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益阳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健康发展

来源: 时间: 2005-06-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到未来经济的走向。今年1-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9.3%,略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一、消费市场特点

    1. 商业业态创新,行业景气看好
    在连锁超市日渐成为居民日常购物场所的潮流下,适应商品市场细分的其他新型业态则给消费者带来特别的购物乐趣。漫步银城街头,色彩缤纷的饰品店和富有创意的小店铺,总能吸引女士们的芳心;鳞次栉比的服装品牌专卖店则迎合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那些专营同类产品的商户,如家居建材店、电子卖场等,因其在某一品类商品上组合广度与深度的优势,也颇具活力。今年一季度,批发零售业景气指数为124.8%,比上期提高24.9个百分点,预计二季度还会有所提升。

    2.城乡消费市场反差明显,农村消费条件逐步改善
    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依旧明显。从消费总量看,今年前5个月,全市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16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19.26亿元,城乡消费总额之比是1:0.8,对照2004年年末城镇与乡村人口1:2.3的比例,反差明显。要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水、电、路等公用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让现代化的消费品顺利进入农村家庭的先决条件。截止5月末,全市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已实际投入2.2亿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95%以上;县乡公路改造累计投入3.2亿元,工程已接近尾声。农村消费硬环境的大力改善,将逐步缓解困绕农村市场“买得起用不了”的老问题。

    3.商品房价格持续增长,居民购房意愿增强
    数据显示,近几年大中城市的购房热已经登陆益阳这样的地级城市,其热点集中体现在商品住宅方面。去年以来,尽管我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销售均价同比上涨21.3%,但在以购房为主体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刺激下,加上居民“买涨不买跌”消费心理的推波助澜,商品房市场呈现出购销两热的局面。1-5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近三成。

    4.消费总量稳增,消费质量提升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居民消费更加注重健康与舒适。如餐饮业方面,城市郊区新发展的小型餐馆以其独特的亭台楼榭,四周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和风味独特的家常菜肴正在成为益阳餐饮市场的新秀。在居住消费方面,以前,购房者大多对房屋的面积和装修比较关注;现在,则把小区的绿化面积、物业管理水平等居住环境质量指标视为选购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消费市场发展的三大因素

    1. 居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2005年1-5月,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为2602元,增长4.0%。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接近1000元,增速达15%。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我市消费市场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2. 市场供求结构
    供给与需求平衡是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当前供需总量看,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仍是主要矛盾。据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绝大多数商品特别是消费品基本延续2004年下半年市场的供求格局,供过于求的商品继续减少,供求平衡的商品小幅上升。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61种,占26.8%,比2004年下半年增加1.3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39种,占73.2%,比2004年下半年减少1.3个百分点。

    3. 消费价格走势
    价格是市场“无形的手”,牵动着消费网络的各路敏感神经。主要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家电、电脑、数码产品等商品价格的下调,使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显著增强;日用必需消费品如粮食、食用油、液化汽等商品价格的上涨,则拉动居民消费刚性增长。1-5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稳定在100%以上,最高达到105%,刺激消费需求弹性增长。

    三、上半年消费市场总量预测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氛围下,消费需求将在扩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升。消费结构趋于优化,集中体现在居民商品性消费比重减少,服务性消费比重增加。据预测: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总量达到51个亿,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年大致持平。

[益阳市统计局周益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