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时间: 2007-08-0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在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决策的指引下,益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2007年上半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与全省差距逐渐缩小

    2007年上半年,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市州新型工业化考核情况显示:益阳市的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综合得分居全省第7位,考核指标体系中21个指标益阳市有15项指标居前列。益阳市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增减百分点为1.18个百分点,居第6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7.36%,居第2位;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增长率为21.34%,居第8位;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31.75%,居第4位;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6.53%,居第4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和达标率分别为14.68%和78.32%,均居第8位;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94.6%,居第6位;研发(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15%,居第8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66%,居第7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5.62亿元,居第7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82.72%,居第2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7.4%,居第8位;工业招商引资总额为26.27亿元,居第5位;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为41.8%,居第4位。

    1、工业贡献进一步加大。200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6.79亿元,同比增长20.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2%,推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2.54亿元,增长27.4%;实现利税6.17亿元,增长36.6%;实现利润2.59亿元,增长1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6.03%,提高28.1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3.99亿元,增长37.6%。三是行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迅速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上2亿元的行业有装备制造、食品、冶金、化学、纺织、电力、竹木加工等,累计资产达到112.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资产总计的66.6%;实现增加值25.0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7%;实现利税4.4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72.6%。四是骨干企业实力增强。2007年上半年产销超过1亿元企业有14户,比上年同期增加7户。纳爱斯、科力远、益阳电厂、金利丰、沅江纸业和益阳橡塑等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益阳橡塑跻身世界橡胶机械企业12强。

    3、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2007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6.1亿元,同比增长76.9%,比全市投资增速高出21.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1.4%,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投资中,六大优势产业投资29.73亿元,增长88%。其中电力行业完成投资16.75亿元,增长1.1倍;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4.18亿元,增长1.6倍。园区工业加速发展,也成为益阳市工业增长的新动力。2007年上半年,全市园区(国家及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比上年增加35家,实现增加值10.33亿元,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
    
    4、节能降耗初显成效。2007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7.8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9.3%,能耗增幅低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8.1个百分点,万元增加值能耗为4.1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53%,能耗降低率排全省第4位。全社会用电量11891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8%,增幅同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二、工业基础薄弱,与全省仍存差距

    2007年上半年,虽然益阳新型工业化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益阳工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1、工业化水平滞后。经过多年的发展,益阳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比较而言,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偏低。一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小。2007年上半年,益阳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仅为2.9%。规模工业企业户平增加值和户平销售收入分别为665万元和2278万元,分别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8%和60%左右。二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6.9%,比全省的41.5%低14.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盈利能力有限。2007年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6.17亿元,仅占全省的1.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6.03%,比全省平均水平214.76%低58.7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经过近几年来的调整,益阳工业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看,工业企业资源性特征比较明显,总体上仍未摆脱依赖资源发展的格局,全市矿产、农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类企业占74%,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太少。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从产业布局上看,工业园区产业配套设施不全,产业布局规划不成熟,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布点分散,基础设施公用率低,企业间难以形成配套协作能力。从企业结构看,2006年,全市规模企业平均总资产只有3802万元,工业企业中缺少具有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缺少产业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层次低,大多是原料性产品,缺乏互供上下游关系的终端产品,易受市场上下游挤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从技术结构看,企业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匮乏。

    3、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益阳工业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偏低。“十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5%,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2%,远低于发达地区。全市的科技投入,特别是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2007年上半年,全市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452万元,投入的强度(即R&D经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0.8%,全省为2.23%。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科技人才少,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力量支撑。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经济后发赶超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积极构筑“3+5”城市群的背景下,各市州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主题就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体的大比拼。面对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益阳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后发赶超,实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的奋斗目标。

    (一)培养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业与长株潭对接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长株潭工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益阳实现后发赶超的最大机遇就是对接和融入长株潭。益阳电厂二期、资水梯级开发、多晶硅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启动投产,中冶、中核、昊华等一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进驻,益阳的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迅速壮大,几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将成为全市工业的中坚力量。我们要通过做大做强全市具备一定特色和优势的装备制造、电力、造纸、纺织、食品加工、建材、化工、冶金和竹木加工等产业集群,集中扶持并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实现与长株潭工业的互补,实现益阳工业产业与长株潭的对接。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产品加工,把农产品加工做深做精,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加工业。优先扶持优质稻加工、水产品加工、竹木林纸加工、食品加工、棉麻纺织加工。建设好优质稻种子、优质苎麻种苗、优质茶叶、优质杨树等十大种苗工程;200万亩优质稻、100万亩优质棉麻、12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50万亩名特水产养殖等基地,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二是扶持重点项目。在优先发展的产业链中,优质稻加工重点扶持粒粒晶、口口香、裕双粮食等;水产加工链中重点扶持益华水产、顺祥水产、洞庭珍珠;竹木林纸链中重点扶持建玲竹业、桃花江实业、沅江纸业;棉麻纺织链中重点扶持明星麻业、普华纺织;食品链中重点扶持辣妹子和山山食品。三是实现精深加工。粮食加工要在怡糖和谷维素上扩张;水产品加工要在甲壳素和鱼制品上拓展;纺织产业要在竹纤维加工和印染成品衣上下功夫;食品加工要在茶多酚和世界流行产品上做文章,抓好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和放心食品等四大工程,建立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体系。

    (三)加强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聚集特色项目、提升发展优势,是工业园区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督促园区抓好建设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强化集约发展。高新区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龙岭工业园要重点发展机械、苎麻纺织、新型建材等产业;长春工业园要发展机械电子、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同时与高新区进行产业互补;桃江、沅江、南县、安化、大通湖经济开发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产业。促使全市的工业园区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是要加快形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为主的格局,大力支持生物柴油、先进动力电池、屏蔽防护新材料、高性能炭/炭制动复合材料等做大做强;促进汉森制药、湘雅协和等生物制药工程项目的建设步伐;扶持新型电子原件等项目的发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二是要培育产业创业主体,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构建创新平台,努力在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元器件、铸造工程、苎麻纺织、生物能源、造纸等领域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益阳先进制造产业生产基地”、“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化及产业开发基地”和“中南大学科技园” 等有利条件,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构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五)积极扶持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一是重点抓好全市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等“七大节能工程”。二是积极引导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电力、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各种废弃物,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三是在有色、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推广,逐步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着力抓好高明乡循环经济工业小区、沧水铺循环经济带、新桥河工业区冶炼废料综合利用工程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益阳市统计局 孙 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