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工业强市战略呼唤纺织业再创辉煌

来源: 时间: 2008-01-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益阳是我国重要的棉、麻商品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熟的技术、充裕的劳力等优势,益阳市纺织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市委、市政府在落实又好又快发展区域经济战略中,提出了“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的奋斗目标。实现后发赶超,必须有强有力的优势产业作为依托。将益阳市纺织业这个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开放式的、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有着良好生态的纺织产业新格局,必定能为益阳市经济的后发赶超起积极推动作用。

    一、益阳市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益阳市纺织工业曾创造了年产值2.48亿元,年利税1.06亿元的骄人业绩。“达字”牌弹力袜、“桃花”牌内衣响誉全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苎麻纺织、棉纺织、印染、针织、复制、丝绸、服装、地毯、无纺布等行业,门类齐全,且具有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排头兵企业。

    进入90年代以后,益阳市纺织工业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一是纺织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价格下跌,原材料、辅助价格上涨,导致企业长期亏损,包袱沉重,无法走出生产经营困境;二是纺织业结构失调,产品在低水平上严重趋同,分散的企业和生产设备形不成规模效应,低档、大路的初级产品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市场急需的高支精细产品没有集中力量全力开发,造成市场竞争被动;三是纺织企业经营不善,开工不足,职工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纺织业国有企业较多,在国企改制时期人员安置等困难较大,改制进程进展较慢,影响了纺织行业转换经营机制,耽搁了早日进入市场赢得先机的良好机遇。纺织企业不景气现象较为普遍。

    2007年底,益阳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72家,拥有总资产21.2亿元,从业人员1.6万人。主要生产能力有:棉纺锭32万锭,气流纺4500头,苎麻长纤维纺锭10万枚,各类织机1800台,电动袜机800台,针织内衣主机设备280台(套),棉纺锭和苎麻长纤维纺锭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1%和60%左右。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纯麻纱、纯棉及混纺纱、棉布及混纺交织布、苎麻及亚麻布、梭织服装、针织服装。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完成增加值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1%,在全市九大重点行业中排第6位,实现销售收入35.3亿元,实现利润2381万元,上交税金5289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纱5.96万吨,布3011万米,印染布279万米,苎麻布2182万米,服装230万件。

    二、益阳市纺织业再创辉煌的有利条件

    随着益阳市纺织企业改制的基本完成,加上益阳市苎麻、棉花资源优势,多年的纺织技术基础,高档苎麻产品开发与生产的科研力量,以及“中国麻业名城”和 “益鑫泰”知名品牌,为纺织工业深加工、精加工高档麻棉产品,为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为益阳市纺织业再创辉煌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益阳市纺织业的比较优势明显

    1、资源优势

    棉花:益阳市北部的南县、沅江、大通湖海拔高度在29米以上的耕地均适合于植棉,目前全市植棉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3.5万吨。苎麻:益阳市种植苎麻有145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5万亩左右,总产量7.5万吨左右,约占全省的70%,全国的25%。益阳市苎麻原料品质优良,特别是湘苎二号、三号等优良品种,纤维支数高达2000支以上。南竹:益阳市现有南竹成林面积约190万亩,年产成品南竹25万吨以上。

    2、生产成本优势

    益阳市劳动力资源、土地出让价格、电力供应构成了纺织行业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的基础。首先是劳动力资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出2000元/月的工资也很难招到纺织生产工人,而在益阳市,因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因此只要付出人均800元/月的工资就有人当纺织工人。第二是土地费用:益阳市50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价格只相当于沿海地区的一半左右,在东部花在土地上的费用,在益阳市可以连土地、厂房、设备都买齐。第三是电力供应:丰富的水力资源和风力资源,使益阳市的电力供应充裕,价格适宜。2007年益阳市的发电量达54亿千瓦小时,加上益阳电厂、柘溪电站第二期工程和东坪、修山、株溪口电站的建成投产,未来一至两年,益阳市的发电量将达190亿千瓦小时。

    3、纺织品牌优势

    益阳市纺织工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益阳市现有纺织产品中,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部优产品2个,省优产品10个。老的名牌产品有“达字”牌弹力袜、“桃花”牌内衣;新的名牌产品有“益鑫泰”麻类服装、“丽莎”弹力袜、“久久”毛巾、“双利”毛线等等。特别是“益鑫泰”麻类服装,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标注册,2005年度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多年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

    (二)益阳市纺织业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稳定的增长,为中国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5~2010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4.3%,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成衣贸易也将以6.5%的速度增长,这为全球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纺织服装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必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再加上巨大的内需市场已开始启动,纺织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2、东部纺织产业的转移,为益阳市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的实施,纺织产业正在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新区域。益阳市作为中部的一个欠发达地区,丰富的纺织原材料资源,充裕的劳动力供应,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已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腹地。

    3、部分企业的成功经验,为益阳市纺织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中,益阳市已涌现出一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思路创新的知名企业。沅江市恩泽水溶布制品有限公司注重科研投入,开发出环保型麻地膜,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塑料地膜的“白色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一成果充分发挥了益阳市麻资源丰富,产量高,成本低等优势,带动了麻产业的良性发展,培育了麻类加工新兴产业,为苎麻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瑞亚高科与吉林化纤合作,充分利用益阳市丰富的南竹、苎麻资源,开发“竹麻纤维混纺面料及生产方法”,采用70%竹纤维30%麻纤维,研制出T恤、内衣、袜子、毛巾和床上用品、卫浴用品六大系列环保产品。这些产品吸湿、放湿、透气、抑菌等功能比现有纺织纤维更加优秀。此项成果的研制,将使益阳市成为中国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竹纤维纺成纱织成布再变成服饰终端产品,带来了纺织工业一次新的技术竞争。

