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继续增长 增速低于全省水平

来源: 时间: 2007-06-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益阳市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两个“根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形势较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受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抽样调查资料反映,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49元,同比增加181元,增长9.7%,增幅比第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主要特点是: 
    
    1、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771元,同比增加99元,增长14.8%,增幅比第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对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54.7%,成为上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中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490元,增加66元;在本乡地域内劳务得到的收入241元,增加22元。 
    
    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1093元,同比增加86元,增长8.5%。一是一产业现金收入733元,同比增加84元,增长12.9%,其中农业收入369元,增加67元,增长22.0%;二是二、三产业现金收入360元,同比增加2元,增长0.3%。 
    
    3、非生产性收入下降。非生产性收入人均185元,同比减少4元,下降2.1%。其中农民得到的利息、租金、土地征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人均16元,增加4元;亲友赠送、退休金、救济金等转移性收入人均169元,同比减少8元。 
    
    益阳市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1、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多,日工资增加。一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多。桃江县100户农户中共有劳动力267人,外出达99人,同比增长6.0%;二是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上半年农民在本地企业务工的收入人均240元,同比增加22元;三是农民务工工资上涨。据桃江县调查,农民工匠在本地务工日工资50-60元,普通小工40-50元,同比均增加10元。 
    
    2、农产品价格涨多跌少。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每公斤综合均价与上年同期比较除棉花、麻类、柑桔外,其余都有不同程度上涨。稻谷价1.7元/公斤,上涨12.6%,油料2.94元/公斤,上涨42.7%,蔬菜1.33元/公斤,上涨40%,茶叶11.1元/公斤,上涨15.5%,竹5.47元/根,上涨18.4%,肉猪12.6元/公斤,上涨34.3%,蛋品8.84元/公斤,上涨22.3%,水产品6.7元/公斤,上涨8.9%,价格上涨拉动农民一产业收入增加55元。 
    
    3、主要农产品出售量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出售稻谷65.56公斤,同比增长11.8%;棉花18.56公斤,增长17.5%;油料12.24公斤,增长54.5%;麻类8.26公斤,增长26.1%;柑桔19.67公斤,增长1.8倍。 
    
    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中央1号文件的下发和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出台,给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其一,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益阳市农民现金收入同比增长9.7%,比全省预计数低3.8个百分点,比周边同类地区的岳阳市低3.1个百分点;其二,区县(市)间发展不平衡。上半年区县(市)农民收入虽都有增长,但发展不平衡,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绝对数增加最多的资阳区人均收入2261元,同比增加396元,最慢的安化县835元,仅增加29元,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40.8%,赫山区、沅江市、桃江县、南县依次为2633元、2210元、2394元和2362元,同比分别增加286元、231元、220元和177元。 
    
    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360元,同比仅增加2元,所占比重为32.9%,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仍由一产业支撑。 
    
    3、农资上涨基本“吃”掉了国家对农民的补贴。目前种一亩水稻,国家给予的粮食直补13元,早晚稻良种补贴17元,价格综合补贴14.1元,共计44.1元,但农资价格和农业服务费上涨基本抵消了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据赫山区牌口乡流水口村和衡龙桥镇衡龙桥村的调查:每50公斤碳铵价30元、尿素125元、钾肥115元,同比分别上涨3元、5元和3元,地膜每公斤15元,上涨1元;耕田费150元,同比上涨30元,初步匡算:农民种植1亩稻谷的成本要比上年增加40元左右。由于种植成本提高,比较效益降低,农民种粮热情降温。据对赫山区7个乡镇7个村的70户农户调查,今年早稻面积有所减少。70户农户今年早稻播种面积363.28亩,比上年减少9.64亩,下降2.6%,牌口乡流水口村新建组有2户举家外出,空出的10多亩水田经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才落实好代耕户。 
    
    4、农民素质依然偏低。近年来,益阳市农村劳动力素质虽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初步测算,益阳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8.3年,综合文化素质还末达初中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0%,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的时代,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渠道越来越窄,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又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新技术、新要求,从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制约了农民收入快速提高。 
    
    三、几点建议 
    
    1、抓好田间管理,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目前气候变化较大,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为频繁的阶段,各级要及时掌握情况加强防治,特别要防止早稻遭受较大的病虫害侵袭,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作,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苎麻、棉花、水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2、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单靠发展传统农业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渠道已越来越窄,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来促进农产品深精加工增值,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3、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竞争能力。在大力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劳动就业部门为主,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分期、分批对转移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转移就业劳动力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提高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益阳市贫困县安化县有农业人口7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2%,安化县农民收入的高低对全市有较大的影响,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71元,比全省低19元,而安化县仅1920元,如果安化县达到全市水平,全市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0元,在省排名由第8位前进到第6位,因此提高安化县农民收入意义非常重大。一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发挥区域优势,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和木本药材种植,扩大劳务输出;二要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把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贫困户受益。三要坚持科教扶贫,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5、加强农资的市场监管力度,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加强对农资的限价和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打击哄抬农资价格、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对涉农产品如化肥、农药、饲料、薄膜、农机具等生产部门继续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的支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过渡上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益阳市统计局 林志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