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是一个山区大县,一直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2003年底全县共有乡村人口82.36万人,而年末实有耕地为49.18万亩,人均仅有耕地0.6亩。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而当前依靠农业结构调整来消化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并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不是很大,这样,劳务输出就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大途径。为了进一步弄清安化县劳务输出的实际情况,为发展劳务经济献计献策。最近我们在羊角塘、滔溪、苍场等六个乡镇抽取了13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劳务输出还存在巨大空间,是发展安化县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劳动输出的现状和特点
1、队伍庞大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安化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逐渐地“脱农而出”,纷纷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现在农村中几乎看不到几个青壮年劳动力,有的甚至已举家外出,外出打工的队伍异常庞大。这次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被抽中的13个村中已输出劳动力(不含县内)的人数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3.9%,在被调查的200个对象中,从事制造业的占43.5%,从事服务业的占19%,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占7%,从事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均占6%。据此推算,目前全县已输出到县外的剩余劳动力总数已达18.74万人。其中劳务输出较多的羊角塘镇,全镇总人口为6.3万人,劳动力资源3.2万人,而常年在外的人数有1.8万人,占全部劳动力的56%。
2、效益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人员人平每年寄回或带回的收入为4500元,据此推算全县18.74万外出人员,每年可寄回或带回收入8.4亿元,占全县GDP的32%。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羊角塘镇的王忠,他在常德从事批发零售业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去年他回乡投资100多万元在羊角塘镇建起了一个中小型的超市,同时还在附近租地20多亩,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绿色蔬菜基地,他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营销方式,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另外,劳务输出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大量劳动力的外出使他们的思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得到了一次洗礼,他们看到了新事物,接受了新思想,也改变了山区农民“靠山吃山”的旧生存模式,外出打工的人多了,上山砍树的人少了,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乱砍乱伐的现象,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特色鲜明
长期以来,安化县劳务输出多数是以亲带亲、邻带邻的方式外出,这样通过多年的实践,使劳务输出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滔溪、小淹一带的农民以外出制作糕点糖果的居多,他们都是季节性的外出,每年忙完农活以后,在农历八月份开始陆续外出,直到春节前才回家,外出几个月,经营状况好的可赚回2-3万元,一般的可带回4000-5000元纯利。仙溪一带有一支专业的土石方运输队伍,他们拥有挖掘机50多台,运输汽车200多辆,在贵州、新化等地从事专业化的运输作业。一台挖掘机每年可得纯利20万元。清塘镇一带的采矿人员,坪口镇的保安人员,东山乡的码头装卸工人队伍也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劳务管理部门也正准备着手发展这些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行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努力打造自己的劳务品牌,进一步强化安化县劳务输出的市场竞争能力。
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带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当前安化县的劳务输出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缺乏组织、服务和指导,农民外出务工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调查显示,安化县外出务工的人员中有85%的农民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己单独外出的,由政府部门或劳务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仅占15%。自发外出的弊端较多,一是自发外出的人员担的风险较大,工作没有保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人因就业信息不准或因手续不全而找不到工作,颠沛流离,空手而返;有的人因找工作难,降低就业条件,“给钱就干”,收入不高甚至上当受骗;有的在打工过程中基本权益受到损害而孤立无援。二是自发外出给计划生育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同时也给一些不法用工的企业以可趁之机,隐患较大。
2、外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输出层次偏低
在这次被调查的200个对象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6%,高中和中专文化的占27.6%,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1.8%。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电子、服装、餐饮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科技含量将逐步提高,专业性的脑力劳动和技术性强的劳动将逐步取代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重复劳动。文化素质低的人将越来越难于找到工作。这对安化县的劳务输出将是一个最大的威胁。而且安化县劳务输出,很多是季节性的外出,稳定性不强,有的甚至带有一些不合法的因素。这种低层次的劳务输出,一旦受到一些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将会严重受挫。
3、机构不健全,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
一是劳动力市场机构不健全,目前安化县只有“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一家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而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却是一片空白。二是基层管理机构名存实亡,没有履行其组织管理的职能。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以后,乡镇劳动管理站与企业办合并,改名为企业劳务站。由于无经费来源,大部分的劳务站无法开展工作。有的则干脆停止了运作。如羊角塘镇,有1.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而其劳务站站长还兼了驻村工作,根本就没有精力从事劳务管理。又如柘溪镇的劳务站,其工作人员连基本工资都没有着落,他们几人全部在外干个体,根本就没有从事组织和管理劳务输出工作。三是驻外管理机构薄弱。目前安化县只在广州办了一个驻外机构,而且该办事处只有5名工作人员,这相对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8.74万劳务大军而言,可谓鞭长莫及。四是信息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县大部分的乡镇没有电脑联网,许多乡镇的劳动管理站连传真机都没有,用工用人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因此,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都无法落实到位。
