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益阳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益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第二位,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与经济实力强的市州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要实现201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的目标,任务艰巨。
一、主要经济指标排位
1、GDP总量排位:GDP总量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最主要指标。2001年益阳GDP总量为186.84亿元,排在11位。2004年排至12位,主要是娄底由2001年的12位前移至10位,超过了怀化和益阳。2006年益阳经济增长加快,总量超过怀化,回到11位。
2、人均GDP排位:人均GDP是比较经济体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2001年,益阳市人均GDP为4382元,居全省10位;2006年为8078元,居11位,主要是永州由2001年的11位前移至10位。
3、工业增加值排位:2001年益阳市工业总量仅为40.7亿元,排在11位,占GDP的比重仅为21.8%;2006年益阳工业总量增加至87.7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但排位反而下降至12位,主要是永州超过了我们。2006年益阳工业占GDP比重为26.1%,排在11位,其比重仅高于邵阳、永州和张家界。
4、财政收入排位:2001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排在12位。2006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但仍排在12位,仅高于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益阳地方财政收入虽然这5年间保持了年均11.3%的增速,但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却一直徘徊在3.5%左右。2006年益阳这一比重仍为各市州末位。
5、投入水平排位:2001年和2006年,益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51.62亿元和129.2亿元,总量均排在10位。2001-2005年益阳投资保持了年均增长20%的速度。
6、城乡居民收入排位:2001年,益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6202元和2105元,分别排在6位和8位;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9173元和3386元,分别排7位和8位。益阳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后移一位,主要是郴州由2001年的7位上升至2006年的5位。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益阳位于湘中偏北,土地面积和人口数均居全省第9位,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7%,人口占全省的6.8%。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益阳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迈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益阳仍然属于湖南的“第三世界”,与省内先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的差距。2001年益阳GDP占全省的4.9%,为长沙的23%,为常德的49.3%。到2006年,益阳GDP占全省的4.5%,为长沙的18.8%,为常德的46.4%。益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降低,说明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产业结构的差距。2006年,益阳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0.4:4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1%。与2001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但与5年前相比,工业占GDP比重在全省的位次仍没有变化,仍居11位。而与益阳相邻的岳阳、常德均前移了两位,怀化也前移了1 位,特别是郴州由原来的第5位一跃升至第1位,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益阳第一产业比重高7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低8.8个百分点。
从目前来看,益阳GDP总量居全省11位,比后一位的怀化多出2.12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居12位,反比怀化少1.94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益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依然不高。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地区赋税能力最强的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高,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那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税收增长有较强的带动能力。2006年益阳第一产业比重为26.5%,比怀化高出4个百分点,而工业占GDP比重却比怀化低了2.3个百分点。
3、规模工业的差距。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必然难以形成积累。至2006年末,虽有4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累计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增幅达25.8%。但益阳目前尚无一家大型企业,规模工业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巨大。首先,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益阳市规模工业所占比重为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2006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22.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第三,规模工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12.1亿元,同比增长33%,但产效比则明显偏低,利税总额占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0%,低于全省水平15个百分点。
4、GDP“含金量”的差距。所谓GDP“含金量”就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1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列各市州末位,而2006年这一状况仍没有得到改观,其比重反有下滑趋势,只有3.4%。而长沙市为7.4%,常德为4.2%,怀化为4%、娄底为4.2%。如果益阳市GDP“含金量”能够达到全省6.4%平均水平,那么全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0亿元以上。
三、后发赶超的优势
目前益阳多项经济指标总量排位相对靠后,整体经济实力尚处在全省第三方阵,因此,我们更应坚定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看到益阳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2006年,益阳全社会投资、农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三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GDP总量前移一位,财政总收入增幅居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第2位,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益阳后发赶超的良好势头,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全市人民的信心。我们认为,未来5年益阳赶超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迈入全省第二方阵具备了较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益阳位于湖南中部偏北,紧靠长株潭城市群,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极利于经济发展。益阳市中心到长沙市中心70多公里,长沙与益阳交界的地方只有20多公里,益阳市中心到长沙机场也只要1个小时。