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高新技术产值突破20亿

来源: 时间: 2005-01-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4年,益阳市有高新技术工业企业27家,比上年减少1家,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7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70.6%。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高新区拉动作用显著。近几年,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凭借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了省内外一批优秀企业和优秀项目落户益阳,如纳爱斯集团公司益阳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立的生产15万吨洗衣粉和5万吨液洗剂的生产基地,2004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总值6.82亿元,实现产品利税2.38亿元,其中利润1.76亿元。2004年,高新区内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1.67亿元,占益阳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55.9%;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22.67亿元,占73.9%;实现利税2.60亿元,占79.8%,对益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起着明显的拉动作用。

    2、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河山。益阳市27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占益阳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三分之一,但总产值超过了全部高新产值的一半。2004年全市民营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0.67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51.2%;销售收入21.53亿元,占70.2%,民营企业为益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挑起了大梁。益阳市民营工业的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运行机制灵活。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决策有高度自主权,对企业资产有高度支配权,在用人上有高度选择权,在分配上有高度调控权。二是技术水平较高。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大都是以智力资源为资本,企业经营者技术素质高,开发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三是创新能力较强。企业比较注重智力引进,大量引进高技术人才,大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9家民营企业共有高新技术产品37种,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22种,比上年增加7种,民营工业有望成为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具扩张潜力的新增长点。

    3、国有工业优势产业提升。益阳市国有工业凭借自身现有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的优势产业,致使效益明显改善。2004年国有工业高新产值5.82亿元,销售收入5.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1%和15.4%;实现利税2821万元,其中利润1805万元,分别增加2288万元和2331万元。如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的注入,生产的密炼机和轮胎硫化机远销法国、意大利、伊朗、泰国、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轮胎与橡胶企业,产销大幅增长,连创新高。全年实现高新产值3.38亿元,比上年增长47.6%,销售收入2.9亿元,其中出口收入1459万美元,分别增长40.4%和97.2%,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利税2212万元,其中利润1602万元,分别增长57.9%和55.9%。

    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技术产业行业优势不明显。益阳市高新技术目前优势集中在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领域,而该领域又缺少龙头企业,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明显。

    2、人才匮乏。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机制、体制、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配合,但益阳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高新技术人员严重匮乏,27家工业企业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3%,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只有975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这必将阻碍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融资问题严重地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发展,除积极争取高科技项目投资外,还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益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