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益阳市就业与社会保障简析

来源: 时间: 2004-10-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是省、市政府为民办8件实事、10件实事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注民生,强化工作措施,大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落实为民办实事作为首要任务,年初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一、今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特点

    1、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劳动力市场建设进展迅速,公共就业服务全面加强。继去年市劳动力市场和桃江、安化劳动力市场建成以后,今年又有南县、大通湖、赫山、资阳的劳动力市场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功能的劳动市场体系。乡镇劳动力管理站覆盖率在48%以上,全市所有街道(镇)和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机构。市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务集市也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进入市场招聘的企业和求职人员明显增多。1-9月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583人,免费职业介绍82200人。

    二是城镇就业岗位有所增加,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1-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0741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18.2%。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161人,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7011人,分别为省下达任务的119.8%和116.9%。《再就业优惠证》做到了应发尽发。全市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享受免税扶持政策的有24324人,减免税费1500万元,补贴社区公益性岗位2122人153.2万元。

    三是社区就业成为亮点,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控制目标。今年来,我市加大社区建设,社区就业成为城镇劳动就业的亮点。1-9月,全市共兴办社区就业实体111个,新开发就业岗位7713个,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047人,有96439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在做好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今年我市还重点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市本级财政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工的转移培训。至9月底,全市有77.64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年度目标的97.1%。新增转移就业9.6万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84.6%。

    2、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困难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保人数有99718人,1-9月发放保障金4477.8万元,同比增长21.5%,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由42.3元增加到50.8元,全市城镇低保户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1-9月发放农村定期救济金397.8万元,有18374名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得到救济。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五保”对象31488人,其中1572人已参与集中供养。今年全市已投入334万元改造20个乡镇敬老院,已完工的有17所,完成任务的85%,预计11月份将全部完工,达到省规定的目标要求。

    二是企业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今年以来,各级把扩面与基金征缴作为社保工作的重点,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306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9.6%。至9月底,全市有192796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有85501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了养老金,企业基本养老金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

    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9月底,全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达94888人,今年新增1614人,覆盖率89%,比年初提高2个百分点。1-9月,实际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22175万元,发放率达100%。

    四是失业保险日益规范。至9月底,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91876人,今年新增参保9981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99.8%。1-9月,发放失业保险金335.7万元,2715人受益。全市失业保险金发放已100%实现由银行代发。

    五是医疗保险情况良好。至9月底,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239293人,其中在职人员169162人,退休人员68145人,离休干部统一管理的1986人。今年新增参保19293人,完成省下达任务的96.5%。

    六是工伤、生育保险启动工作正在进行,有望在近期能正式启动。

    3、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2004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再就业资金1300万元,其中市本级3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519万元和29万元;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00万元,其中市本级150万元,同比分别增加602万元和50万元;安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专项资金1319万元,其中市本级590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92万元和135万元;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资金2090万元,其中市本级2000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959万元和2000万元。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支持街道劳动保障站的建设,从今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04万元,对中心城区每个社区补助工作经费2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就业容量有限。我市经济基础薄弱,无支柱产业和大型工业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就业容量相对有限。从当前劳动力的供需情况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影响因素,一是高校扩招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数量明显增加,今年有9313名益阳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教育部门安排的有429名,外出打工的2644名,除一部分自谋职业或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外,还有不少的毕业生待业;二是每年都有大批部队退伍军人须安排就业岗位;三是随着企业改制的进度加快,卖断工龄,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将继续增加,这部分人群中,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者,就业难度更大;四是近130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除已转移的77.6万人外,还有50万人左右需寻找就业岗位。