相对于“3+5”城市群中的其他4个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2、产业优势。近几年益阳共引进各类企业1300多家,到2006年底已有900多家开工建设投产,其中工业企业占到73%,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437家;在391家已改制的国有企业中,有近300家成长为规模工业;目前全市产销过5亿元的企业达6家。特别是随着益阳电厂二期、资水梯极开发、多晶硅等到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中治、中核、昊华等一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进驻,益阳的能源、装备制造、造纸、电子信息等产业迅速成长壮大,几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有望在三五年内形成1-2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3、结构优势。从投资结构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由基础设施转向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增加。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70.5%,占总投资的42.6%;在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达35亿元,占了63.6%,比上年增长80%。从消费结构看,出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城市消费由初级型向高级型转变,汽车、住房、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6年这三大消费同比分别增长68.1%、25%和23.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消费由低级向初级转型,由“衣食住行”转向医疗、通信、教育,恩格尔系数比2001年下降3.8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乡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6年益阳城市化率达到35%,比2001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以上经济结构的变化将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
4、资源优势。益阳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粮食、苎麻、油菜籽、生猪、水产品、茶叶的产量居全省前列;竹木资源也很丰富。益阳已被确立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益阳是“小有色金属之乡”,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锑、金、钒、石煤、硫铁矿、磷矿等10多种,且储量非常丰富。三是旅游资源丰富。益阳境内山水秀丽,景色怡人,八百里洞庭闻名遐迩,桃花江竹海碧波万顷。益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如底蕴深厚的梅山文化、如歌如诗的“桃花江美人窝”文化等,都是益阳发展的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四是能源丰富。2006年益阳的发电量64.42亿千瓦小时,如果加上益阳电厂、柘溪电站第二期工程及东坪、株溪口、修山等电站的建成投产,未来两年,益阳的发电量将达191.1亿千瓦小时。如果核电站能够落户益阳,益阳的电力资源将处于全省首位,加上水资源、风力资源丰富,全省能源基地的地位将不可替代。
四、建议及对策
2006年益阳人均GDP为8078元,按美元平均汇率计算为1034美元。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如果把握得当,将出现质的飞跃,经济增长将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的态势。因此“十一五”期间是益阳经济发展的十分关键阶段。益阳要实现后发赶超,既面临挑战,也面临良好机遇。因此,全市经济的工作重心是要在切实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1、准确把握自身定位。“3+5”城市群,是全省对区域发展政策的最新部署,但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中,要避免趋同发展。从目前来看,“3+5”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产业各有优势。长沙在高新技术、工程机械、电子技术产品方面有显著优势;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株洲则以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为优势;而常德目前的定位是湘西北工业城市、物流中心。岳阳的目标是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和新闻纸生产基地,以及电力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娄底已提出建设成“3+5”城市群的能源基地;衡阳则以雄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定位为 “3+5”城市群的加工基地。作为区位优势突出、要素资源丰富的益阳,则更要根据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和现有优势基础来奠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加强与其它城市的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认为,依据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益阳可定位于“农产品加工、新材料、能源基地”。
2、突出工业园区建设。一是培养壮大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培育益阳的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抓好电力、食品、纺织等骨干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益阳区位优势,积极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大胆引进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提升益阳有潜力、有市场的企业,使之做大做强。要继续抓好已建项目的达产,续建项目的竣工,拟建项目的启动工作,进一步通过新建项目的产能来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二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各工业园区要抓住园区建设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搞好园区规划建设,做大做强几家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使得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益阳工业增长的发动机。
3、加快“益沅桃”一体化。益阳的城市规模较小,承载能力不大,辐射能力有限,难以引起外界的重视,这是当前益阳经济发展中的软肋。数据显示,益阳的中心城区面积、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除娄底外的衡阳、岳阳、常德3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面积,只相当衡阳的45%、岳阳的54%、常德的72%。中心城区人口只相当衡阳的46%、岳阳的57%、常德的68%。要缩小这些差距,在未来的“3+5”城市群建设中,使益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迅速扩大益阳的城市规模,提质扩容,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
益沅桃一体化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将益阳市中心城区、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区融成一片,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城区经济单位,形成一个新的中心城区。通过扩大城市容量,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城市吸引、聚和能力,增强对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全面提升益阳参与构建“3+5”城市群、对接长株潭的竞争力。
4、保持投资的强劲增长。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在继续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的同时,应特别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工业改建与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新兴产业,切实从增量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后一段时期,要在紧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着眼长远,建成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项目,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持续拉动。
