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减税、粮食直补和良补、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的落实,使益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9%,粮食产量增加21.2%。今年中央继续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我省也实行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免征农业税后,益阳市农民究竟可以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农资涨价又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多大影响?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反映:农资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1、免税政策深入人心,促农增收力度较大。据我们对沅江、资阳、安化三个区县市10个乡镇50户农户的调查,由于免征农业税政策宣传到位,所调查的农户都已知道该项政策。从免税金额上看,湖区农民将得到实惠最多。近年来,益阳市亩平税收基本上是湖区高于丘陵区,丘陵区高于山区。据调查,2004年益阳市农民人均农业税支出53元,其中南县100元,沅江市100元,资阳区38元,赫山区33元,桃江县30元,安化县22元。今年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出台,相当于益阳市农民人均可增收53元,沅江、南县农民人均可增收100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农资涨价面广、幅度大。据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等价格全面上涨,而且与上年相比,上涨的幅度较大。碳胺每包(50公斤)价格由上年的23元上涨到目前的28元,上涨20%以上;钾肥每包(50公斤)108元,去年每包价格在80元以下,上涨幅度高达35%以上;磷肥每包(50公斤)价格由上年15-16元上涨到今年的20元,上涨25%以上;尿素每包(40公斤)由上年的78元上涨到100元,上涨28%。甲胺磷价格同样是每瓶6元,但容量却由0.5公斤降到0.35公斤,变相涨价的幅度达到43%;另外农膜、种子和秧盘等价格的上涨幅度也较大。
3、农资涨价将影响农民增收和种植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一是影响农民增收。据调查,上年益阳市农民种植一亩双季稻的物资投入为185元,据测算今年种一亩双季稻,仅化肥、农药、种子、秧盘、农膜等费用的支出就将比上年增加50元以上,上涨27%以上。今年我省免征农业税,本来可以给益阳市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增长点,而湖区农民因免税而带来的收入将被农资涨价抵消一大部分,丘陵区和山区的这部分收益将被全部吞食。据对沅江市竹莲乡南竹山村的调查,该村农民今年亩平免征农业税58元,只能抵消农资涨价而多支付的费用。而山区,过去每亩税收相对较低,今年农资涨价除抵消减税因素外,还要增加生产费用。如安化县江南镇老屋村,今年每亩减税26.7元,而种植一亩双季稻要多支付费用50元以上,与上年相比,还要多投入23.3元。二是农民种植积极性将受影响。农户反映,农资价格照这样涨下去,种植费用大幅增加,免税政策带给农民的增收因素将被农资涨价所抵消,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只是靠粮食补贴和保护价收购在支撑。
农资涨价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部门用于生产的煤、电等能源价格上涨。二是运输费用增加。三是流通环节利润层层加码。
抑制农资涨价的对策。农业生产资料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影响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农资销售点多面广,销售人员鱼龙混杂,不利于有关部门监管。为了抑制农资价格上涨,我们认为: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依法把好市场准入关,围绕重点品种加大治理力度。二是要狠抓大案要案从重从快查处,并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建成“有诉必查”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三是要加强生产成本调查,制定农资最高限价,抑制流通环节利润的无限加码,确保国家政策能实实在在落到农民身上。
[益阳市统计局 李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