    2、再就业政策落实存在差距。一是部分再就业扶持政策未启动。如小额贷款政策我市目前尚未实行,主要原因是我市财政底子薄,加上去年省政府安排6个市试点,我市不在其列,不能得到上级的重点扶持。二是税费减免政策未完全到位。其主要原因是个别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政策不清楚,导致理解有偏差和政策本身存在模糊之处,如个体户与私营企业的界限、服务业与综合经营的界限等不是很清楚,导致在具体操作上难以把握,政策难以落实到位。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面难度大。因各地破产改制企业的不断增加,企业参保职工未能及时续保,甚至有部分职工多年未缴费,导致缴费人数减少。9月底止,全市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8万人,实际缴费人数24.6万人,占参保人数的85.5%;社会保险金征缴扩面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企业确因经济困难缺乏交费能力。二是企业改制以后对新企业的参保缺乏强有力的征缴手段与制约措施,未能及时办理转移、续保手续,流保的现象严重。三是外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加上部分企业和个人则认为,参加保险加大了其生产经营成本,因而以种种借口拒绝参保,发动参保工作难度大。此外,因种种原因,我市工伤、生育保险至今尚未启动,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艰巨。

    4、地方财政压力大。一是就业再就业扶持压力大。据劳动部门测算,以2003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673元/月为基数,全年需再就业资金6000万元以上。二是企业改制资金缺口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全市各级财政需筹措大量的资金用于依法解除职工身份的经济补偿和支付社会保险费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三是社会保险支付压力大。企业养老保险方面,1-9月全市基金收入1.7亿元,基金支出3.3亿元,收支差1.6亿元。包括农场农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在内,全年我市最多可收基本养老保险费2.2亿元,而至少应发基本养老金4.6亿元,支付缺口达2.4亿元。而同级财政困难,支持乏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年预计需支付养老金29567万元,其中有19283万元左右由财政发放,占65.2%。失业保险基金同样面临支付压力,三年内大批国有企业职工面临失业而进入申领失业保险金的行列,而基金结余有限,缺口相当大。

    三、面临的形势和建议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劳动者只有享受到了充分的就业权力,才有生活安全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虽然社会保障的直接受益者是全体劳动者,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但它的本质意义是保障社会,保障社会秩序,保障宏观经济发展运行的效率,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同样面临着较好的形势。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均已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并正在倾全力抓紧抓好抓实;二是我市的经济环境和条件正在趋于好转,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吸引了较多的外地企业和资金来益阳投资办厂。朝阳开发区近几年引进的纳爱斯等十多家企业,已成为我市再就业的主要基地。资阳区长春工业园去年引进的“锦峰制衣”和“双利毛衫”两个大型针织企业,即将投产,预计能容纳近6000人就业。桃江县政府开辟了桃花江经济开发区,引进项目13个,目前已有近10家落户,年内能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各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小城镇为依托,发展支柱产业,能就地就近解决大量城乡劳动力就业。南县、沅江的水产业,桃江的竹产业和建材产业,赫山的“一村一品”经济等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不仅成为当地财政的支柱,而且是容纳劳动力的主要阵地。国有企业的改制,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益阳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二月通过引进汨罗中天科技集团实行承债式收购,改制后生产形势很好,该企业近500名职工重新得到安置。三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力的增强,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较实的基础。1-9月,我市生产总值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2%。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我市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各项目标能够达到,省、市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将会实现。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扩大就业规模。我们可以采取“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办法,把发展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措施来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市场前景好、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吸纳部分劳动力;加大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安置部分下岗职工。

    2、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一是要尽快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再就业援助。二是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政府购买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如成立城区辅警队伍、卫生监督队伍等,解决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和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功能,积极创办、扶持一批再就业基地,大力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四是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者,政府提供一次以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五是发挥全市三级劳动力市场联网的信息优势,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

    3、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施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就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消除农民进城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系统,组织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努力扩大劳务输出;采取多种方式,以提高其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重点培训“益阳厨师”、“桃花江保姆”和“安化保安”,作为益阳劳务输出的品牌打出去。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改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规范和强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一个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一要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力度。要高度重视破产、改制和困难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困难职工和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实现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防止实际缴费人数流失。二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补助。三要尽快出台工伤、生育两个保险的实施方案及配套办法,力争在年内全面启动两大保险,努力完成省下达的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万人、生育保险年末参保15万人的任务。

[益阳市统计局 游晓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