一、主要经济指标排位
1、GDP总量排位:GDP总量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最主要指标。2001年益阳GDP总量为186.84亿元,排在11位。2004年排至12位,主要是娄底由2001年的12位前移至10位,超过了怀化和益阳。2006年益阳经济增长加快,总量超过怀化,回到11位。
2、人均GDP排位:人均GDP是比较经济体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2001年,益阳市人均GDP为4382元,居全省10位;2006年为8078元,居11位,主要是永州由2001年的11位前移至10位。
3、工业增加值排位:2001年益阳市工业总量仅为40.7亿元,排在11位,占GDP的比重仅为21.8%;2006年益阳工业总量增加至87.7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但排位反而下降至12位,主要是永州超过了我们。2006年益阳工业占GDP比重为26.1%,排在11位,其比重仅高于邵阳、永州和张家界。
4、财政收入排位:2001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排在12位。2006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但仍排在12位,仅高于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益阳地方财政收入虽然这5年间保持了年均11.3%的增速,但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却一直徘徊在3.5%左右。2006年益阳这一比重仍为各市州末位。
5、投入水平排位:2001年和2006年,益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51.62亿元和129.2亿元,总量均排在10位。2001-2005年益阳投资保持了年均增长20%的速度。
6、城乡居民收入排位:2001年,益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6202元和2105元,分别排在6位和8位;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9173元和3386元,分别排7位和8位。益阳城镇居民收入位次后移一位,主要是郴州由2001年的7位上升至2006年的5位。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益阳位于湘中偏北,土地面积和人口数均居全省第9位,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7%,人口占全省的6.8%。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益阳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迈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益阳仍然属于湖南的“第三世界”,与省内先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的差距。2001年益阳GDP占全省的4.9%,为长沙的23%,为常德的49.3%。到2006年,益阳GDP占全省的4.5%,为长沙的18.8%,为常德的46.4%。益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降低,说明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产业结构的差距。2006年,益阳三次产业结构为26.5:30.4:43.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1%。与2001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的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但与5年前相比,工业占GDP比重在全省的位次仍没有变化,仍居11位。而与益阳相邻的岳阳、常德均前移了两位,怀化也前移了1 位,特别是郴州由原来的第5位一跃升至第1位,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益阳第一产业比重高7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低8.8个百分点。
从目前来看,益阳GDP总量居全省11位,比后一位的怀化多出2.12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居12位,反比怀化少1.94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益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依然不高。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地区赋税能力最强的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高,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那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税收增长有较强的带动能力。2006年益阳第一产业比重为26.5%,比怀化高出4个百分点,而工业占GDP比重却比怀化低了2.3个百分点。
3、规模工业的差距。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必然难以形成积累。至2006年末,虽有4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累计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增幅达25.8%。但益阳目前尚无一家大型企业,规模工业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巨大。首先,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益阳市规模工业所占比重为6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次,2006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22.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第三,规模工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12.1亿元,同比增长33%,但产效比则明显偏低,利税总额占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0%,低于全省水平15个百分点。
4、GDP“含金量”的差距。所谓GDP“含金量”就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1年益阳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列各市州末位,而2006年这一状况仍没有得到改观,其比重反有下滑趋势,只有3.4%。而长沙市为7.4%,常德为4.2%,怀化为4%、娄底为4.2%。如果益阳市GDP“含金量”能够达到全省6.4%平均水平,那么全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0亿元以上。
三、后发赶超的优势
目前益阳多项经济指标总量排位相对靠后,整体经济实力尚处在全省第三方阵,因此,我们更应坚定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看到益阳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2006年,益阳全社会投资、农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三大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位,GDP总量前移一位,财政总收入增幅居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第2位,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益阳后发赶超的良好势头,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全市人民的信心。我们认为,未来5年益阳赶超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迈入全省第二方阵具备了较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益阳位于湖南中部偏北,紧靠长株潭城市群,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极利于经济发展。益阳市中心到长沙市中心70多公里,长沙与益阳交界的地方只有20多公里,益阳市中心到长沙机场也只要1个小时。相对于“3+5”城市群中的其他4个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2、产业优势。