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减税政策暖民心 农业生产开局好

来源: 时间: 2005-04-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中央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一号文件。同时我省又推出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益阳市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季度,益阳市农业生产虽然遭受了低温、雨雪等不良气候的影响,但因为林业和养殖业增幅较大,使益阳市一季度农业生产仍保持了良好势头,农民收入也仍呈现增长态势。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出现好势头。初步测算:一季度,益阳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6.5%,实现农业增加值13.11亿元,增长6.3%。出栏肉猪114.06万头,增长5.7%;出栏牛4.72万头,增长9.3%;出栏羊13.58万只,增长15.4%;出笼家禽555.21万羽,增长7.3%;水产品总量达5.62万吨,增长13.1%。  
    
    1、免税政策宣传到位,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据我们对沅江、资阳、安化三个区县市10个乡镇50户农户的调查,今年中央的农业政策和我省免征农业税政策已经由各级层层下达,有的村组已经开会进行宣传,村民也通过干部传达或从新闻媒体知道了有关政策,所调查的50户农户都已知道免税政策。农民高兴地说,现在种田不但不要交税了,而且还有补贴发,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好政策,这是任何朝代都没有过的事。这一政策的出台,更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资准备情况较好。现在农民准备农资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已由过去的冬季购买变成了春耕时购买,这主要是农资丰富,农民不愁买不到需要的农资,春耕购买时可以从商店直接拖向田边,既省钱,又省力,这一现象是近一两年来才出现的新动向。另一方面是因为冬季买农资价格相对较高,政府在春耕生产时会出面抑制农资价格的上涨,价格相对较低。二是农户全年种植计划基本落实。调查的50户农户,都根据当地和自家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耕地,制定种植计划。调查的村组全部消灭了抛荒现象。村民说,过去尽量把地赖给别人种,现在是花钱租地种。三是农产品价格依然看好。主要农产品价格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粮食、生猪、家禽、苎麻等价格仍在较高位运行。据对沅江市三眼塘镇黄茅村调查,该村今年3月中旬晚稻收购价为每百斤85元,比年前的78元上涨了7元。由于价格行情好,农民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和收入预期较为乐观。据市农业局摸底,今年益阳市将进一步扩大早稻种植面积,缩小中稻和一季稻种植面积,棉花面积基本稳定在上年水平,苎麻面积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2、杨树种植再掀高潮,楠竹采伐大量增加。据林业部门统计,继上年的百万亩杨树工程后,今年益阳市又已完成杨树造林面积101.8万亩;楠竹砍伐大量增加,主要是因冰冻导致楠竹倒翻而提前砍伐。因上述原因拉动益阳市一季度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7%,产值达到1.5亿元。 
    
    3、畜牧水产高速增长,区域特色日益显现。一是草食动物基地县牛羊发展快,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和安化县是全省的草食动物基地县,在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后,现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沅江市牛出栏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9.6%,南县增长15.4%,大通湖翻了一番,老牌牛羊大县安化县也增长了3.6%。羊出栏数沅江增长85.7%,南县增长18.5%,安化增长8.4%。二是老牌生猪大县生猪生产增速更快。桃江县、赫山区生猪生产基础较好,近年生猪价格好,激发了养猪大户的生产热情。一季度赫山区出栏生猪18.29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5.4%,桃江县出栏生猪24.96万头,增长10.1%,资阳区出栏生猪10万头,增长9.9%。如赫山区最大的养猪大户??凤凰湖乡温高垸村村民温志先,上年出栏生猪1600头,获纯利44万多元,今年他又计划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两层楼的猪舍8栋,共9000平方米,购良种母猪800头,在上年基础上进一步把生猪生产做大做强。三是湖区水产品生产优势继续显现。2003年的特大干旱,山区和丘陵区渔业生产大受影响,而益阳市洞庭湖区渔业生产不但未受影响,反而更显天时地利,外地投资者也更加看好这块水产宝地,纷纷追加投资,益阳市洞庭湖区的渔业生产更是如虎添翼,沅江、南县、大通湖三地的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5%、11%和83.4%,对拉动全市水产品的增长起了积极作用。 
    
    (二)农民增收难的局面得到改变。据对540户农村抽样调查户的初步测算:今年一季度益阳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946元,同比增加122元,增长14.8%,继续保持上年的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冲出了过去增长难、增速低的局面。 
    
    1、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一季度益阳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6元,同比增加42元,增长14.8%,主要是外出打工收入增加。据赫山区农调队调查:该区外出从业收入人均216元,同比增加77元,增长56%。在100户调查户中,一季度外出务工人数达38人,外出务工时间人均2.2个月,同比增加0.1个月,人均收入979元,同比增加103元,增长12%。 
    