对合理引导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当前要合理引导安化县的劳务输出,加快劳务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建立“两种机制”。
1、健全机构,实现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的转变
对此,第一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的载体。安化县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硬件配套设置不全,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已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一大瓶颈。尽快建立一个地理位置优越、面积较大、硬件先进的劳动力市场已迫在眉睫,而且还应打破城乡就业分割格局,加快省、市、县、乡四级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导向作用。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合法的职业中介机构,严厉打击非法的职业中介和各种欺诈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应加强乡镇劳务站的建设,使各劳务站真正成为密切联系各地剩余劳动力和各级劳动力市场的纽带。各地政府要解决劳务站人员的工资和待遇问题,使他们切实担负起本区域内劳动力资源的调查、摸底,以及劳务输出的管理和其他劳动保障的具体事务。第三要强化驻外劳务办事机构的建设。驻外劳务办事机构既是劳务输出的信息桥梁,又是开展劳务协作和劳务跟踪管理的机构,它关系到劳工队伍的稳定。现在安化县只在广州有一家驻外机构,它无法满足其他区域务工人员的需要。建议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建立相应的机构,以保证市场信息的提供和跟踪管理的需要。通过以上措施,逐渐建立起一个以“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各乡镇劳务站为网点,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为窗口”的劳务输出信息大网络。把目前无序的自发输出逐渐过渡到有组织有保障的有序输出。
2、加强管理,实现从盲目输出向理性输出的转变
在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之后,各地的劳务输出就应当在劳动部门的指引下,以市场信息为依托,有目的地对不同文化素质的人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然后有组织地输出,并通过驻外办事机构跟踪管理,尽量减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外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打造有安化县特色的劳务品牌,以此来提升劳务输出的层次,增强劳务输出的稳定性,提高外出人员的收入水平。
3、转变思路,实现从过多外向型输出向适量就近输出的转变
一直以来安化县劳务输出都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即以外向型的输出方式为主实现的。而从农业转向当地的农村二、三产业和就近的小城镇输出的人数较少。大量剩余劳动力一齐涌入大、中城市有一定的弊端,毕竟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供应不能及时跟上来的话,将会造成诸如道路交通拥挤,住房空前紧张,城市居民缺水、子女就学困难等很多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而且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村的城市化和农业的产业化,而不是一味地把农民转移到城镇。在安化县少数地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好,如羊角塘镇铁炉村近年来部分农民兴办小型的木材加工厂,年收入可达2—3万元,这个收入水平不比外出务工差,而且每个木材加工厂每年能吸纳2—3个剩余劳动力。因此,我们在积极引导劳务外向型输出的同时,也应当大力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使劳务输出在方式和方法上有所改善,从整体上提高劳务输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4、努力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劳务输出的推荐机制
首先,我们应将富余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看待,像企业营销产品一样,组织力量积极地开拓劳务市场。和劳务输入地的劳动部门、中介机构以及各大、中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培育劳务输出的基地。由劳务输入地提供用人信息,我方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搭建起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补的交流平台。其次,应组织一次劳动力资源的普查登记,建立起“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这次抽样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安化县农村中尚未输出但潜在可输出的劳动力占现有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2.8%,据此推算,安化县除已输出的劳动力外还有近14万剩余劳动力可以组织外出。我们应尽快将这些劳动力的具体分布、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收集起来,及时向外提供。对捕获到的各种用工、用人信息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发送。第三,应加大劳务派遣的力度。据了解,安化县在劳务输出的实践中已成功地组织了15支劳务派遣队伍,共派遣劳工2800人,劳工月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部分工种的工资待遇达到了3000元。这种劳务派遣制度是一个集信息收集、组织输出、跟踪管理、法律服务、政策保障于一体的新型劳务输出方式,它管理规范、效益高,深受各方的青睐。建立劳务推荐机制,首先应当向劳务派遣的方向发展。第四,应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推荐人员和劳务人员的素质。安化县要在继续巩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规范部门办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形成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以民办培训为补充的社会化培训大网络,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加大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力度,确保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广大劳务人员培训后能够凭证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增加就业竞争能力,综合提高安化县劳务输出发展的层次。
5、改善服务,建立劳务输出的跟踪管理机制
目前,安化县的劳务输出管理工作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入轻服务的倾向,致使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相应的援助。对此,我们应加大对劳务管理机构的投入,使其配备相关的法律服务人员和跟踪管理人员,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项跟踪服务工作。
[益阳市统计局 陈立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