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益阳市紧紧围绕“十一五”节能降耗的主要目标,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节能降耗初见成效
2006年,益阳市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420.31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273吨标准煤,比2005年降低3.55%;万元GDP电耗为922.8千瓦小时,降低0.91%;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40.42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3.83吨标准煤,降低4.45%。单位GDP能耗降低率未达到“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下降4%的目标。
2007年上半年,益阳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27.81万吨标准煤,每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4.14吨标准煤,同比降低6.53%,能耗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8.1个百分点,能耗降低率排全省第4位。全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上半年,益阳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主要显现以下特点:
(一)重工业仍然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上半年,益阳市规模工业中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94.81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企业消费量的74.2%;轻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企业的25.8%。
(二)高耗能行业占能源消费主导地位。上半年,益阳市的煤炭、建材、钢铁、电力、有色、造纸、化工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消费量的80.6%。这七大高耗能行业共实现增加值12.31亿元,万元增加值能耗为8.37吨标准煤,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23吨标准煤。
(三)能源消费行业分布集中。上半年,益阳市规模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超过10万吨标准煤的行业有3个,依次是电力行业、建材行业、造纸业,这3个行业能源消费量达到86.9万吨,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68%。
(四)能源消费品种仍以原煤和电力为主。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共消耗原煤178.03万吨,消耗原煤最多的行业是电力行业,共消费原煤74.32万吨,占原煤总消费量的41.7%;其次是建材业和造纸业,这三个行业共消费原煤138.03万吨,占原煤总消费量的77.5%。消耗电力最多的行业依次是:建材业、造纸业和纺织业。
二、重点工业企业耗能高
(一)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大。益阳市的万元GDP能耗和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均略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益阳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6.9%,而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60%,这说明工业是益阳市能源消费的最主要部门。全市工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能耗企业和设备如火力发电机、立窑水泥等比重过大。据对全市上半年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分析表明,煤炭、建材、钢铁、电力、有色、造纸、化工七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12.31亿元,只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3%,而能源消费量却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的80.6%。
(二)认识上有差距。一是认为益阳是经济落后地区,又是能源相对丰富地区,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不需要太多考虑节能降耗,不要限制高能耗企业。二是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和广大民众的节约意识不强,节能观念淡薄。三是对节能降耗的新技术认识不够,学习、研发和技改投入不够,开发及推广应用不够。
三、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
(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淘汰电力、建材、化工、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抢抓机遇,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培育壮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尽快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在农村进一步发展户用沼气,推广省柴节能灶。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机关等领域的节能。下大力气抓好全市电力、建材、化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建筑节能方面,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运用新技术予以节能改造。采用新型墙材和节能建材;党政机关应优先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节约电、油、水、纸,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锋。另外,应注意推进零售业节能降耗,重点是大型超市百货,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度以上。
(三)着力抓好重点企业节能。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及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特别是对被列入湖南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益阳电厂、沅江纸业、闵乐化工、东方水泥、万鑫水泥等7家企业,要明确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管理与指导,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
(四)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逐级分解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建立完善节能工作评价考核制度,把节能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生产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辖区的节能降耗主要指标,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企业节能降耗的主体地位和责任,落实目标责任。
[益阳市统计局 孙 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