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工业强市、项目立市”战略目标,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发展求实效,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3.01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6.81亿元,占GDP的12.3%,其比重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更是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同时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一季度同比增长11.5%,比GDP快1个百分点,上半年达19%,比GDP快8.3个百分点,工业化成效逐步显现。
工业运行 提速增效
(一)生产持续发展,增速不断加快
今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稳步加快,1-3月为11.5%,1-4月为15.8%,1-5月为16.8%,1-6月提升至19%。
1、股份制工业增长强劲。1-6月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0.56亿元,同比增长22.9%,其增速快于全市规模工业3.9个百分点。股份制工业无论在企业个数上还是在生产总量上均排在规模工业的首位,分别占规模工业的39.7%、63.1%,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7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发展趋势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股份制工业发展主要受纳爱斯、科力远、东方水泥等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发展的拉动。
2、轻工业增长继续领先于重工业。上半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65亿元,同比增长27.3%;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6亿元,同比增长11.2%,轻工业增加值比重在规模工业中达到了51.4%,增速比重工业快16.1个百分点,轻工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3个百分点,轻工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食品生产及加工企业中的三益茶叶、粒粒晶米业、口口香米业、克明面业、辣妹子食品及南洲酒业;饲料生产企业中的华港饲料、通威饲料;水产品加工企业中的洞庭珍珠开发公司及纺织行业中的汇源麻业、洪源纺织和德盛纺织等企业的生产快速发展所致。
3、重点行业生产喜中有忧。上半年,益阳市规模工业的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64.9%;纺织工业完成增加值2.24亿元,同比增长31.1%;建材工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21.2%;机械工业完成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7%;造纸工业完成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只增长了0.7%;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同比下降11.4%。其中,造纸工业增速慢,主要是泰格林纸沅江公司新生产线迟迟未能开工生产,原设备生产能力已基本处于饱和,只比去年增产1300多万元。机械行业主要是受齿轮股份、橡胶机这两家的影响。齿轮由于改制后,企业运行正处于磨合期,未恢复到原来的产能,产值较去年同期减少2060万元;橡胶机的生产主要是根据订单的交货期来安排的,由于1-6月交货的产品较少,所以产值减少4257万元。电力行业下降主要是益阳电厂。因丰水期上网电价比平时下调0.18元/千瓦时,加之电煤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发电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326万千瓦时。石煤发电厂由于受企业改制影响,一直未正常生产,发电量同比减少1135万千瓦时。
4、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上半年,规模以上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41.1%,农村工业在规模企业中所占比重达到了28.1%,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农村工业的增长主要是受纺织、竹木加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及压延这四大行业的有力拉动,这四大行业共完成增加值2.81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近6个百分点。农村工业的迅速崛起,有力推动了整个规模工业的持续发展。
5、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上半年,规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36.6%,新产品产值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橡胶机、资江电子、科力远这三家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强。
(二)产销衔接良好,效益稳步提高
1、产销同步。上半年,全市实现销售产值59.8亿元,同比增长31.5%,其增速比产值快1.7个百分点。产销率达到99.8%,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上半年出口交货值达2.7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科力远、亚华水产、鸿源稀土为典型的一批出口创汇企业,产品出口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及欧美市场,并在当地立稳了脚跟,其出口交货值不断增加。
2、效益上升。上半年,益阳市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11.95,同比提高15.8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升8.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813万元,同比增长1.3倍,比一季度增加盈利5789万元,盈利企业盈利额大幅上升,上半年盈利企业盈利16648万元,同比增加4227万元,增长39.7%;其中:盈利上1000万元的企业共有2户(惠同新材盈利1628万元,湘安钨矿盈利1191万元);上500万元的企业共有12户,盈利9493万元;上100万元的企业共有26户,盈利12159万元。并且在企业户数上比1-5月增加了7户。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下降,上半年亏损企业共亏损6835万元,同比减亏763万元,下降了10%;其中减亏企业有蚊香总厂、汉森制药、洞庭水泥、桃江稀土、太阳鸟游艇、无纺布6家,共减亏1155万元,特别是太阳鸟游艇扭亏18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50122元/人,同比增加7893元/人,增长18.7%,比一季度提高了11.9个百分点。
(三)区县(市)竞相增长,支撑整体攀升
上半年,区县(市)规模工业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综合效益,区县(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在全市整体水平之上。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赫山区略低外,其余都高出平均水平。全市规模工业生产的增长,效益的不断攀升,其贡献完全来自于各区县(市)规模工业的加速发展。
瓶颈制约 问题犹存
能源紧张,燃料、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仍是目前制约益阳市工业发展的瓶颈。
