5、餐饮市场贡献率提高
2004年1-9月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8亿元,同比增长二成,增幅比批零贸易业高8.6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0%上升到9.7%,对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4%。随着家庭与个人餐饮需求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饮业向服务于大众消费的方向发展。如某四星级酒店推出优价28元一份的自助餐吸引普通工薪阶层。
6、消费热点逐步形成
自住房货币化以来,居民购房成为一大消费热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住宅竣工面积近90万平方米,约为8000套住房,总造价4亿元,占全部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的67%,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这表明住宅消费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期。此外随处可见的房屋交易中介广告也显示出旧房市场相当活跃。另一消费热点是家用电器。8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的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老一代家电产品正在进入更新期,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彩电、空调、电脑、微波炉、手机等时尚家电产品。据城调资料,1-9月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花费2000元购买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二、增长因素
1、政策因素
政府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居民消费创造了条件。1-8月,全市财政支出中抚恤救济事业费增长71.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62.6%,两项合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7%,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今年新出台多项支农扶农措施,累计向农户发放补贴60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带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4%。本期城乡居民新增收入将在后段尤其是年关岁末释放出来。
2、价格因素
自去年10月以来,全市物价开始止跌回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最高逼近105%,相应激发出一部分潜在需求。八大类商品涨幅不一,其中食品类上涨11.7%,居涨幅之首。由于食品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每100元消费支出中就有40元是食品类支出,因而此轮物价上涨全面影响到消费品市场,并将在相当时期内持续。
3、环境因素
零售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迫使商家不得不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采取换季打折、购物返券等多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也使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1-9月,全市二期农网改造投入1800万元,县乡公路改造投入6000万元,两项累计完成投资达4亿元。
基于上述因素综合分析,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100亿元,增幅达13%。
三、提升市场运作效率和效益,促进消费良性发展
1、打造现代流通,改善市场供给
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个性化需求日益显现。靠单一的增加商业设施,降价销售已越来越不适应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因此,应加紧实施全市商业整体规划,引入商业资源的招投标,扶优扶强,优化网点布局,避免低效的重复建设。各类零售商应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分市场,分析消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优势。如发展前景看好的生鲜食品超市在我市还是空白,亟待开发。连锁商业企业要从简单模仿中走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配送、核算和管理,凭借规模优势赢得市场。
2、鼓励“诚信经营”,增强消费者信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已从重量转向重质,“宁上钱当,不上货当”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新观念。针对群众关心的商品质量问题,相关部门应整合执法力量,重点整顿打击食品、药品、建材、家电等领域的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一方面严厉打击伪劣假冒行为,制裁各种商业欺诈;另一方面大力提倡、鼓励“诚信经营”,授予经营守法户信誉公示牌,违法经营户黄牌警告直至取缔,让广大消费者真正放心消费,明白消费。
3、搞好农村市场网络建设
搞好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设不仅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益阳作为农业大市的必然选择。目前农村供销社已严重萎缩,几近瘫痪,农村市场是由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个体户及私营企业在支撑,信息流通不畅,商品质量堪忧。我市农村地域广,山区、丘陵、平原都有分布,因此市场先期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要有效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启动农村市场,应在信贷、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益阳市统计局 周益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