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提速 效益攀升

——2006年益阳市规模工业完成情况及2007年预测

来源: 时间: 2007-02-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益阳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园区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年。在各项加快工业发展措施的推动下,全年规模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效益攀升。

    一、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是近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增长速度跃居全省第一位。完成利税12.11亿元,增长33.0%。规模工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达69%,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一)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8%;贡献率为63.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6.5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5.41亿元,增长24.6%,贡献率为36.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工业高速增长。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3.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尤其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增长80.8%;其它经济类型工业5.34亿元,增长59.1%。

    (三)重点行业发展较快。六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规模工业的63.1%。其中:电力工业实现增加值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9.3%;装备制造业7.25亿元,增长31.5%;食品工业6.54亿元,增长26.4%;纺织工业6.23亿元,增长24.1%;造纸工业4.38亿元,增长24.8%;建材工业3.38亿元,增长20.1%。

    (四)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收获机60860台,比上年增长29.2倍,半导体分立器件198023万只,增长15.6倍;变压器799910千伏安,增长7.2倍;加工大米26.99万吨,增长73.7%;数控机床456台,增长40.7%;服装1450万件,增长33.7%;机制纸33.75万吨,增长32.5%;水泥412.55万吨,增长22.3%;纱4.61万吨,增长20.1 %;水电发电量292860万千瓦小时,增长17.6 %;原煤32.6万吨,增长15.3%;十种有色金属3.41万吨,增长8.3%。

    (五)效益综合指数实现新突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9.93亿元,比上年增长33.0%,产销率保持在99.8%的高位。在销售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利润5.37亿元,增长44.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9.39%,比上年提升19.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六)县域工业成效明显。8个区县(市)中,除南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10.9%,低于全市整体水平14.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2%,比上年下降16.9个百分点外,其余区县(市)不仅规模工业增加值有较大的增长(资阳区、高新区、赫山区增速分别达41.1%、37.2%和37.1%,位居前三,其余依次是桃江县、沅江市、大通湖区、安化县比上年分别增长36.1%、35.5%、32.7%、30.2%),而且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也都不同程度的上升,高新区、安化县、桃江县分别为219.2%、198.5%和150.0%,位居前三,其余依次是赫山区、大通湖区、资阳区、沅江市分别为148.2%、140.6%、118.4%和117.2%。

    二、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消费升级的带动。今年以来,特别是7月份以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带动了建材、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医药等制造业的发展。2006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2.7%,医药制造业增长5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1.4%,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长2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1%,非金属矿物采选业增长10.5%。

    (二)企业增加的拉动。截止2006年底,规模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51家,比2005年净增69家,并涌现出了金利丰、双龙橡塑、海纳百川、德美生物、枫树山金矿、天安油脂等一批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新进骨干企业,推动了益阳市规模工业的高速增长。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明显减少;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私营企业迅速增多并发展壮大,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42家,比2005年新增16家,完成产值10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0%,给益阳市工业生产增添了活力。

    (三)外延扩张的推动。在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平台以后,企业扩大生产的愿望强烈,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总额59.59亿元,比上年增长65.2%,增速高于全市投资增长24.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81.8%。工业投资和更新改造投入的增加,既扩大生产规模,又提高了企业品质。

    (四)招商引资及园区建设的互动。今年以来,益阳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先后引进了中核、中国昊华、西部矿业、上海国之杰、唐人神等一批具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随着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园区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园区工业完成增加值11.3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8.8%,增长29.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及园区建设发挥了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益阳市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但据我们分析,工业生产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强。截止2006年底,益阳市规模工业仅有34户中型企业,无一户大型企业。34户中型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落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11.7个百分点。与周边兄弟地市比较,凸现益阳市规模工业规模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缺乏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二是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弱。从全市工业产品结构上看,高科技新产品企业少,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仅为7.02亿元,只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4%。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名优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明显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外向度低,出口规模小,出口交货值仅占销售产值的4.2%。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仍然集中在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化学、电力、造纸、冶金、建材、竹木加工等传统行业,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

    三是融资不畅,不确定因素存在。其一,煤、电、运等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2007年,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仍将是影响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其二,汇率浮动变化对益阳市外贸出口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给出口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汇率问题成为影响益阳市出口的重要因素。其三,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受国家银根紧缩、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信贷实行终身追究制、企业授信度不高等原因的影响,银行对工业企业惜贷。加之贷款手续繁杂、时间久,使得企业为了急需只能向社会高息借贷,造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提高。另外,银监会对担保公司资本金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显突出。

    四是用工短缺和环保污染带来冲击。企业用工短缺一直是困扰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障碍。近两年,这个问题在部分纺织企业中进一步凸显。环洞庭湖区污染治理活动的启动,对益阳市造纸和化工行业环保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受其影响,2006年底益阳市已有4家纸厂被关停,17家企业责令整改,若整改期满仍不达标将使2007年减少产值4.5亿元左右。

    四、2007年预测及建议

    根据我们测算2007年增产因素:一是新增企业增加扩产。2007年已进入规模工业的企业达39家,可净增值3亿元;预计年中新建投产企业可能增加50家,增值3.5亿元,仅此一项可增值6.5亿元。二是部分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压延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由于在益阳市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按现有增长速度测算,分别可净增2.4亿元、1.8亿元和2亿元的增加值。三是部分项目竣工投产。柘溪水电站二期、东坪电站、修山电站、明星麻业麻类高档面料、瑞亚竹麻纺织、东方水泥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完工后,可分别净增约2亿元、1.5亿元和1亿元的增加值。四是环保因素制约。南县和沅江两地的造纸企业因环保问题将要关停减产,预计减少增加值近1.5亿元,长丰化肥等一批企业的停产将减少增加值近0.5亿元。

    根据上述预测,2007年规模工业增加值有望净增16亿元,增长25%左右。

    综合分析益阳市规模工业生产的增减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切入点,引进和培育"旗舰型"企业。2006年益阳市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6户,除益阳电业局、柘溪水电站、益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家电力企业外,只有科力远高技术有限公司、泰格林纸集团沅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纳爱斯益阳有限公司。与其它兄弟市比较,缺乏能引领全市工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旗舰型"企业,要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直面跨国交流,迎合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着力引进和培育"旗舰型"龙头企业。通过培育一个龙头企业,来吸引一批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一个生产基地。

    第二、增加技改投资,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通过抓技改、上项目,尽快做大做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规模工业,对它们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成长为"民营小巨人"的后备企业。

    第三、狠抓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既要坚持市场化取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又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多种政策工具,在搞好总量调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各区县(市)结构调整要从实际出发,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决控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不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

    第四、密切银企合作,增加工业贷款。一方面,企业要尽量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特别是对一些市场前景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技改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助,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壮大益阳市规模工业。

[益阳市统计局 罗彦  贺吉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