    2、一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大。据抽样调查:一季度益阳市农民人均一产业收入363元,占总收入的38.4%,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比增加46元,增长14.5%。其中:人均渔业收入48元,同比增加39元,增长4.3倍;人均牧业收入124元,同比增加8元,增长6.9%。一产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出售量增加。二是规模户的户数增加。三是养殖规模扩大。 
    
    (三)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热情较高。一季度共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下)4.3亿元。一是小农机具购置热情高。二是水利建设、农田改造投入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益阳市农村经济虽然总体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资涨价幅度大,影响农民增收。据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等价格全面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较大。碳胺每包(50公斤)价格由上年的23元上涨到目前的28元,上涨20%以上;钾肥每包(50公斤)108元,去年每包价格在80元以下,上涨幅度高达35%以上;磷肥每包(50公斤)价格由上年15-16元上涨到今年的20元,上涨25%以上;尿素每包(40公斤)由上年的78元上涨到100元,上涨28%。甲胺磷价格同样是每瓶6元,但容量却由0.5公斤降到0.35公斤,变相涨价的幅度达到43%;另外农膜、种子和秧盘等价格的上涨幅度也较大。据调查,上年益阳市农民种植一亩双季稻的物资投入为185元,据测算今年种一亩双季稻,仅化肥、农药、种子、秧盘、农膜等费用的支出就将比上年增加50元以上,上涨27%以上。今年我省免征农业税,本来可以给益阳市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湖区农民因免税而带来的收入将被抵消一大部分,丘陵区和山区的这部分收益将被全部吞噬。 
    
    (二)少见的雪灾给农民造成了较大损失。今年1-2月份,益阳市持续低温,降雨降雪,致使益阳市越冬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蔬菜损失较大,各地蔬菜生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益阳市今年春节期间蔬菜外调量较大,价格也上涨较多,对一季度农业产值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滞后影响。二是林业损失较大,据初步了解,全市竹林面积受灾120万亩,成灾60万亩。虽不影响本年产值(今年竹子因冻害而倒伏或折断,不得不提前砍伐,竹子的采伐量比上年大幅增加,林业产值不降反增),但将对今后的林业生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主要越冬作物油菜冻害严重,据农业部门统计,油菜受灾面积近80万亩。预计各地油菜单产将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影响提质增效。一是表现在对农产品质量不够重视,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用药、施肥随意性大,农产品“绿色”含量不高。二是品牌意识较弱,不注重品牌的塑造和申报。 
    
    (四)投资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温饱就足的思想较浓。调查发现,农民普遍投资意识不强,除了种地,打工,很少有其它方面的打算,小富即安、温饱就足的小农思想依然比较浓厚,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拖住农村经济的腾飞。 
    
    三、建议和对策 
    
    (一)采取补救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一是抓好灾害补救和病虫害的预报、防治工作。二是要针对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示范、推广避灾农业和灾后补救技术,选用多抗、稳产性好的品种。三是要进一步总结抗灾经验,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抗灾应急机制,切实提高抗灾应变能力。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肥料和可降解农膜,改进药肥施用技术,提高利用率,把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危害和农产品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污染。二是加大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应用力度。要进一步按照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中推行标准化,做到无标制标,有标贯标。要围绕名牌产品和出口产品,认真贯彻执行现有标准,积极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和基地环境标准,不断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三是要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品牌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参加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的认证和申报,加强产品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放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益阳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三)狠抓农资控价治劣,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依法把好市场准入关,围绕重点品种加大治理力度。二是要狠抓大案要案从重从快查处,并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建成“有诉必查”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三是要加强生产成本调查,制定农资最高限价,抑制流通环节利润的无限加码,确保国家政策能实实在在落到农民身上。 
    
    (四)强化产业化开发,做好增值增效文章。一是要大力兴办龙头企业,努力培植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出口能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二是切实强化利益联结,要着力引导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联合体,大力发展合同种植和订单生产,以订单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销售前移,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要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协助龙头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四要积极搞活市场流通,积极开发新型流通业态,不断完善放心粮油连锁店经营机制,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做好入城农民的稳定工作,巩固城镇化成果。由于人口仍在增加,城区扩建、各项基础建设、农村建房等还在不断占用耕地,农村中耕地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人均占有量在不断减少,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做好已入城农民的稳定工作,巩固城镇化成果,通过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而减少农民,提高农村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促进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益阳市统计局 李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