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方略

来源: 时间: 2006-08-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第一、二、三产业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而第三产业所属行业及其广泛,按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它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的15个门类。现代社会经济中,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其现状及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而且关系到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仅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且为推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益阳市的第三产业涉及到了15个门类中的除国际组织以外的14个,即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益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根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益阳市第三产业的单位情况、从业人员、资本状况以及增加值结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加快益阳第三产业的发展作初步探索。

    一、益阳市第三产业的结构特点

    1、单位结构特点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益阳市共有第三产业单位10.62万家,其中法人单位7462家,个体经营户9.88万家。在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有1093家,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4.6%;事业和机关法人单位分别为1469个和673个,占19.7%、9.1%,社团法人和其它法人分别为375个和3852个,占5.0%和51.6%。从单位的区域分布来看,由于第三产业是一种城市经济,是农业、工业发展相对成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普查资料显示,益阳第三产业单位数在地域上的分布基本与各地的区域范围、人口总量相一致,但如果将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单独进行分析,则表现出法人单位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个体经营户在农村区域分布较广的特点。地处中心城区的赫山区法人单位数占全市总数的24.5%。近年来随着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全市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人气较旺的商品市场和专业市场,为个体经营户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全市近六成的个体经营户分布在农村地域较为广阔的安化、桃江和南县。

    从法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看,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机关事业和社会团体构成国有单位的主体。普查资料显示,益阳市第三产业单位中共有2254个国有单位,占单位总数的30.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达1965家,占国有单位总数的87.2%。第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全市仅有105个,且主要集中于银行保险、城市公共设施、粮油批发等垄断性行业。二是私营企业成为法人企业的绝对主力。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改组以及中介组织社会化、事业单位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的有序推进,第三产业企业的私有化程度呈上升态势,私营企业逐步成为支撑第三产业企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04年益阳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446个,占总数的40.8%,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教育和住宿餐饮业。三是外商投资企业比重相对较低。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的整体步伐比较缓慢,因此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益阳服务行业中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数量明显偏少,经济总量也相对较低,服务业仍以内资企事业单位为主。2004年末,全市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仅有11个,所占比重仅为0.15%,且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等少数行业,其中房地产企业6个。

    从第三产业的行业分布看,法人单位中单位数量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达5364个,占法人单位的71.9%,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此三大行业的法人单位分别为474个、407个和286个,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为6.4%、5.5%和3.8%。而在个体经营户中,52%以上为批发和零售业,达51385户,交通运输电信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数居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19407户和9979户,占服务业个体户总数的19.7%和10.1%。

    2、从业人员结构特点

    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门类广泛,许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扩大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2004年末,益阳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6.63万人,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多13.21万人。其中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0.98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5.65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有女性8.27万人,占39.4%,女性从业人员超过50%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

    从法人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看,国有、私营企业成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较为集中的两大主体,其中占单位总数30.2%的国有单位从业人员达12.43万人,占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9.2%,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尽管排位第二,但总量却少得多,仅0.92万人,占4.4%。

    从行业分布看,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04年末,全市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达8.57万人,占全部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0.8%;其余依次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分别达4.59万人、1.56万人、1.47万人和1.22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21.9%、7.4%、7.0%和5.8%。在个体经营户中,从业人员最多的三大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电信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为8.15万人、2.40万人和1.95万人, 所占比重分别为52.1%、15.3%和12.50%。

    从人员素质来看,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高,但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法人单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有2.3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1.2%,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544人,占0.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的三大行业是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分别为24.3%、16.6%和15.7%;具有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有5.93万人,占28.3%;具有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有7.58万人,占36.1%;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有5.12万人,占24.4%。全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有3.82万人,占18.2%,其中高级职称人员0.44万人,占2.1%;具有初级职称的有3.27万人,占15.6%。此外,还有高级技师348人,占从业人员的0.1%;技师1245人,占0.6%;高级工7605人,占3.6%;中级工9701人,占4.6%。

    3、资产结构特点

    ⑴企业资产结构特点

    第三产业企业的资产情况不仅反映了益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状况和规模,也构成了经济发展中资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金流的重要内容。2004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企业的资产总额达392.11亿元,如剔除金融企业,益阳第三产业企业资产额为125.16亿元(为更清楚地反映益阳市第三产业企业的资产状况,下面的分析是不含金融业的)。

    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虽然国有企业数在第三产业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只有9.6%,但其资产总额占有第三产业企业全部资产的41.2%,近52亿元,集体企业资产总计为13.72亿元,所占比重为11.0%,两者合计所占比重达到52.2%。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资产为26.15亿元和13.61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20.9%和10.9%。

    从行业分布来看,资产最多的要属批发和零售业,2004年末达40.3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全部资产的32.2%。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房地产业, 分别为29.26亿元和26.88亿

    ⑵行政事业及其他单位资产结构特点

    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84.7%的行政事业及其他单位拥有的资产为92.20亿元,是企业资产的23.5%。

    从机构类型看,机关、事业单位的资产达78.75亿元,占85.4%,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资产为0.87亿元,占0.9%,其他组织机构的资产为12.58亿元,占13.6%。

    从行业分布看,资产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达43.9亿元,占47.6%,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分别为23.0亿元和9.7亿元,占24.9%和10.5%。此外,金融业虽然只有1个单位,但其拥有的资产已超过1亿元,占1.2%。