    明星麻业开发的高档麻类面料也在纺织业产业升级上取得了良好成效。

    4、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益阳市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光明前景

    经济持续向好、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化率提高,为纺织服装的国内消费提供增长动力。我国人均纤维消耗量从2000年的8.3公斤增加到2005年的15公斤,尽管增幅较大,增速较快,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26.4公斤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占中国总人口58%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而人均衣着消费仅相当于1/7,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衣着消费将会随之增加,纤维消费前景广阔。2007年纺织行业的内销比重已从2000年的66.8%提高至75%,这些都反映出在国家“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方针引导下,内需市场的开拓,正在成为纺织业实现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础。

    5、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为益阳市纺织业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益阳市纺织业发展之所以步入低谷,与纺织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有密切关系。益阳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在立足资源优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纺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延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初步形成具有益阳特色的纺织工业架构,为纺织工业重新崛起提供契机。

    三、益阳市纺织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纺织工业是益阳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规模小,水平低。纺织企业航母尚未形成,中小规模的民营和合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资金投入不足,装备水平低,技术改造力度不大,先进纺纱设备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污染重,压力大。麻纺企业加工环保问题突出,麻类脱胶成本和耗能高,纤维产量和品质低,环境污染严重。益阳市大量的从事初加工的精干麻厂,技术落后、设施陈旧,没有配套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很难满足污染治理达标要求。凡采用化学脱胶的麻纺厂,2007年12月31日停止脱胶生产线生产,2008年3月31日前将停止纺织生产线生产,苎麻企业强烈感受到了环保的压力。

    三是初级品多,精品少。棉麻纺织品种仍以传统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由于后整理技术不成熟,产品主要以纱和坯布等形式出境,在境外进行深加工。服装加工业相对于纺纱织布而言十分滞后,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很低。如2006年,全市共加工服装1084万件,而其中西装和衬衫仅26.3万件,只占2.4%。整体而言,益阳市棉麻纺织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配套链。

    四是条件差,更新慢。益阳市纺织企业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大,效益不佳,人才流失多,新手比重偏大,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开发能力弱,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

    五是利润低,效益差。纺织企业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棉花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难题,这对利润微薄的纺织行业影响较大。湖南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仅在2.5%左右,部分纺织企业可能出现亏损,有的甚至可能停产。据调查,富晖制衣因2007年7月份的出口退税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使该企业全年收入损失上百万元。

    四、努力壮大和提升纺织产业 
  
    壮大提升益阳市纺织产业,重点要在发展产业集群、提高科技含量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力争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纺织产业真正成为益阳市的支柱产业。为此,我们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借助知名品牌,做好招商引资文章

    充分利用“中国麻业名城”和“益鑫泰”两块知名品牌及丰富的棉麻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品牌硬、管理水平高、科技发展快的大中型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参与益阳市纺织企业的并购重组和结构优化,通过核心企业带动,依托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益阳市丰富的棉麻资源相结合,实现益阳市纺织业的跳跃式发展。

    (二)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代物流业和信息业的高速发展,地域因素作用已逐步淡化,生产技术好坏和研发能力强弱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益阳市生产的麻纺织品,许多半成品出口到一些发达国家后,经过该国一些企业的再加工,产品价值成倍增长,有品牌优势的产品价格甚至涨了10多倍。许多产品在经过加工后,还返销到了国内一些大城市。这说明纺织产业必须由低附加值的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才能实现行业发展。

    (三)保护培育名牌,增强纺织品知名度

    2006年,“益鑫泰”在中国苎麻产业前30强中排第11位。要充分利用“益鑫泰”已创造的中国名牌这一无形资产,推进营销创新,扩大益阳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要利用益阳市苎麻特色产业和源远流长的苎麻文化,在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的同时,通过精心的策划与包装,注入品牌的文化内涵,重点扶持“益鑫泰”、“布伊尔”、“尤利格尔”等纺织服饰品牌,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创建自主知名品牌。

    (四)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益阳市纺织产业发展的水平还不高,产业规模还不大。以益阳市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园区为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的洼地效应,吸引资本、技术、劳力、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调整和改善长期以来纺织工业结构和布局“散、小、差”的状况,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做大产业规模,鼓励和引导纺织行业的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聚集,培育企业关联性强、产业集聚发展的纺织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五)调整产品结构,延伸加工产业链

    纺纱业重点发展清梳联、精梳联,提高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织布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的生产,推广无梭织技术和设备,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开发产业用布,努力扩大出口;印染后整理积极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及生态、环保产品,使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满足服装加工和出口的需求。服装业要积极扩大出口、搞好生产与营销结合、着力开发品牌,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市场消费的各类服装。针织业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重点发展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

    根据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市委、市政府应制定有力的扶持政策,采取有效的扶持措施,为发展壮大益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重视支持和全力扶持纺织服装产业领域的骨干龙头企业,不仅要帮助他们做强做大,而且要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益阳市纺织服装产业界的生力军。

[益阳市统计局 孙凌 供稿]