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初显成效
(一)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2006年,益阳市人均GDP达到8082元,按目前汇率折算,超过1000美元,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时期。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是农业的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反映现代农业水平及实现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何用量化指标评价和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我们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征,设置了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评价体系,反映益阳市现代农业的实现程度(见表一)。
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表一)
指 标 名 称 | 计量单位 | 权数 | 标准值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人均GDP | 元/人 | 12 | 30000 | 2.12 | 2.52 | 2.85 | 3.24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人 | 15 | 6500 | 5.45 | 6.26 | 6.87 | 7.78 |
农产品优质率 | % | 14 | 75 | 11.48 | 11.67 | 12.53 | 12.69 |
农产品商品率 | % | 14 | 75 | 11.8 | 11.95 | 12.04 | 12.32 |
耕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 元/亩 | 14 | 2500 | 8.7 | 9.12 | 9.45 | 10.67 |
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 | % | 4 | 65 | 2.68 | 2.76 | 2.99 | 2.9 |
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 | ∶1 | 3 | 0.8 | 0.51 | 0.51 | 0.7 | 0.87 |
农业机械化率 | % | 6 | 80 | 3.75 | 4.2 | 4.28 | 4.43 |
农村万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4 | 0.1 | 1.8 | 2 | 2.12 | 2.32 |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 | 人 | 4 | 4 | 1 | 1 | 1 | 1.1 |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5 | 9 | 4.5 | 4.44 | 4.56 | 4.44 |
万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个数 | 个 | 5 | 5 | 1.5 | 1.7 | 1.8 | 1.9 |
综合指数 | | 100 | | 55.3 | 58.13 | 61.17 | 64.66 |
由表可以看出: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数达到64.66%,并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处于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
益阳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围绕核心谋发展,农业生产品质大大提升。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是科学化。近年来,益阳市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了农作物良种率。全市确定27个品种作为益阳市水稻生产的主推品种。2006年优质稻发展到392万亩,占全年水稻总面积的8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超级稻的引进应用取得新进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超级稻达到6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甘蔗、优质棉花、苎麻、水产品良种率分别达90%、85%、90%、80%和85%,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推广面积达400万亩,农民亩平增收35元,水稻亩产由397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产18公斤。三是大力推广种苗工程,重点建设种苗基地。建设了优质稻、斑点叉尾鮰、无病毒母本柑桔、脱毒马铃薯、优质茶、优质种猪等八大科技种苗工程。市农科所培育的湘益猪配套系,填补了湖南在这一领域没有自己品牌的空白。四是大力培训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做到培养技术工人和现代农民两者兼顾,既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又促进了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的日益壮大,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2006年培训农民1.5万人,其中转移劳动力1.3万人,全年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96.4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6.9%。同时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培育种养大户及科技示范户1万户。五是大力推广机械耕作,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6.13万千瓦,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2、抓住特征促产销,市场对接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商品化,农业生产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了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益阳市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瞄准市场搞生产,实现生产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产销结合促进了益阳市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2006年,益阳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9%。益阳水产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实践。一是培植大龙头,打造与市场对接的“航母”。益阳市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化的关键,全市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联系基地320余个,农户50000多户,年加工水产品4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17.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实现加工产值7亿元,成功打造了益华、和平、顺祥、锦大等4家水产出口“航母”,产品远销港澳、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2000万美元,成为省内最具活力和优势的水产品出口方阵。益华公司斑点叉尾鮰鱼片出口量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的50%以上。二是架设大网络,构建与市场对接的“快车道”。销售窗口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市场的重要平台。益阳市改变坐等上门收购的销售方式,实现产销结合,扩大外销市场,建立外销基地,将产业链条延伸到市场的最前沿,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窗口,成功构建了产业与市场对接的大网络。和平水产公司在香港九龙、元郎建立水产品批发市场,日均供港鲜活水产品5万斤,成为全国第一和唯一直供香港的公司,其黄鳝、鲫鱼的销售量分别占香港市场的80%和60%;益华水产在美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发达国家建立了销售窗口,促进了生产、加工、销售的良性发展。
