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益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
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农林牧渔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8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一产业增加值28.25亿元,增长6.7%。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1、春粮、春油、春茶喜获丰收。全市120.63万亩油菜,已喜获丰收,面积比上年增长15.7%,总产量12.13万吨,增长21.8%;马铃薯13.22万亩,增长13.2%,产量达3.49万吨,增长18.9%;蚕豌豆9.39万亩,增长8.5%,总产量1.2万吨,增长21.2%;春茶增产增收。今年春茶总产量达4000吨左右,比上年增产10%以上,同时因价格稳中有升,使春茶既增产又增收。2、春播面积继续扩大,种植结构有所变化。全市春播面积323.67万亩,比上年增长4.2%。其中谷物290.4万亩,增长4.5%,早稻面积185.69万亩,比上年略有减少;棉花价格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稳中有升,受此拉动,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0.78万亩,增加3.57万亩,增长13.1%;苎麻延续近年来的好价格好行情,今年种植面积继续增加,达到51.63万亩,增加4.46万亩,增长9.4%,由于气候适宜,头麻产量较高。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呈小幅增加态势。
(二)林业生产继续发展。一季度止,全市完成春季造林115.8万亩,其中杨树造林101万亩,退耕还林14.8万亩,全面完成造林任务。同时,林产工业快速发展,对拉动我市林业发展、稳定林产品价格、提高林产品质量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养殖业稳步增长。1、各类养殖总量稳步增加,效益有增有减。①出栏生猪数量增加,经济效益处于盈亏边缘。目前我市生猪市场价格比较低迷,肥猪出售价格由上年同期的8.0-8.6元/公斤,下降到现在的6.0-6.4元/公斤,跌幅30%左右,仔猪价格由去年同期的250-300元/头(10公斤左右)下降到120-140元/头,跌幅1倍以上。安化县木子养殖小区现有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的专业户12户,户平亏损40万元。但目前价格比去年年底略有回升,部分养殖户开始填圈补栏。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181.62万头,同比增长3.9%。②家禽发展速度有所回落。由于价格下降,家禽发展速度放缓。据调查,目前禽蛋价格为5.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下降14%;活肉鸡7.2-7.4元/公斤,同比下降9%,家禽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目前基本处于微利阶段。上半年全市出笼家禽1007.81万羽,增长3.6%;蛋品产量达到3.05万吨,增长19.5%。③牛羊养殖总量与效益双增长。牛肉市场价格为20-24元/公斤,上涨10%;羊肉价格20-22元/公斤,上涨15%。上半年全市出栏牛8.72万头、羊20.18万只,分别增长7.5%、4.2%。④常规水产品销售不旺,名特水产品效益可观。据调查,目前主要水产品(草、鲤、鲢、鳙等)每公斤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1-2元,跌幅20-30%。但名特水产品维持较高价位,销售趋旺。上半年我市水产品总量达10.79万吨,增长11.9%。2、综合养殖有新发展。为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养殖综合效益,不少养殖户一改过去单一的养殖模式,由单纯的养猪、养禽、养鱼为畜禽鱼综合生态养殖。全市猪—鱼—禽综合养殖13万多亩,比上年增长四成左右,猪—鱼结合和禽—鱼—稻立体养殖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68元,同比增加209元,增长12.7%。①工资性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72元,同比增加93元,增长16.1%。②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为358元,同比增长20.1%,呈现快速增长态势。③家庭经营一产业收入下降。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一产业收入为649元,同比下降1.1%,其减收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下降。
三、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上半年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9890万元,增长26.5%。
主要工作措施: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推进新农村建设。①广泛宣传发动。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宣讲1号文件,有关单位进行了专题学习,村一级召开了村民大会,传达学习了中央1号文件精神。②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益阳市在广泛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起草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方案》。③整合资金投入。据初步了解,目前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约4000万元投入示范村建设。市财政今年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各区县(市)财政也安排相应资金,乡(镇)、村也积极筹措,加大了投入力度。
(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抓龙头、扩基地、创特色、强品牌”为核心,突出优质稻米、林纸竹板、水产畜禽、棉麻纺织、油蔬茶果五大产业链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1、狠抓优势产业带建设。各区县(市)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了优势产业带建设的规划和措施。资阳区大力实施“1135工程”(即1个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1个水果生产基地、3个蔬菜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各基地均建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责任人。
2、狠抓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各地把扶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桃江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沅江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持4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9家市级龙头企业的发展。
3、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各地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提质扩容,不断提高其运行质量和带动能力。据了解,到一季度止,益阳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6个,成员16万多人,共带动农户38万户。经过认真考察筛选,大通湖区天然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被推荐纳入国家农业部2006年专项扶持项目。
(三)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服务“三农”工作有了新的成效。农业和涉农部门加强了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利用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准确及时地发布农业政策、生产资料价格等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加强动植物防病防灾工作,扎实抓好春防工作。加强农资、畜药、饲料市场管理,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养殖业用药用料专项检查活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影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近年来益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看,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已有了较大好转,从而使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益阳市农业仍处于比较艰难的提升阶段,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目前益阳市农村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脆弱。
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沟港渠系不畅,电排机埠损毁严重,乡镇虽年年组织水利建设维修,但力度不大,部分电排机埠“带病工作”,涝不能排,早不能灌,雨多雨少,年年有灾。加上农村通讯设施滞后,市场信息闭塞,田间道路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导致生产后劲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主要农产品价格却低位徘徊。
目前棉种市场价50-55元/袋(0.7斤),杂交稻种10-11元/斤,尿素72-75元/袋(80斤),磷、碳肥47元/套(200斤),钾肥106-108元/百斤,复合肥2250元/吨,大部分农资价格仍维持在去年上半年的高位水平,部分甚至完全抵消了中央财政补贴和政策性增收效应,农民生产成本难下降。益阳市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但农民每亩负担的共同生产费、一事一议费和公益事业筹资筹款等仍然偏高。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如生猪、家禽等价格却在低位运行,生猪价格比上年同期跌了三成左右,常规水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也较大。农资和主要农产品价格这一涨一跌,给益阳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一定难度,也是导致我市农民种养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难掌握、难应用。
近年来,由于外出劳动力逐年增加以及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转产转业,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不仅年龄偏大,而且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导致科技成果难转化,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农业市场主体弱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从益阳市农业生产的规模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基本上停留在千家万户各自为政的局面,农产品加工能力弱,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大部分农业生产个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都很弱,稍有风吹草动,生产能力就受到很大影响。农业弱势产业的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生产能力不够稳定。
[益阳市统计局 李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