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零售业托起经济发展一片蓝天

来源: 时间: 2006-08-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零售业承担着引导生产与消费的媒介和传导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重要功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在当前区域经济日益融合的大形势下,作为流通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零售业,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零售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益阳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零售业托起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

    发展零售业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拉动经济的主动力,安排就业的主载体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渠道。
    
    2004年,益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80%是直接通过零售业这个平台来实现的。“十一五”期间,益阳市经济增长将由投资拉动型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双轮来驱动,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使零售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为突出。
    
    从产业角度看,2004年益阳市零售业实现增加值约15亿元,占GDP的比重虽然不足5%,但由于它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有着密切联系,即使在第三产业内部也存在着较大联动效应,因此,零售业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的、现代化的零售业网络,对益阳经济的开放搞活具有战略性意义。
    
    据有关估算,我国近年来8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由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反映:分行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以零售业最多,为7512人,另外,分散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和社区中从事个体零售业的从业人员有68181人,全市零售业共吸纳劳动力在7万人以上。
    
    2000年以来,益阳市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收入保持在1亿元以上,其占全市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虽逐年所有下降,如2004年零售业上缴增值税占全部增值税的比重为20%左右,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零售业仍然是益阳市的基础税源之一。

    二、零售业发展中蓬发生机与活力

    近几年来,益阳市零售业在改革中兴起,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蓬发生机与活力。
    
    1、民营经济雨后春笋,充满生机与活力
    
    益阳市零售业呈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为支撑的特点。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零售业企业257家,实现销售额16.11亿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企业销售额3.17亿元,股份有限公司6.87亿元,私营企业2.42亿元,其它企业3.65亿元,分别占销售总额的19%、43%、15%和23%。2004年,全市共有零售业个体经营户44500户,当年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是零售业企业的2.8倍。
    
    2、连锁经营替代传统业态成商业主流
    
    被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连锁经营产生于1859年的美国,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成熟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连锁经营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我国内地以来,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全市仅中心城区有一家较大规模的连锁超市,经过短短五年的发展,连锁超市不仅全面占领了中心城区各主要商业中心,而且在各县市(区)的经济中心及部分较大的乡镇开辟了自己的“根据地”。2004年,全市限额以上连锁超市有11家,实现销售额5亿元,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目前,全省连锁企业营业收入前十五强中有9家企业在益阳设立了分店,其中益阳市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益阳爱丽丝连锁有限公司立足区域市场做大做强,年销售额上亿元,跻身全省十五强,位列第13位。连锁经营模式不仅在综合零售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时也被引入到零售业的其它诸多领域,城区内电器连锁店、药品连锁店、服装连锁店鳞次栉比,连锁已经成为零售业现代化经营的标志。
    
    3、商业设施提质扩容进程加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市新建了一批大型的商业设施,零售业基础设施的提质扩容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十五”期间,中心城区建成了三条高标准、高档次的商业步行街,总投资超过两个亿,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购物的主要场所。全市现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0多家,营业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新兴的建材装饰材料市场发展尤为突出,2004年实现成交额6个多亿,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50%左右,比2000年增长约4倍。

    三、零售业自身发展与居民需求不相适应

    1、农村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益阳市城镇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大量散居的特点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全市128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小城镇,其镇区平均人口数不到8000人,少于1万人的占近九成,少于0.5万人的占六成,因此农民消费主要还是依靠原始的集贸市场和简陋的代销店。“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农村零售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2、零售企业经营效益总体欠佳
    
    由于零售业总体规模的快速扩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业内经营模式的高度趋同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不断升级,小企业市场份额被大企业不断蚕食,“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成为商家们普遍头疼的问题。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零售业企业负债总额13个亿,资产负债率逼近100%。同期,企业利润总额-0.92亿元,主要是因为32家国有粮油零售企业亏损额1.08亿元。如剔除粮油企业的影响,全市零售企业整体营利水平仍然很低,企业经营风险凸显。
    
    3、过剩与外流的矛盾突出

    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的盲目扩大,超过区域及网点辐射范围内人群消费能力的实际需要,造成设施闲置,商气难聚。如赫山区投资1.3个亿兴建的商业步行街,自2004年建成以来,仍有30%的铺面未出租。另一方面,益阳市每年流向省会城市及周边城市的零售额达1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具体分析对比益阳市与周边地区零售业总量发展情况及几个相关经济指标,可以发现,益阳市零售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呈局部塌陷之势。
    
    4、市场监管难度大

    零售业是地域分布最广,与人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民生行业。长期以来,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对零售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零售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一些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商业道德欠缺等原因,居民消费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提升滞后于零售业规模扩张速度,对零售市场的监管任重而道远。

    四、零售业跨越式发展走良性互动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要实现益阳市零售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到“一个融合与二个互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发展超前性与适度性的融合

    零售业是城市的窗口,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也无论城市的大小,其经济中心都是以商业为支撑的。因此,作为先导的零售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应该超前,以引导城市改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以引导居民消费向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不是等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到某一层次后再来发展零售业。当然,这个超前是要有一个界限的,不能过度。那么衡量是否过度的重要标准就是现有购买力、潜在购买力和未来发展购买力。也就是说,零售业的规模和内容必须根据一定区域内的市场需求总量以及需求结构来决定。

    2、城市与农村的互动
  
    “十一五”期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零售业的发展也必定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县及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具有发展零售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益阳市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并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安化县于年内新建了25家农家店。通过市场工程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打造“第三零售商业圈”,使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不出村就可以逛超市,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同时连锁超市这一新型业态在改变农村落后的流通方式的同时,也从源头上“锁”住了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不能是简单地把城市超市、便利店原版复制到农村,而是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按照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来运作。另一方面,益阳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相当丰富,具备发展农贸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因此,可借助连锁店来搭建农村与城市的物流平台,使更多的绿色农产品快速、便捷、安全地进入城市。
    
    3、市场监管与开放搞活的互动

    对于零售业来说,政府的监管主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根本点,引导和规范零售企业行为,形成不同作用、不同层次的监管体系。监管体系既要监管有力,又要能开放搞活市场,把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包括:(1)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市场准入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和经营监控体系,杜绝伪劣或变相造假产品及未达到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入零售市场。(2)监督与仲裁体系。建立企业行为监督机制和仲裁机构,并支持独立于政府的仲裁机构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3)激励性机制。如在政策方面激励企业创新,对经营信誉好的零售企业授予荣誉,发挥示范作用。                                           

 

[益阳市统计局 周益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