3、坚持方向不动摇,集约化内涵不断丰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集约化。集约化经营是要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进行重组,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益阳市积极采取措施,强化集约化经营。一是积极推广新型种养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水产养殖重点推广了鱼鳖混养、鱼鸭混养、莲鱼共养等新型养殖模式,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得到提高。2006年益阳市养殖水面的产出效益为2237元/亩,每亩产出效益比2004和2005年分别增加547元和102元。着力提高耕地利用率:首开中国南方冬季脱毒马铃薯生产先河,首创公司整体承租农民土地和全程机械化耕作生产模式,产品专销东南亚国家。探索了一条冬闲田里夺高产、获高效的冬季农业发展新路子,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呈现逐年提高。2006年每亩耕地产出效益为1905元,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237元和218元。二是促进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推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益阳市通过整合资源、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转,促进了种养大户增加,产出效益明显提高。目前益阳市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有17户,造林千亩以上的大户有49户,其中面积最多的已达12万亩。全国十大种粮大户之一卢青年种植水稻面积达3000亩。三是积极开拓新型农业形态,促使投资回报率提高。鼓励农民大胆创新,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开拓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以最少的投资争取最大的回报。
4、瞄准目标不放松,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益阳市目前有农产品加工企业9943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3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以上的31家,过亿元的13家。2006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规模工业完成产值70.37亿元。益阳市耕地面积仅占全省的7.2%,居全省第8位,人口规模仅占全省6.8%,在全省居第9位,但规模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9.2%,居全省第4位。全市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在全省仅次于长沙,居第2位(见表二)。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发展加速,规模扩大。益华水产新近征地500亩建设新厂区,投产后产值将超过3亿元;沅江纸业公司10.2万吨优质苇浆技改项目的全面竣工投产,使沅江纸业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苇浆生产线,产能规模在原有6万吨的基础上一举提升到20万吨,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辣妹子公司在沅江工业园征地新建辣椒酱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比扩建前大幅提高。
2005年各市州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情况(表二)
个数 | 排名 | 个数 | 排名 | ||
长 沙 | 29 | 1 | 张家界 | 8 | 14 |
株 洲 | 12 | 8 | 益 阳 | 20 | 2 |
湘 潭 | 14 | 7 | 郴 州 | 11 | 10 |
衡 阳 | 15 | 5 | 永 州 | 15 | 5 |
邵 阳 | 12 | 8 | 怀 化 | 10 | 12 |
岳 阳 | 17 | 4 | 娄 底 | 9 | 13 |
常 德 | 19 | 3 | 湘 西 | 11 | 10 |
在现代农业建设带动下,益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农民收入迅速提高。近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年均7.7%的速度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省第四,2006年增速居第一位。生产的发展也直接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3年来,益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2.6%的速度增长,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农民产出效益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达1902元,比2005和2004年分别增加267元和409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年均10.6%的速度增长,2006年,益阳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21元,比上年增加143元,比2004年增加272元。
(三)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益阳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体现了五个特点。
1、创新意识浓。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保障粮食安全。现代农业除了保留农产品供给功能外,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已转变为提供食品安全;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等新的功能和形式。益阳市顺应现代农业功能的转变,不断开发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粮食生产在全国首创优质稻生态生产标准化模式,率先全面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安全农业工程。2003年9月,全国现场会在益阳市召开,有8个省相继到益阳市参观学习。益阳市还率先推出了花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等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形态,满足了较高消费层次的需求。这些意识上的先知,导致了行动上的先驱,赢得了宣传上的主动,获得了大众的认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脱毒马铃薯生产等5个农业现场会在益阳市召开,这充分表明益阳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2、领跑观念强。益阳市林业抓住多年来业已形成的生产和加工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工作实践,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林战略,大力发展以大面积种植南竹和南抗杨为主的“两南林业”,着手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了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林业用地面积、活立木蓄积、竹林面积,立竹蓄积量均逐年大幅增加。近3年共完成造林310万亩,其中杨树260万亩,造林面积占了全省的31.7%,是建国50多年来造林面积的1.2倍。实现了林业产业化蓬勃发展。在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下,2006年,全市林产业总产值49.1亿元。建玲竹业、桃花江竹业生产的竹地板销售量分别占全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建玲竹业的产品大部分出口,并成为国内竹地板定价的标杆。2006年,安化县、桃江县被评为全省林业十强县。国家林业局将益阳市定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益阳市现代林业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跑地位已经确立。