近几年益阳共引进各类企业1300多家,到2006年底已有900多家开工建设投产,其中工业企业占到73%,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437家;在391家已改制的国有企业中,有近300家成长为规模工业;目前全市产销过5亿元的企业达6家。特别是随着益阳电厂二期、资水梯极开发、多晶硅等到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中治、中核、昊华等一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进驻,益阳的能源、装备制造、造纸、电子信息等产业迅速成长壮大,几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有望在三五年内形成1-2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3、结构优势。从投资结构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由基础设施转向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比重增加。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70.5%,占总投资的42.6%;在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达35亿元,占了63.6%,比上年增长80%。从消费结构看,出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城市消费由初级型向高级型转变,汽车、住房、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6年这三大消费同比分别增长68.1%、25%和23.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二是农村消费由低级向初级转型,由“衣食住行”转向医疗、通信、教育,恩格尔系数比2001年下降3.8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乡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6年益阳城市化率达到35%,比2001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以上经济结构的变化将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
4、资源优势。益阳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粮食、苎麻、油菜籽、生猪、水产品、茶叶的产量居全省前列;竹木资源也很丰富。益阳已被确立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益阳是“小有色金属之乡”,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锑、金、钒、石煤、硫铁矿、磷矿等10多种,且储量非常丰富。三是旅游资源丰富。益阳境内山水秀丽,景色怡人,八百里洞庭闻名遐迩,桃花江竹海碧波万顷。益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如底蕴深厚的梅山文化、如歌如诗的“桃花江美人窝”文化等,都是益阳发展的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四是能源丰富。2006年益阳的发电量64.42亿千瓦小时,如果加上益阳电厂、柘溪电站第二期工程及东坪、株溪口、修山等电站的建成投产,未来两年,益阳的发电量将达191.1亿千瓦小时。如果核电站能够落户益阳,益阳的电力资源将处于全省首位,加上水资源、风力资源丰富,全省能源基地的地位将不可替代。
四、建议及对策
2006年益阳人均GDP为8078元,按美元平均汇率计算为1034美元。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如果把握得当,将出现质的飞跃,经济增长将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的态势。因此“十一五”期间是益阳经济发展的十分关键阶段。益阳要实现后发赶超,既面临挑战,也面临良好机遇。因此,全市经济的工作重心是要在切实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1、准确把握自身定位。“3+5”城市群,是全省对区域发展政策的最新部署,但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中,要避免趋同发展。从目前来看,“3+5”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产业各有优势。长沙在高新技术、工程机械、电子技术产品方面有显著优势;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株洲则以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和化工为优势;而常德目前的定位是湘西北工业城市、物流中心。岳阳的目标是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和新闻纸生产基地,以及电力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娄底已提出建设成“3+5”城市群的能源基地;衡阳则以雄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定位为 “3+5”城市群的加工基地。作为区位优势突出、要素资源丰富的益阳,则更要根据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和现有优势基础来奠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加强与其它城市的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认为,依据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益阳可定位于“农产品加工、新材料、能源基地”。
2、突出工业园区建设。一是培养壮大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培育益阳的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抓好电力、食品、纺织等骨干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益阳区位优势,积极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大胆引进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提升益阳有潜力、有市场的企业,使之做大做强。要继续抓好已建项目的达产,续建项目的竣工,拟建项目的启动工作,进一步通过新建项目的产能来提高工业的发展速度。二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各工业园区要抓住园区建设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搞好园区规划建设,做大做强几家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使得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益阳工业增长的发动机。
3、加快“益沅桃”一体化。益阳的城市规模较小,承载能力不大,辐射能力有限,难以引起外界的重视,这是当前益阳经济发展中的软肋。数据显示,益阳的中心城区面积、人口、城市化率远低于除娄底外的衡阳、岳阳、常德3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面积,只相当衡阳的45%、岳阳的54%、常德的72%。中心城区人口只相当衡阳的46%、岳阳的57%、常德的68%。要缩小这些差距,在未来的“3+5”城市群建设中,使益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迅速扩大益阳的城市规模,提质扩容,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
益沅桃一体化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将益阳市中心城区、沅江市城区、桃江县城区融成一片,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城区经济单位,形成一个新的中心城区。通过扩大城市容量,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城市吸引、聚和能力,增强对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全面提升益阳参与构建“3+5”城市群、对接长株潭的竞争力。
4、保持投资的强劲增长。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在继续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的同时,应特别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工业改建与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新兴产业,切实从增量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后一段时期,要在紧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着眼长远,建成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项目,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持续拉动。
[益阳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