1、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滞后。上半年,全市26家中型企业(即:剔除益阳电力局与柘溪水电站两家无月报数据的中型企业),共完成增加值6.88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7个百分点。尤其是国有中型企业,拖了全市规模工业发展的后腿。如益阳电厂,上半年完成产值39169万元,同比下降0.7%。橡胶机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该单位今年以来每月生产均出现滑坡,1至6月累计产值已比上年下降23.3%。此外,麻纺厂、齿轮厂、资江机等骨干企业,受国际、国内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影响,生产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以上5家中型国有企业上半年共减少产值7925万元,下降10.2%,亏损3319万元,增亏7.3%。
2、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上半年,益阳市371家独立核算规模企业中,利润主要集中在26家盈利上100万元的企业中,这26家企业只占全市280家盈利企业比重的9.3%,而实现的利润却达到了12159万元,占所有盈利企业利润总和的73%,说明益阳市规模工业盈利能力普遍较差,高盈利企业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始终处于高位,使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费用居高难下。上半年益阳市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为44.13亿元,同比增加10.32亿元,增长30.5%,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又远小于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涨幅。就我省的情况来看,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达111.1,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只有106.4,进出相差4.7个百分点,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3、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有所加剧。一是国家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导致金融机构对信贷的收缩,使企业融资难度增加;二是原材料能源的价格继续上涨,及部分企业由于固定资产增长较快挤占了流动资金;三是两项资金占用增加。上半年,产成品资金为7.59亿元,增长17.6%;应收帐款净额为14.38亿元,增长7.5%。这些被占用的资金使本来就十分短缺的企业流动资金更是“雪上加霜”。由于上述各种原因,今年以来,企业受流动资金紧缺的影响而制约生产的发展,显得较为突出。导致部分企业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却苦于没有流动资金而影响生产,如东方水泥、金沙轧钢、谊信农业、恩泽纺织、亚华水产、鸿源稀土等一批重点发展的企业,由于资金问题,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驱弊就利 完成目标
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结合益阳的具体实际,只要我们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化解宏观调控的影响,把握机遇,驱弊就利,规模工业要完成年初确定的增加值增长15%,实现利润1.8-2亿元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发展小型规模工业企业,逐步壮大企业规模
1-6月,益阳市小型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同比增长33.8%,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8.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7.5个百分点。增速比26家中型企业增速快30.5个百分点,这说明益阳市小型规模企业的发展步伐在逐步加快,其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发展小型规模工业企业是增大企业规模、增加盈利、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益阳市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小型规模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巩固、壮大益阳市规模工业经济。
2、积极引导企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要抓住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运用各种信息发布手段,引导企业深入调研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态势,从市场需求出发,花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抓住时机实行企业内部部分产业转行、转产。同时千方百计多方筹集技改资金。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优势、特有长处和潜在能力,大力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增强益阳市工业经济的特色竞争力。对于鼓励的高新产业及有前途的转产换代企业,财政、金融部门应制定计划,分批给予重点扶持;对于限制类项目,不论投资大小一律不批。
3、多方入手寻找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有效办法
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经济发展与资金运行的基本规律,通过政府、银行、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寻找有效解决办法。
其一,对企业而言,必须转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企业资金依赖银行的传统观念。改变生产经营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做法,建立起一套补充、积累、管理资金的长效机制,提高自筹资金的能力。企业内部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同时企业还要提高信用观念,与银行真正建立起互利互信的共同发展关系。
其二,对银行而言,尤其是在目前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下,要进一步提高信贷调控能力。区别对待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资金的需求,真正落实“有保有压”。既要满足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资金的合理需求,对合法诚信经营企业对提供贷款方便,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要大力支持;又要切断对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的供应,防止恶意骗贷行为的发生,减少和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其三,对政府而言,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推进社会融资制度的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创新。鉴于中小企业普遍资本规模较小,资信度较低,可供担保的东西较少的具体情况,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为其服务的有关担保机制。
[益阳市统计局 贺吉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