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重点监测统计资料显示:安化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04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小学5年巩固率99.7%,小学学生辍学率仅0.1%,比2003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初中学生毛入学率有下降的趋势,与2003年比,下降6.7个百分点。为此,我们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学生和老师,他们各有各的看法,我们从中发现安化的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家长的担心:安化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了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这样学校规模扩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但是,在撤并学校的同时也给许多学生家长带来了很多担心:一是低龄学生上学难。由于学校距离远,有的近则几公里,远则十几公里,交通不便,只能靠两条腿走路,低龄学生上学困难。二是学生的安全隐患多。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上学路程远了,安全隐患也就多,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差,给学校管理增加了压力,家长也十分担心。据不完全统计,去年9月份开学不久,全县中小学生就发生死亡安全事故5起。三是教育费用开支重。在农村,虽然学校是按照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收取学杂费用,但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后,绝大部分学生必须读寄宿,学生的生活费用增加,有的家长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费用支出更大。如乐安乡的乐余村,地处山上,那里的孩子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地偏路窄,一路上无人烟,安全隐患多,家长不放心,孩子读书(包括上幼儿园)只好由爷爷、奶奶或妈妈在乡政府附近租房子陪读,据12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4年,农村居民平均每户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002.6元,比2003年增加514.9元,增长1.1倍。学生家长诉苦,国家政策好,就是教育费用太高,现在一个孩子读完小学不容易,更谈不上读中学、大学了。在城镇,小学生的费用更高,学校举办的特长班、兴趣班、假期补课班等应接不暇。收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某镇小学一年级的双语班开学就要交近1000元,家长有苦难言。
学生的呐喊:该给我们减减负了,这是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的呐喊。“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社会各界的共识,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可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一是家庭作业多。小学生除了上六节课以外,还要完成老师、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据估算,平均每个学生的家庭作业要做一个小时以上,家庭作业成了孩子们的沉重负担。二是考试多。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进了学校大门,名目繁多的考试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特别到了初中,一星期一次小考,一个月一次月考,一期两次大考,每次考试,成绩都要排队,学生心里压力很大。三是课外辅导班多,在城镇,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各种假期举办各种课外辅导班,某中学还要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给学生上奥赛课,给孩子增加了压力,给家长带来了经济负担,也苦了老师。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从长远来看是十分有害的,一是不利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小学生在学校学习了7、8个小时,已经很疲劳,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放了学还要做那么多的作业,心理压力很大。二是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天到晚跟着老师转,无独立支配自己的权利。三是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老师按大纲、教学进度,布置作业一刀切。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无老师指导和家长辅导的情况下,不能完成作业,必定受到老师及家长的责备,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四是苦了老师,也苦了家长。大量家庭作业,老师必须加班加点批改,家长也必须按时辅导。
学校的苦衷:目前农村办学困难:一是升学压力大。升学率成了学校和老师的功劳簿,是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唯一标准,他们的压力确实很大。二是农村小学的师资配备相对薄弱。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没有经过师范学校学习),文化底子薄,年龄老化,业务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三是财政投入不足。尽管安化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年增加,2004年比2003年增长22.5%,但是也只能保证教师工资,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改善办学条件,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规模扩大,教室、实验室、学生寝室、食堂等难以容纳这么多学生,急需资金改善这些条件,资金缺口比较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政府的无奈:安化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教育支出占全年财政支出的1/3以上,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满足需要,政府无力解决,无可奈何。由于经费不足,老师待遇差,优秀教师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进,好的生源外流,形成恶性循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必须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未来。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真正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给教师和家长及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不再用升学率这个唯一标准来评判老师和学生。
[益阳市统计局 龙雪姣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