    ⑶个体经营户资产结构特点

    2004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原价20.44亿元,是第二产业个体经营户的4倍。个体经营户固定资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电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据固定资产总额的66.4%,其中交通运输电信业为7.29亿元,占35.7%,批发和零售业为6.28亿元,占30.7%。

    4、增加值结构特点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58.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14亿元,占GDP的29.4%;第二产业增加值71.06亿元,占GDP的27.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2亿元,占GDP的43.1%。与历史资料比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来看,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仍占主导地位,2004年实现增加值18.23亿元和15.54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4%和13.9%,居第一和第二位;属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所占比重也较高,分别为10.5%、9.0%和6.5%,居第五、第六和第七位;属现代服务业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1.1%和10.9%,居第三和第四位;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发展较慢,实现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5.4%、2.4%、1.8%、0.9%和0.6%。

    二、益阳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其发展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服务业已经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部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1、第三产业单位数量不多,总量不大,比重偏低。一是单位个数不多,2004年,益阳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个数仅占全省的5.7%;个体经营户占全省的6.3%。二是总量不大,益阳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9%。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不很高,要使益阳达到第三产业占GDP的50-60%这个比较科学的比重,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2、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新兴行业滞后。从单位数量来看,机关和事业法人比重较大,而企业法人比重过低;从就业人员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较多,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偏少;从增加值看,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较高,而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信息、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发展速度还不快,面向社区和居民家庭的保洁保安、托老托幼等服务行业,供给明显不足,很多还处在萌芽状态。同时城乡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3、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产业要更好地发展,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保证。益阳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教育、卫生和公共管理等行业,企业相对很少。尚且还有24.4%的人的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全市只有33.8%的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中级技术职称的人所占比重比全国低20.8个百分点。拥有中级工及以上的技术工人所占比重也相当低,还不到9%。

    4、企业规模不大,效益欠佳。全市1093个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从业人员还不到47人, 20人以下的企业有681个,占企业总数的62.3%,其中7人及以下的企业有349个,占31.9%。5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15个,占企业总数的1.4%,尚没有1个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了5000人。从拥有的资产来看,剔除18个金融企业,1075个企业平均资产不到1165万元,上亿元资产的企业只有31个,占企业总数的2.9%,其中上5亿元资产的只有12个,占1.1%;而资产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却有325个,占30.2%。个体经营户中,户均从业人员不到2人,固定资产原价仅2.07万元。1075个法人企业,2004年处于营业状态的922个,只占企业总数的85.8%,全年营业总收入为60.64亿元,平均营业收入564万元,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18个,占企业总数的1.7%,其中上5亿元的只有2个,上10亿元的企业没有1个;而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471个,占43.8%。个体经营户全年户均营业收入只有16万元。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实现的利润仅有4632.6万元。国有和集体企业亏损严重,亏损额高达2.55亿元,平均每家亏损61万元。亏损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从现有情况看,益阳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客观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因素的影响。目前益阳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工业还不发达,农业较为薄弱的阶段,对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受到抑制,因此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基础还不够牢实,城乡生活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服务业的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二是受观念、体制和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第三产业许多领域被当作非生产性活动受到轻视,影响了对其的投入;受从业人员素质的限制,没能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服务业体制改革滞后,部分行业垄断现象突出,缺乏竞争,导致效率低下、发展缓慢。三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部分人群收入偏低,尚不能全面、充分享受服务,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三、益阳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对策

    益阳第三产业虽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发生着结构性变化,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由以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间蕴含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机遇。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益阳城市化进程的加强,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由此增大对现代消费的需求总量,城市规模的扩大,扩大对生产和消费的服务业的增长空间,对服务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外资企业的引进将对益阳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中国的“入世”,服务业会由于政策、市场壁垒的减少,市场的开放度将大为提高,在市场准入、开放条件、行业限制上有所放宽,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商业、通讯、教育、金融、旅游及其它服务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渗透到益阳市,同时,随着益阳市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进入益阳的外资服务业企业将会不断增多,服务业的跨国流动将对益阳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如何把握机遇,进一步推动益阳市第三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是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为此,本人建议:

    1、增加企业个数,扩大经济总量和比重。各级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制定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大胆吸纳民间资本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也要改变政府统包统揽的做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继续深化各项行业改革,加快集体、股份合作、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内资企业的经营机制转变,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各种私营和联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做大做强,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它们在增加就业、提供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发展第三产业。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益阳市,要把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基本目标,加快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合作,着手打造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平台,增加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更好地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行业,促进益阳第三产业的提升。

    3、立足本市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整合现有资源,优先发展生产服务和科学教育等战略基础产业,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公共服务、文化、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旅游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要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市场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4、利用长株潭一体化的辐射效应,坚持良性互动发展。长株潭一体化对益阳发展第三产业有着积极影响。我们要主动接轨长株潭一体化,积极参与其交流与合作;借助长沙、株洲、湘潭现代服务业优势,用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水平服务,一方面发展益阳本地的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形成与长沙、株洲、湘潭等地服务业的互补关系;要吸引优秀人才来益阳创业,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吸引人、留住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促进益阳第三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益阳市统计局 游晓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