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成长性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加以谋划和推动。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本国和地区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的“软实力”。那么,什么是文化产业?益阳文化产业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发展如何?我们试图根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和部分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范围包括:
1、为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游戏软件等的出版、制作、发行。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博物馆展览、网络、旅游休闲服务等。
3、从事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档案馆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如印刷设备、影碟机、音响设备、文具、玩具、纸张、磁带、光盘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需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电视机、收录机、乐器、游戏器材的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有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广告等活动。
如果按照文化活动的延伸性分,文化产业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二是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三是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个大类。
二、产业正在形成 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益阳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而使益阳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渐显规模。经普数据显示,2004年,益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35亿元,比2000年增加3.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5%,比2000年提高1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 2000年-2004年,益阳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2%,比GDP年均增速快5.5百分点。从文化产业三大层次看,核心文化层举足轻重,外围文化层发展迅速,相关文化产业层已具规模。2004年全市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1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3%;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等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0.86亿元,占13.6%;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4.3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1%。
经普数据显示,2004年末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160个(含个体户),法人单位资产22.77亿元。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2.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2%。
――产业建设起点较高。“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坚持狠抓益阳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益阳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新的路子,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留山水风光,建现代新城”和“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等一系列决策,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通过成功举办竹文化节和市“九运会”,抓住中心城区不断扩容提质的机遇,采取一系列非凡举措,建成了奥林匹克公园、国际高尔夫球场、益阳新闻大楼等高水准、标志性大型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据统计,自“九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项目72个,总投资达33亿元,这些文化体育设施的建成,不仅有效促进了益阳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提升了益阳的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也为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
――四大行业发展迅速。一是益阳新闻传媒业的整合和结构调整显现成效。在进一步办好《益阳日报》和《散文诗》的同时,整合各类报刊,发挥整体优势,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针对益阳广电系统结构、网络多元化的突出状况,市广电局着力进行结构调整,整合广播和电视传媒业,实现一体化的制作机构,开发有线网络增值业务,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试验步伐。2004年末,全市网络光缆总长达1261公里,电缆总长2630公里,节目套数达46套。广播电视综合复盖率达98%。同时,利用产业优势,开发了多种信息服务网络。不仅如此,益阳于2005年10月13日成功实现新闻直播,重大活动直播实现历史突破,开市州之先河。二是文化娱乐市场迅猛发展。2004年全市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2229个(含个体),主营业务收入近2.7亿元。三是旅游业迅速攀升。2004年,益阳接待游客总人数3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0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3倍和11.3倍。旅行社由2000年3家发展到22家。星级宾馆酒店由4家发展到18家。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末已开发和推出旅游景区景点32处,其中桃花江竹海、百竹园等国家级景区(点)6处,柘溪风景区、奥林匹克公园等“湖南百景”景点5处,开辟了益阳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游等3条旅游黄金线。四是体育观光休闲产业迅速崛起。借举办市“九运会”之契机,益阳兴建成一批高水准的体育场馆。投资1.8亿元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不仅拥有一个3万个座位的体育场,可容5千人的体育馆,还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内游泳馆、室外游泳池、跳水池及羽毛球综合训练馆。其中羽毛球综合训练馆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羽毛球益阳训练基地。除此之外,还建成了资阳乒乓球馆、赫山排球馆、桃江综合训练馆、安化羽毛球馆等。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梓山湖国际高尔夫球场具有国际PGA锦标赛级标准的18洞。这些高档次的体育场馆,不仅能满足体育竞技的需要,而且为运动训练、全民健身、演出展览和观光旅游提供了平台。
――文化品牌声名鹊起。旅游业中以“花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等为代表的田园文化休闲、娱乐、度假在全省已享有一定知名度。而作为益阳传统戏剧的花鼓戏在新时代也焕发新的光彩,创作和演出影响深远。《桃花江美人窝》、《但愿人长久》、《郑培民》、《一枕黄粱》等大戏在全省多次巡演,不仅唱响益阳,而且唱响湖南,成为益阳专业文化的一大亮点。纯文学诗刊《散文诗》创刊20年来,坚持“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文学新人,提高青年人的文学修养、写作能力和审美品位”的办刊宗旨,在精字上做文章,发行量由最初的3千册增加到目前的7万册,年发行量80万册以上。作者队伍和发行网点遍及全国和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被诗坛誉为“生活的一方净土、心灵的一泓清泉”。自公开发行以来,《散文诗》每届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文学期刊、并被评为第二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成为全国期刊界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益阳对外开放的艺术名片。
三、四大因素制约益阳文化产业发展
