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十五”期间,我市新型工业化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必须急起直追。
一、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取得进展
“十五”时期,益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比GDP年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我市人均GDP由2001年的4382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7130元/人,2005年与2001年相比,我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4.4个百分点,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63.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额占城镇投资的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4.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提高8.1个百分点。
从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等方面分析,目前,益阳市工业化进程已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1、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原料加工占主导地位。我市轻工业以纺织、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为主,重工业以装备制造、化工、电力、冶金、建材为主。工业产品以初级原料加工为主,基本属于资源类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上游产品多,下游产品少;工业产业链短,产品加工增值少。我市的有色金属采选与加工的产值比例仅为1∶3.9,全国为1∶27。
2、优势产业作用突出,支撑工业持续增长。全市现已形成了一批以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化学、电力、造纸、冶金、建材等为主导的优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上2亿元的行业有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化学、电力、造纸、冶金、建材、竹木加工等,累计资产达到134.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资产总计的84.8%;实现增加值40.6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9.6%;实现利税7.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91.1%。
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成为工业增长亮点。“十五”期间,我市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5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7.8%,比2001年提高16.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的利税总额占规模工业企业的58.7%,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仅占规模工业的36.4%和35.3%。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4、骨干企业贡献突出,旗舰作用逐步显现。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涌现了一批贡献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亿元的有益阳电厂、益阳电业局、纳爱斯和科力远;产品销售收入在1-5亿元的有沅江纸业、益阳橡塑、柘溪电站、粒粒晶、资江电子、金北顺纸厂、德胜纺织、益阳苎麻纺织厂、东方水泥、湘安钨矿、湖南建材纸厂和辣妹子。全市实现利润前50名的工业企业2005年共实现利润4.67亿元,占规模工业盈利企业利润的85.2%;实现税金3.99亿元,占规模工业税金总额的56.2%。
5、技改项目进展较快,工业后劲得到加强。2005年,全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08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87亿元,比上年增长76.5%。园区工业和县域工业加速发展,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新动力。2005年,全市7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增长33.1%。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与全省比差距较大
最近,湖南省统计局制定了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蓝本,我们计算出我市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见附表)。到2005年,我市新型工业化指数为44.3%,比2001年提高8.7个百分点。但和全省平均水平比,低12.98个百分点,落后全省近5年。
其原因主要是:
1、工业经济总量小,效益欠佳。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从无到有,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比较而言,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偏低。一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小,2005年益阳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仅为3.2%。规模工业企业户平增加值和户平销售收入分别为1025万元和2999万元,都只相当于全省的51%。二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4%,比全省的33.6%低9.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盈利能力有限,2005年,益阳规模工业实现利税9.1亿元,仅占全省的1.7%,排第12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8.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37个百分点。
2、比较优势发挥不够,特色工业不明显。我市是农业大市,粮、棉、油、茶、竹等农产品资源丰富;还是“小有色金属之乡”,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锑、金、钒、石煤、硫铁矿、磷矿等10多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有色工业是我们的优势。然而我市这两大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还不够。2005年,我市规模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为15.34亿元,仅占全省的3.4%;十种有色金属的生产量3.07万吨,占1.8%,有色工业增加值3.24亿元,占2.6%。在这两个行业中均没有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明显的大企业。2005年,我市规模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和有色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只有粒粒晶、辣妹子、和湘安钨矿3家,特色工业不明显。
3、资源利用粗放,部分行业能耗高。我市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时期,正集中力量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林浆纸、电力、纺织、化工、食品、建材、冶金等产业。这些现代资源型工业、重化工业和现代制造业都是耗能较大的行业。尤其是钒、钴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资源型工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2002年和2005年,我市的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7.98和5.21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2和3.4吨标准煤/万元。
4、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十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5%,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2%,远低于发达地区。我市的科技投入,特别是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4229万元,投入的强度(即R&D经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0.6%,全省为1.32%,全国为1.74%。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0.54亿元,占全年工业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39%。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科技人才少,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力量支撑。
5、发展环境不优,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我市电信、电力、路桥、医院、学校等集中了商业银行较多的贷款,而中小企业因为缺乏有利的贷款环境和好的项目,融资步履艰难。我市工业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例呈现逐年下滑趋势,1995年为17%,2000年12.9%,2005年12.5%。表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工业发展的力度有所减弱。
三、实现工业强市战略,必须走新型工业发展之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市要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建设经济强市,必须实现工业化,必须立足市情,充分依托区位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实现途径是:
(一)依托现代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食品加工、造纸工业、建材工业等三大传统产业在我市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仍是我市工业的主体。在改造提升中要区别对待:食品加工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借鉴湖南旺旺、唐人神等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突出深加工、精加工,打造益阳自己的品牌;建筑材料重点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高高标号水泥的生产能力;造纸工业重点发展木浆、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和纸板等,鼓励企业积极调整原料结构,发展林、浆、纸一体化的大型木浆造纸企业,实现经济规模化和生产现代化。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
我市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困难。要用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一是要科学合理规划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我市的优质稻产业带、苎麻产业带、优质棉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优质甘蔗产业带、优质茶叶产业带、优质水果产业带、楠竹产业带、优质水产产业带、牛羊产业带、生猪产业带、蔬菜产业带、芦苇产业带、杨树产业带建设。二是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转化率,创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以沅江纸厂、益阳苎麻纺织厂、粒粒晶、辣妹子、油中王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三是以管理工业企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型生态农业产业化格局,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产业集约型转变。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打破城乡分割现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制造业基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提高工业制造业及其附加值的比重,当务之急是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已经具备食品加工、造纸、竹木加工、编织袋加工等优势产业,有一批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要重点抓好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纺织和新型材料等几大产业的布局战略调整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对我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链网络,打造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对全市工业结构升级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6.6%,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用3-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二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优势产业中的比重。要以优势产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优质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和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步伐,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使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大的突破。
(五)加强银企合作,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银企合作,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机构对我市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积极促进信贷中介体系、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以及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担保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和财务咨询等服务,尽力帮助解决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同时,积极探索投融资的途径和方法,加快建设投资、决策、收益、风险承担一体化的新型投融资机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益阳市统计局 孙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