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2004年,全市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共完成产值811240万元,比2000年增长61.7%,是1978年的189.2倍。其中:交通运输业务总量已达668940万元,邮电通信业务总量已达到142300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66.6倍和519.3倍;比2000年增长56.3%和93.4%。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2%,分别是1978年的4.3倍和2000年的91.1%。
交通发达 运输繁忙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为了改变交通运输的落后面貌,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和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形成了以益阳市为中心的干支直达、连通城乡的公路网络。经济普查数据反映,益阳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50公里,为1978年的1.4倍,比2000年增长30.1%。目前,益阳有等级公路2866公里,占70.8%,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基本上结束了过去那种“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公路密度已达到32公里/百平方公里,90.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通达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铁路运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长石铁路竣工通车,结束了益阳地方性小铁路的历史,紧随其后的洛湛铁路干线即将全线贯通,将极大地提高益阳市的铁路运输能力。此外,水路运输近几年来也取得了恢复性发展。
2、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大幅增长
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益阳交通客货运输量分别为5337万人和3465万吨,是1978年的5.8倍和5.4倍,比2000年增长49.3%和87.7%;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为227146万人公里和531692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8.1倍和12.2倍,比2000年增长33.4%和1.7倍。其中:公路承担了97.5%的客运和81.9%的货运,共完成客运量5203万人,旅客周转量223215万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0.9倍和15.2倍,与2000年相比,绝对量分别增加1837万人和30159万人公里;货运量2838万吨,货物周转量416134万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48.9倍和142.1倍,与2000年相比,绝对量分别增加了1347万吨和303509万吨公里。水路承担了1.7%的客运和10.4%的货运,共完成客运量89万人,旅客周转量3931万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22.5%和31.6%,与2000年相比,绝对量分别减少251万人和3269万人公里;货运量362万吨,货物周转量115558万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76.2%和3.3倍,与2000年相比,绝对量分别增加了7万吨和32717万吨公里。铁路承担了0.8%的客运和7.7%的货运,共完成客运量45万人,是1978年的88.2%,比2000年增长20.4倍;货运量265万吨,是1978年的2.5倍,比2000年增长2207倍。
邮电发展 通信便捷
1、邮政新业务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在邮政事业建设上,努力克服过去单纯依赖国家投资的状况,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发展邮政事业,使益阳市邮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特别是邮电分家以来,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继开办了邮政快件、电子信函、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等业务,并广泛为大众所接受。经济普查数据反映,邮政业务总量已达10119万元,是1978年的36.9倍,比2000年增长58.7%。为繁荣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贡献。
2、通信能力显著加强,技术装备迅速改善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需求急骤增加,益阳市高起点、高速度、大规模引进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分组交换、数字微波、光纤通信等一批国内外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全市通信装备水平,从而完成了从人工到自动化、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跨越,具有一定规模的连接益阳城乡和全国各地的通信网络已形成,在实现了全市乡镇通电话目标的基础上,正在努力向着全市乡镇通移动电话的目标奋斗。经济普查数据反映,益阳市电信业务总量已达132181万元,是1978年的482.4倍,比2000年增长96.7%。拥有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1.46万户,是1978年的153.2倍,比2000年增长58.6%。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已达到46.7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26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部/百人。电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益阳市统计局 贺吉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