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的要求来考察,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比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大制约因素:
一是缺乏规划。目前益阳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现象,文化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尚未显现。
二是设施滞后。目前,益阳市现有文艺创作与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场所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只有26个,对于益阳这个拥有460万人口的城市而言,数量太少,特别是乡镇基层文化站、村及文化活动室建设不齐不全,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支撑载体。
三是人才匮乏。经普数据显示,2004年,益阳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仅1.2%,低于2004年全省2.2%的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益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而且整体素质不高。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全市文化产业企业(不包括个体户)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人员所占比重仅为20.5%,而且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不高的文化行政事业单位。如果加上普遍低于大专学历的个体户从业人员,益阳文化产业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比重将不足13%。这不仅影响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和愿望,也极大的影响了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体制不顺。首先是文化体制中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没有全部到位。文化产业实体不能以市场经济主体施展拳脚。其次,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与制度性障碍尚未突破,如投融资制度、特殊税费制度、土地优惠征用政策等。第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全面铺开。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造成益阳文化产业总量偏小,与全省、先进地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占全省的比重低。2004年,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3%,其总量只有长沙市的5.4%,岳阳的32.1%,常德市的41.3%,株洲市的48.7%,居全省第7位。二是对经济的贡献低。2005年益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2.5%,居全省第6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比最高的长沙市低6.6个百分点,比相邻的岳阳、常德低1.2和0.3个百分点。三是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经普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16亿元,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3%,而全省这一比重达到了27%。
四、底蕴深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家的宏观形势和益阳的实际,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益阳文化产业发展总的宏观判断是: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有着非常看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产业。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益阳的文化产业一定能异军突起,并拉动经济更快发展。对此,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开发潜力巨大。益阳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景色怡人,八百里洞庭闻名遐迩,桃花江竹海碧波万顷,均为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其次,益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如底蕴深厚的梅山文化、如歌如诗的“桃花江美人窝”文化等,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益阳人杰地灵,文化人才辈出,古有清朝名相陶澍,近有“三周一叶”,进入当代以来,益阳文化体育人才更是不断脱颖而出。在文学艺术方面,益阳现有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在2000人以上。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益阳位于湖南中部偏北,市区距省会长沙不到一小时的路程,为最佳发展承接区位。益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长沙正面的辐射牵引作用,而且通过长沙市的“中转”和“码头”作用,还可更大范围地不断拓展对外发展空间,走向更大市场。
三是全省形成氛围。近年来,湖南省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广电、出版、报业、文化休闲娱乐、卡通动漫等领域在全国形成了赫赫有名的“湘军”系列。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将重点打造湘江流域、大湘西、潇湘流域三条文化产业带,选择和扶持一批重点发展区域,而益阳正处于潇湘流域带。
四是条件已经具备。改革开放以来,益阳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4年益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885元和2486元,而文化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已达15.2%和13.2%。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10年中年均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益阳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2.5—3.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快益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篇文章:一是做好布局篇。根据益阳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园区集中、资源集中、经营集中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期间应重点抓好益阳文化产业园(“三周”文化城)的发展,在行业结构上要重点做大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文博会三大行业。各区县市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二是做好宣传篇。我们应对益阳市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外广泛宣传益阳,争取更多的群众认识、喜欢益阳,来益阳休闲娱乐旅游,从而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三是做好人才篇。益阳市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健全人才激励为机制,大胆使用人才,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益阳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益阳市文化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四是做好投入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小的文化事业单位、主体要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积极扶持社会新闻媒体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民族特色的(如花鼓戏剧团)艺术团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大型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将文化馆、图书馆合二为一建设,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场所,以此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
[益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