3、产业定位准。注重选择资源优势明显、成长性好的产业和经营状况良好、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一是粮食产业:以粒粒晶、口口香为龙头的优质大米加工生产和兰溪粮食加工市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一面之交,终生难忘”的克明面业年加工总量达到9.2万吨,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产品畅销21个省市。二是苎麻产业:益阳是“中国麻业名城”,苎麻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常年面积50万亩左右,产量10万吨。三是茶叶产业:从“茶马古道”发源的益阳黑茶,产量为全国之首,占全国的25%,全省的64%。益阳茶厂是全国最大的黑砖茶生产企业,安化“千两茶”为中国独有。2006年,销售以“千两茶”为主的系列花卷茶20000支,销量大增,价格大涨。四是蔬菜产业:益阳市常年固定性面积和季节性生产面积达90万亩,产值15亿多元。韭花、榨菜、大葱、冬南瓜、白萝卜、白菜苔、莲藕、马铃薯畅销长沙、广东、武汉市场,占据长沙整个批发市场的60%。五是甘蔗产业:以大通湖为主体的甘蔗年种植面积5万亩,蔗糖生产能力5万吨,占全省产糖总量的70%。六是水产品产业: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创造多项全国第一。益华水产的美国斑点叉尾鮰鱼片成为全国淡水鱼加工第一,其产品获各项国际质量认证,产品全部出口,畅销欧美市场,新建的加工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和冷库储藏能力都成为全国第一,其生产基地还延伸到了省内的五强溪、凤滩、东江库区以及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南县和滨特种水产的“和滨”草龟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填补了我省特种水产空白,在国内也是第一家,草龟产量和种苗生产量为全国第一,产品在上海和广州市场供不应求。大通湖是全国内陆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最大基地,大闸蟹年产40万斤,居全国第一。七是林业产业:依托现有资源,走出了一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产业化路子。全省29家竹木林纸类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中,益阳市拥有其中的5家,位居第一。
4、角色转换快。益阳市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全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益阳试点,全市乡镇、街道个数由144个调整为96个,精减33.3%,领导职数由1294线调整为705线,乡镇站所16003人调整为5968人,精减64%,但乡镇事业机构仍设置了农业综合服务站,动物防疫站,水利管理站和林业管理站,保障人员和编制,强化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服务功能。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服务,益阳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局。
5、管理跟得紧。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益阳市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狠抓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沅江市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综合试点县(全国共4个)建设;大力开发农产品产地认定,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狠抓农资市场管理,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饲料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出率为“零”,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率低于12%;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投入不够,规模较小,市场份额少,人才缺乏,土地流转不够灵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范围偏小,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将逐步完善和解决。为更快更好地发展益阳现代农业,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战略的眼光,站在更高的角度,根据市场的需求谋划和推进现代农业。
(一)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强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二是强化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支撑。以政府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装备,贯彻落实农机补贴制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三是强化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撑。要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懂农业技术,会经济管理,有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既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又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
(二)加强农村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场机制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源动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体制改革。一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和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在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前提下,既要保障农民土地利益,又要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以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金方面,要整合农村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方面要减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三)抓住区域合作良好机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泛珠”合作和“3+5”城市群建设将为益阳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益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是进一步强化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劳务合作,努力成为珠三角和长株潭的劳务输出基地,促进益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迅速提高包括耕地在内的人均资源占有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二是充分发挥已经形成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益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优势,用优势资源吸引强势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和领域。三是主动承接行业梯度转移。本着“重眼前,更重长远”的原则,综合考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地承接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带动益阳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保障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统一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检测体系建设: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全程质量监控。三是认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四是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等监管制度。五是标准化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推行市场准入、产地追溯制度,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六是服务体系建设: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农民知标准、用标准。
建设现代农业,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力,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增收作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快慢的重要标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益阳市统计局 李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